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開啟了對美的認知。 ——愛默生
五千載歲月悠悠,八千裡錦繡河山。古老的東風文明歷經歲月洗禮而屹立不倒,為周邊的日本、韓國提供了學習的佳作典範,最終使得日韓成為漢文化圈的一部分,其中較為突出的影響便是人們的傳統服飾方面。
在古代,和服與韓服在漢服的影響下形成獨到風格,而中華文化飽經滄桑與戰火,傳統的漢服現如今已難覓其蹤。伴隨著日韓文化的強勢崛起與輸出,和服與韓服已經深入本國民眾的內心,隨處可見穿著和服、韓服的當地民眾,已然成為節日裡的一道靚麗風景。
近年來漢服雖然在中華已有復興之勢,而日韓傳統服飾的繼承比中國要好多。
溯本求源:華夏衣冠,萬國來朝
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漢唐時期達到了巔峰,唐朝尤甚,文化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時,漢文化被周邊國家推崇景仰。那時的日本就已經派遣大批留學生來到大唐工作、學習,並將他們在大唐學到的文化帶回母國,助力母國的文化發展。
尤其在服飾方面,唐朝時期的漢服為日本和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彼時的日本人民喜好唐朝的詩歌、音樂、服飾等各種文化,在結合本國的國情上,最終做出了改良,形成了今日的日本傳統民族服飾——和服。
韓國的韓服在王氏高麗王朝時期初見雛形,通過吸收歷代漢服的特色,結合本國的文化發展,最終成型於朝鮮王朝時代,這一時期,中華處在明清兩朝,尤其受明朝衣冠的影響,韓服才能最終得以成型。
今日的韓國,即便是在平日裡,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穿著韓服的人們,韓服以它獨特的優雅、華美受到韓國各個年齡段民眾的喜愛,並且隨著「韓流」向世界強勢輸出,韓劇《大長今》的熱播便是強力的佐證。
服飾的繼承與發展不可斷章取義,需要結合當時當地的文化發展來看,在古代中國,由於漢文化的強盛,此時的漢服幾乎徵服了漢文化圈民眾的內心。
後起之秀:平步青雲,光環圍繞
日本自古以來生存環境惡劣,因此日本人民從來就飽含憂患意識,強烈的憂患意識迫使他們不得不往外發展,在此過程中,日本以極低的姿態對其他文化進行模仿學習。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學習西方的藝術文化,但是並未拋棄本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一言以蔽之,明治維新真正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後,隨著日本國力的強盛,逐漸徵服了周邊國家,民族自信心可謂達到頂峰。
日本向來喜好對賭國運,由於在韓戰中分享到了巨額戰爭紅利,日本的經濟在戰後高速發展,與之而來的便是本國人民對文化和民族的強烈認同。在這一趨勢下,不難理解為何和服依然被日本人民所喜愛,主要由於全體國民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使得他們可以挺直腰杆面對世界。
韓國民族成分單一,從古至今並未被外族統治,此外,在經歷「漢江奇蹟」之後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這其中,韓流文化的強勢輸出為韓服在世界的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任何時代,經濟的強盛帶來的必然是文化的強盛,近年來韓劇的熱播便是有力證據。韓國人的民族認同感非常強烈,在海外,甚至可以說是最團結的亞裔民族,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使得他們對本國的傳統服飾倍加推崇。
得益於韓流文化的對外輸出,韓服已然成為韓國的一種精神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符號今日已經愈演愈烈,成為韓國民眾心中的神聖寄託。
相比漢服,和服與韓服雖然作為後起之秀,如今在本國已經成為一種信仰,這主要得益於兩點:日韓民族成分單一,從古至今,並未被外族統治,因此本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原汁原味的保留到當代。
二戰後的日韓經濟發展強盛,國力大大提升,因此為文化的強盛提供了溫床,文化的強盛最終帶來本國人民對自身的認同,由此可見,和服與韓服能得到良好的繼承也就不足為奇了。
歲月變遷:虎落平陽,鳳入牢籠
古代中國,服飾的地位非常重要,除了滿足人們日常基本的禦寒取暖遮羞之外,還追求審美意趣,因此服飾代表了一種文化符號,不僅是人們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文明發達的外在表現。因此,中國便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人們談吐之間,力求典雅高貴,服飾很好的滿足了人們這一訴求。
在歷朝歷代,隨著國力的強盛,必然帶來物質的豐富,由此引發人們對精神的追求,而衣食住行是人們的基本生活訴求,因此服飾即可作為一種精神表達的文化符號,但是朝代以及統治階級的頻繁更替,並不利於服飾文化的凝聚。
在中國古代,華夏大地一直讓外族垂涎三尺,伴隨著多次的外族入侵,傳統漢文化如歷史周期一般,定期出現斷層,導致每一朝代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外族統治者也會為了加強自身統治而對服飾做出修改,因此各朝的服飾各有千秋。
此外,中國古代禮制繁多,不同社會階層穿著的服飾也受到禮制的影響,比如針對士農工商四大階層,每個階層的服飾都有嚴格的禮制要求,不可逾越。以上兩點原因,這使得人們對漢服較難形成一種固定的印象。
1644年,滿清入關以後,清朝統治者為了削弱漢族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實行了「剃髮易服」政策,傳統的中華服飾幾乎被毀滅殆盡。在滿清統治的200多年間,傳統漢服似乎早已灰飛煙滅,這幾百年的滄桑歲月,使得後人已經無法理解傳統漢服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隨著清朝的沒落,西方文化大舉入侵中華,使得人們的民族自信心幾乎降到了冰點,對本國傳統文化的鄙夷似乎在當時已經成為潮流。
當代,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漢文化終於如一顆明星冉冉升起,然而,幾百年來造成的社會文化偏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觀,所以,漢服的復興之路坎坷崎嶇,需要全民族的認同以及包容。
時至今日,和服與韓服在本國普遍流行,究其原因,與兩國民族成分單一、人民對本國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密不可分。
而這種強烈認同感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之上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帶動文化的強勢輸出,最終這些又反哺至國內,體現在本國人民對文化的自豪。在此基礎上,和服與韓服得到了良好的繼承,成為人們業餘生活中的精神寶庫。
眼下,雖然和服與韓服在本國繼承的比漢服要好,但是中華文化已經處在復興的關鍵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勢發展,必然也帶動本國人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因此漢服作為傳統服飾的復興,也必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