為什麼要過「中秋節」
我國自古便有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習俗,為什麼要過中秋節呢,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
按照《易經》的說法,陰極則陽升,這個時候的月亮其實已經有陽的味道了,月亮不僅會引起潮汐,還會引起人們的情緒,因為人體內有70%也是水。這個晚上的人們其實容易躁動不安分,於是古聖先賢告訴人們這天是「中秋節」,大家要一起賞月吃月餅,一家人和和氣氣、歡聚一堂。其實這樣目的是讓大家都高高興興,就避免有人因躁動不安而做壞事。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大家都知道中秋這天要吃月餅,這習俗從哪裡來呢的?
傳說當年后羿和嫦娥夫妻二人被貶入民間的時候,西王母送了一枚「長生不老藥」給后羿,後來陰錯陽差讓嫦娥給吃了,之後嫦娥就飛上天了從此夫妻天地相隔。
彼此非常想念對方,后羿就在嫦娥喜歡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上面放上她愛吃的水果、點心,嫦娥在天上看了十分難過,於是傳話給后羿,「明天是月圓的時候,你把麵粉做成圓月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的時候我就可以回家了」,第二天後羿就擺上了月餅,呼喚出了嫦娥,這樣兩人就算團聚了。
後來老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了,也紛紛的在月下設香案擺月餅,像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闔家團圓,久而久之,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古人怎麼過「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中中秋,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在古代,人們會吃月餅;燃燈;觀潮;玩兔兒爺;熬夜;偷蔥偷菜;吃鴨;吃田螺;吃芋頭;飲桂花酒。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有句老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與中秋有關,中秋節是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民間自古以來就有拜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等習俗。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在中秋那天喝酒賞月,吟詩作對,還會拜月,拜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禮俗活動,拜月又稱為「月供」,即 祭拜月神,古人認為日月皆為神,祭拜日月可保國泰民安,消災納福。但是在民間流傳著「男不拜月」的說法。一般拜月通常都是家裡的女眷在張羅,這是因為月亮屬性為「陰」,代表女性,通常會跟柔美、陰柔等詞掛鈎。在男子追求陽剛之氣的古代,他們需要崇拜的是「日神」而非「月神」,應有的尊重是要的,但磕頭就不必要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與神話故事有關。在古代的時候月亮上住著美麗的「嫦娥」,如果有一個男子謙恭地叩拜就是心懷不軌的表現。當然也有人認為「男不拜月」是提醒人們要對自己的妻子好,不能對別的女人有非分之想。
再來看看下半句,「女不祭灶」,臘月三十三,則是一年一度祭灶習俗,在這一天人們都會準備好祭品進行祭祀活動,但在祭祀的時候女人不能參與其中的,因為祭灶的對象則是炎帝,大家都知道炎帝是一個男性的化身。在古代的時候有著「男女有別的說法」男女之間的關係非常明確,稍有逾越就被人們說成不懂禮數。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每到中秋佳節,人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家喻戶曉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我們不僅從小就會背,而且還會唱:「明月幾時有,白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遊子寄相思,廣泛傳唱,這首詞有多厲害呢,後人評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公元1076年的中秋,在山東密州任太守的蘇東坡。喝酒喝到天亮,雖然他很有雅興,但一想到兄弟不在旁邊,就倍感傷懷,於是寫下這首千古名篇《水調歌頭》。
甚至還有人說如果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讀這首詞,會讓人嚴重懷疑蘇軾是從現代穿越回去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照耀宇宙天地的呢,這是對宇宙起源,月球形成的思考,既然是「把酒問青天」那自然是筆鋒一轉,來到了天上,」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文愛好者說,這是蘇軾對外星紀年的思考。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月球晝夜溫差是300多攝氏度。夜晚零下180攝氏度,這哪受得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看來還是地球適合人類生存。
再回到文學層面,如果說詞的上片,是借中秋明月的引發對天上人間的思考,那麼詞的下片就對弟弟蘇轍的思念,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亮從高空漸漸西移,轉過朱紅色的高閣,又低低的斜掛在窗欞上,照著一夜無眠的蘇軾,「子由,六年未見,你過得好嗎,為什麼每次月圓之時,我們都不能團聚,只能兩地分隔,遙寄相思呢」,蘇軾先是懷疑月亮的無情,人間還有著離別的苦痛,而你確自顧自地團圓完滿。可是再一轉念,他又否定了這份質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古以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蘇軾在於月亮的對話中即完成了一次及其浪漫的暢想,有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更體現出了超然豁達的心胸,尤其是結尾句,更是神一樣的存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只希望我所愛的人能夠健康平安,縱使遠隔千裡,依然在共賞同一輪明月,健康平安是人間最大的幸福,因為只有人還在,就會有再見的機會,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