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和服、韓服請別再分不清楚

2020-12-21 歷史之眼2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 《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貴族和平民紛紛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

「漢服」一詞的文物記載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 簡曰「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後,為了毀滅漢族的民族意志,在攻佔江南時立即下達「剃髮易服令」,1645年農曆6月15日,頒布剃髮令,嚴令漢族人民剃髮,隨即在農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嚴令在幾個月內毀棄漢族服飾,改穿滿族服裝,違令者斬,綿延了四千餘年的漢服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殘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現在,民間由年輕人領導的漢服運動正在往更高的方向進行,這也是歷史問題,我們需要尊重漢族自己的文化,可民間更多的人是對此冷漠,文化無知。漢服是漢族人的衣服,不一定是中國人的衣服,但要讓十幾億人重拾幾百年前的服飾的確需要更多努力。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

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結構上,漢服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

袂 衣袖

捐餘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楚辭·九歌湘夫人》攘袂群起。——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祛 衣袖袖口   祛,衣袂也 ——《說文》   祛尺二寸 ——《禮記·王藻》(按,析言之,則袖曰袂,袖口曰祛。)   衽 衣襟衽二尺有五寸。——《儀禮·喪服記》再拜稽首以衽受。——《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楚必斂衽而朝。——《漢書·張良傳》裾 衣下襟裾,衣袌也。從衣,居聲。——《說文》裾,衣之前襟也。今蘇俗曰大襟。——《說文通訓定聲》楚莊王裾衣博袍。——《淮南子·齊俗》衿 漢服下連到前襟的衣領泣下沾衿。——《漢書·李廣蘇建傳》落衿袖間。——《聊齋志異·促織》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和服在19世紀末期以前偶爾也稱作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吳服(ごふく,gofuku)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經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釐米的口子,在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溼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鬆,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日本的和服,女裝跟從男裝的款式,類似中國的深衣長袍,但與漢服對比,也與漢服的直據、曲裙袍有差別。而最容易區分的方式就是腰部,腰部的帶子很粗的,後面還有個小枕頭樣式的就是和服。

韓國的韓服,是中國漢服女裝中,襖裙的縮小版,區別就在於,韓服總體呈「金字塔形」:裙子膨大、上衣短小,乍一看很象中國唐代的齊胸衫裙,但卻是兩回事。

女子韓服,與中國唐代、明代女子漢服的區別:

1、韓服上衣在裙外、V領、下裙加裙撐膨大;唐代齊胸裙上衣在裙內、對襟領、裙子自然下垂,即使穿了襯裙,也不會蓬成韓服那樣。

2、漢服,左襟壓右襟,繫於右腰側,從對面看來,呈"y」字形;韓服,左襟壓右襟,但繫於胸前,從對面看來,呈短尾巴的「y「字形,特別是白色護領不夠長的,呈「v」字形(還有一種類似小「U「形)。說白了,韓服的左襟,是斷的。

看完這個詳解我相信大家已經能區分開漢服、和服和韓服了。

相關焦點

  • 和服?漢服?韓服?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導語:教你輕鬆分清漢服,和服還有韓服的差異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穿著漢服上課,聚會,甚至出行。但很多人還不清楚漢服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還有如何區分漢服與我們鄰國的和服還有韓服(朝鮮服)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下吧。
  • 如何快速識別漢服、和服、韓服
    現在,在街頭或者商場經常會看到一些穿著漢服的小姐姐,大家也見怪不怪了。而一些對漢服不太了解的人,通常會把漢服當成韓國的或者是日本的服裝。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日劇和韓劇前些年在中國非常流行,讓和服和韓服普遍地進入大眾視野。
  • 漢服、和服、韓服的3大區別,可別再搞錯了!這幾點要弄清楚
    今天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她們學校舉辦漢服成人禮,結果有些學生的家長卻說這是韓國的韓服,還有很多男生認為穿的是日本的和服。天啊,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連自己國家的漢服都不認識?雖說時代是一直進步的,但是我認為每個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不變的。
  • 來自漢服小夥的吐槽:說韓服的我忍了,說和服的什麼鬼?
    老向看過的日本電影無數,愣是沒有一件跟這件相似的,我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會把這件漢服當成和服,究竟哪一點像了?哪一點像?哪一點像?竟至於把樓主當成日本人! 日本男子和服 老向百思不得其解,誰清楚的請指點一二。
  • 教你如何分辨漢服、和服和韓服
    教你如何分辨漢服、和服和韓服我們中國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文化也是很源遠流長的。除了這些之外,中國文化一直在滲透著別的國家,用自己非常獨特的魅力在影響著其他國家的習慣和文化,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其實非常善用筷子,用筷子來吃飯,又簡單又方便,成本也非常低,於是後來日本,中南半島,朝鮮半島的一些地區都開始用筷子吃飯,再後來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服出現了,在古代也同樣。
  • 三張圖告訴你,漢服、韓服、和服究竟有何區別!
    再比如,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服,在古代也同樣影響著周邊國家的穿著,甚至現在很多人根本分不清何謂漢服,何謂和服,何謂韓服了。「漢服」顧名思義,是指漢族傳統服飾的意思,而非狹義上的漢朝服飾。當漢服傳至朝鮮半島之後,與當地本土服飾發生融合,產生了於漢服略微不同的「韓服」。
  • 漢服、和服、韓服怎麼區分?幾個小細節教你識別
    才子曹植用短短幾句便勾勒出了漢服輕盈飄逸之美。在服飾界中中國的服飾有著很高的地位,比如女生的旗袍,還有男生的中山裝,這些衣服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行輩分特高。但漢服不一樣,漢服的品類繁多,對於漢服來說,我們熟知相似的有和服、韓服等,這些和漢服都是較為相似的,下面我們來對比一下看看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吧。
  • 和服韓服與漢服,中日韓民族服飾對比
    漢服的以上這些特徵,是和其他一些民族服裝具有明顯區別的。比如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雖然二者均是來源於漢服,但是經過漫長的時間推移,已經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明顯不同於漢服了。但是到後期,和服在最初來源於漢服之後,又發展了具有區別於漢服的自己民族特色,和服的整體外觀造型是直線條的,袖型是直線長方形的,袖型為廣袖,前面手腕下縫合,腋部至袖擺不縫合,稱為振袖,這和漢服的圓弧形縫合袖擺是不同的,和服的整體造型下擺是緊窄的,尤其女裝緊裹小腿,所以日本女人走路是小碎步的,漢服下擺是寬博的,無論什麼款式都是飄逸而方便活動的;女裝和服的領子挖得比較深
  • 不懂漢服被鄙視,漢服、韓服以及和服有什麼區別
    前幾日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人因為不認識漢服而誤認是韓國服裝而被漢服愛好者鄙視,那麼漢服、韓服以及和服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不論是韓國的韓服還是日本的和服都是從中國的漢服發展而成。韓服是在中國漢服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民族本土化」發展而成的一種服飾。現代韓服可分為:周歲服、花甲宴服、 節日服、儀式禮服、婚禮服等,在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
  • 幾分鐘教會你,怎樣區分漢服與韓服和服,以後別太犯傻了!
    不過漢服畢竟不是現代人經穿的服飾,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對漢服並不是很了解,而且有些人看到別人穿著漢服,可自已還以為別人穿的是日本的和服或韓國的韓服,還跑上前傻傻的問別人:「你穿的是日本的和服嗎?」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對自已民族的傳統服飾只了解到這個程度,確實讓人很無語。
  • 為什麼你穿漢服出去會被人誤認為是韓服或和服?真實原因很簡單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裝,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西歐有西裝,而我們中國,理所當然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那麼既然中國有漢服,那為什麼現實生活很少見到有人穿呢?現在即便是有人穿漢服上街,也會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和服或韓服,這是為什麼呢?
  • 終於認識了漢服,比起和服和韓服,原來它們的區別在這裡
    韓服是以中國明朝時期的漢服為樣本,和服是以中國唐朝時期的漢服為樣本。所以三種衣服外觀相似,在漢服還未被普及之時,也難免會被誤解。漢服有大袖、琵琶秀、直袖、箭袖等多種袖形,而韓服通常為窄琵琶袖,和服通常為大袖,是單一袖形。漢服和和服唐朝時,漢服盛行齊胸襦裙,風格飄逸靈動。而此時傳至日本的和服,風格更多的表現為拘謹寧靜的端莊。
  • 漢服不僅是漢族傳統服飾,而且還是和服和韓服之母!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例如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而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有著幾千的歷史,比世界上大部分民族的歷史還長!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滿清的「剃髮易服」,漢服承載著整個民族的記憶:那些輝煌過的和那些心酸的……漢服不是特指漢朝的服飾,而是漢民族的服飾,包括了先秦到明末漢族人穿的服飾!漢服也不全是大家看到在影視劇上看到的寬衣大袍,這大部分是漢服中的禮服。古代漢族人日常一般穿的是窄袖或者裋褐。
  • 日本和服,韓國韓服,越南奧黛,近代旗袍——都源自漢服
    和服,即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我們常見的這種是浴衣,是輕便、日常版的和服,不過也可以穿在一些正式的場合中。圖為新垣結衣和服照。大家都知道和服源自於唐朝時期的漢服,所以日本人也稱之為吳服,即來源於中國吳越地區的服飾。
  • 韓服、和服都是受到漢服影響,為何日韓傳統服飾的繼承比中國好
    古老的東風文明歷經歲月洗禮而屹立不倒,為周邊的日本、韓國提供了學習的佳作典範,最終使得日韓成為漢文化圈的一部分,其中較為突出的影響便是人們的傳統服飾方面。在古代,和服與韓服在漢服的影響下形成獨到風格,而中華文化飽經滄桑與戰火,傳統的漢服現如今已難覓其蹤。
  • 迪士尼公主中日韓畫風對比,漢服才是祖先,韓服和服都是後代!
    假如迪士尼公主穿上了中國的漢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會是什麼樣子呢?迪士尼的公主中日韓風對比,漢服才是祖先,韓服和服都是後代!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然後是白雪公主穿上日本的和服,白色的和服搭配日本特有的紅色蝴蝶結,手上還拿著後媽給我的蘋果,周圍還有小燕子飛舞,等於是小矮人變成了小燕子,非常具有日本少女的特色。白雪公主穿上中國的漢服,仿佛成為了古代的大家閨秀,氣質上升了不少,小矮人也穿上了古代官宦的衣服,圍著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手上拿著的正好是繼母的毒蘋果!
  • 漢服,韓服?傻傻分不清楚?那就對了,韓服本來就是漢服
    在韓國通常自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現代女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裡裙(/chima jeogori)」,包括赤古裡和高腰背心裙。男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裡巴基(/paji jeogori)」,包括赤古裡和褲。普通百姓再正式點的女性韓服還在赤古裡裙外唐衣,男性則在赤古裡巴基外增加周衣。
  • 是漢服不是韓服!請直視歷史真相!
    近日,關於「漢服」與「韓服」的話題不斷發酵:一些韓國人在推特上發起「韓服挑戰漢服」的活動,眾多畫師紛紛加入。他們還指責,中國人竊取韓服設計,稱「漢服起源於韓服」。明朝對朝鮮半島賜服始於高麗時期:李氏朝鮮建立後,李成桂確立「襲大明衣冠,禁胡服」政策,為朝鮮服飾變革指明了方向。
  • 韓網友:漢服抄襲韓服?
    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是東亞服飾體系的起源,韓服、和服、越服等都是根據漢服而來。最近韓國人在外網竟然說漢服是模仿韓服,這不是貽笑大方嗎?漢服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所謂的韓服只有幾百年的歷史。當年朝鮮建國,朱元璋賜服,韓服就是直接照抄明制漢服來的。不過明末清初的時候,滿清剃髮易服,漢服就逐漸的從主流消失,但是和尚、道士等還是穿著漢服的呀!而朝鮮根據明制漢服逐漸本土化,但是還是「悉數如中國」。可惜到了現代,韓國經濟發達起來了,而然歷史卻如文盲般可笑,我們只聽過兒子像父親的,卻從來沒聽過父親像兒子的。
  • 中國漢服有哪些特徵,對日本和服、韓國韓服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而普通老百姓的漢服顏色多是白色、青白、草綠等淡色,遠遠看到這種顏色的服裝,就知道主人的身份。漢服最終能形成一種文化形態,跟中國源遠流長的服飾文化分不開。中國服飾文化的源頭要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當時的原始人依靠狩獵和採集為生,還沒有發明出農業和紡織業,因此,他們只能穿獸皮和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