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 《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貴族和平民紛紛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
「漢服」一詞的文物記載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 簡曰「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後,為了毀滅漢族的民族意志,在攻佔江南時立即下達「剃髮易服令」,1645年農曆6月15日,頒布剃髮令,嚴令漢族人民剃髮,隨即在農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嚴令在幾個月內毀棄漢族服飾,改穿滿族服裝,違令者斬,綿延了四千餘年的漢服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殘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現在,民間由年輕人領導的漢服運動正在往更高的方向進行,這也是歷史問題,我們需要尊重漢族自己的文化,可民間更多的人是對此冷漠,文化無知。漢服是漢族人的衣服,不一定是中國人的衣服,但要讓十幾億人重拾幾百年前的服飾的確需要更多努力。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
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結構上,漢服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
袂 衣袖
捐餘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楚辭·九歌湘夫人》攘袂群起。——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祛 衣袖袖口 祛,衣袂也 ——《說文》 祛尺二寸 ——《禮記·王藻》(按,析言之,則袖曰袂,袖口曰祛。) 衽 衣襟衽二尺有五寸。——《儀禮·喪服記》再拜稽首以衽受。——《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楚必斂衽而朝。——《漢書·張良傳》裾 衣下襟裾,衣袌也。從衣,居聲。——《說文》裾,衣之前襟也。今蘇俗曰大襟。——《說文通訓定聲》楚莊王裾衣博袍。——《淮南子·齊俗》衿 漢服下連到前襟的衣領泣下沾衿。——《漢書·李廣蘇建傳》落衿袖間。——《聊齋志異·促織》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和服在19世紀末期以前偶爾也稱作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吳服(ごふく,gofuku)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經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釐米的口子,在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溼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鬆,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日本的和服,女裝跟從男裝的款式,類似中國的深衣長袍,但與漢服對比,也與漢服的直據、曲裙袍有差別。而最容易區分的方式就是腰部,腰部的帶子很粗的,後面還有個小枕頭樣式的就是和服。
韓國的韓服,是中國漢服女裝中,襖裙的縮小版,區別就在於,韓服總體呈「金字塔形」:裙子膨大、上衣短小,乍一看很象中國唐代的齊胸衫裙,但卻是兩回事。
女子韓服,與中國唐代、明代女子漢服的區別:
1、韓服上衣在裙外、V領、下裙加裙撐膨大;唐代齊胸裙上衣在裙內、對襟領、裙子自然下垂,即使穿了襯裙,也不會蓬成韓服那樣。
2、漢服,左襟壓右襟,繫於右腰側,從對面看來,呈"y」字形;韓服,左襟壓右襟,但繫於胸前,從對面看來,呈短尾巴的「y「字形,特別是白色護領不夠長的,呈「v」字形(還有一種類似小「U「形)。說白了,韓服的左襟,是斷的。
看完這個詳解我相信大家已經能區分開漢服、和服和韓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