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叫做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和團圓節等,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亞洲漢語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具體時間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成為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佳節。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又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可是說,這是個普天同慶的好日子了。
中秋節自古便有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其以月圓預兆人之團圓,寄託了人們的思鄉、念親之情和祈盼豐收、幸福之願,已成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並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並慢慢發展形成而來。其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後來貴族和文士也紛紛仿效,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的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由上及下傳到民間,並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而後到了唐代,此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其二是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蔬相繼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