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是橋陳村的旅遊旺季,但今年因為疫情,幾乎沒有遊客,農產品也一度銷量不佳,幸好有社會各界及時幫助。」在汕頭市的省定貧困村橋陳村,村支書陳瑞雄度過了一個憂心的春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無疑為脫貧工作增添一場預料不及的考驗。
疫情就是命令,戰「疫」也要戰貧。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汕頭市迎難而上,向決勝脫貧攻堅戰吹響衝鋒號,創新舉,出實招,在抗擊疫情的同時,「輸血、造血」並舉,產業扶貧和消費扶貧雙向發力,確保如期高質量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汕頭市建檔立卡相對貧困戶27931戶、93826人,目前已有27926戶、93802人脫貧退出,脫貧率達99.97%;37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並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1 「幫扶+督導」加快復工復產
自疫情發生以來,潮陽區西臚鎮龍溪村成了汕頭市審計局和汕頭警備區駐村工作隊的戰「疫」現場。
駐村工作隊與龍溪村黨員幹部日夜堅守在一線,將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進行有機融合,多方籌集為精準扶貧戶送上防疫物資,鼓勵貧困戶積極投入到春耕生產,大力發展姜薯、楊梅等特色農業,推動扶貧產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有序復產復工。
戰「疫」線上,汕頭市扶貧辦組織駐村工作隊行動起來,全面摸查貧困戶受疫情影響情況,建立工作檯帳,對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返貧致貧的,及時落實幫扶措施。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情況下,加快扶貧車間復工,扶持創設鄉村公益崗位,吸收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積極開展「就業扶貧助復工」行動,大力開展消費扶貧,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重點工作。汕頭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掛牌督戰的市縣鎮村,紮實推進到村到戶的精準幫扶措施,統籌各類資源,強化幫扶措施,確保上半年剩餘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
在濠江區,該區扶貧辦第一時間印發《區內脫貧攻堅督導掛鈎聯繫工作方案》,成立脫貧攻堅督導組,開展督導工作,查漏補缺,補缺短板,建立資料臺帳。同時,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扶貧小額信貸發放,適當延長受疫情影響還款困難貧困戶的還款期限。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在脫貧攻堅進入「最後一公裡」的衝刺階段,汕頭市在全省率先制訂出臺《關於建立產業扶貧資金管理長效機制的若干指導意見(試行)》和《關於大力發展產業扶貧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區(縣)依託本地的資源和產業基礎,積極調整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累計實施產業項目9.6萬個。
事實上,通過實施南澳海水養殖、澄海隆都設施蔬菜、潮陽金灶特色水果、潮南紅場茶葉等一批特色農業扶貧項目,形成以「務工工資+固定收益」「生產經營+固定收益」等增收脫貧模式。
2 小額信貸增強扶貧「造血」功能
發展產業扶貧,必然少不了資金的投入。為了讓更多貧困戶能夠「造血」脫貧,汕頭市積極做好扶貧小額信貸的工作。
在龍湖區新海街道七合村,90後的小謝是一名養鵝戶。在脫貧攻堅戰中,他從家裡一窮二白到實現月均收入過萬元,僅僅用了3年時間。而在這一過程,扶貧小額信貸幫了他關鍵一把。
小謝的父親已去世,家中只有他和母親,以及兩名仍在求學的妹妹相依為命。作為家中長子,賺錢養家的重擔自然落在他的身上。2018年,小謝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購買了1000多隻鵝苗,用於繁殖。在區扶貧辦的指導下和自己的悉心經營下,小謝一家的養鵝場慢慢壯大。沒過多久,5萬元的貸款就已經還清,現在的收入還比之前增加了近一倍。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我的妹妹也畢業了,生活的重擔會越來越輕。」小謝說,如今她和母親一同經營著養鵝場,主要售賣鵝苗,平均下來每月的收入超萬元。
小謝的脫貧經歷,是汕頭扶貧小額信貸的一個縮影。2019年,汕頭市印發《進一步做好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的通知》,明確堅持戶貸、戶用、戶還,堅持精準用於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在貧困戶參與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積極創新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和機制。
以「戶貸戶用」合夥發展模式為例,即貧困戶與貧困戶,或與一般農戶,或者與能人大戶、農民合作社、致富帶頭人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代種代養、訂單生產等合夥生產經營,通過互幫互助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產業,形成抱團發展的合力。
戶貸社管合作發展模式,即貸款貧困戶加入或抱團成立特色種養業、手工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產前培訓、產中指導、產後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統一採購原材料,統一標準生產加工,統一銷售,讓貧困群眾在參與中學有標杆、幹有標準,學習技術、學會經營,變「輸血」為「造血」,形成脫貧致富長效機制。
戶貸社管合營發展模式,即貸款貧困戶加入或抱團成立農民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協作合營,成立新的經營主體,並確立抱團貧困戶的主體地位和合作社的經營主導權,引入和發揮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資金、技術、信息、銷售和服務優勢,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保證合作社和貧困戶資金安全、穩定收益和生產就業能力的提升。通過創新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和機制,使貸款貧困戶發展產業有路子、有項目、有帶動、有效益,增收脫貧。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汕頭市扶貧小額信貸歷年累計金額2564.24萬元,累計還款1143.26萬元,貸款餘額1420.98萬元,風險補償金注入1171.5萬元,累計貼息91.01萬元。
3 創新消費扶貧探索「汕頭樣本」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汕頭市不斷壯大扶貧產業規模,累計投入扶貧開發資金12.26億元,發展產業項目643個,帶動貧困戶家庭持續增收。同時,動員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優先吸納貧困戶就業,開設「扶貧工作坊」「扶貧車間」和公益性崗位,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業機會。截至目前,超過八成貧困人口已實現返崗就業。
有了產業,產品要賣出去,貧困戶才能真正得益。那麼,在消費扶貧方面,汕頭市又進行了什麼樣的探索?
據了解,汕頭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制定了《關於大力發展產業扶貧的指導意見》和《汕頭市「千企幫千村」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方案》,就產業扶貧、銷售扶貧任務、脫貧攻堅工作要求等進行了明確指引,使消費扶貧有了制度保障,吸取更多的養分,探索消費扶貧「汕頭樣本」。
其中,積極依託中國社會扶貧網、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交易市場、電商平臺等載體,組織企業參加廣東脫貧攻堅展、東西部協作市場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結合「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消費扶貧農產品「進村入戶」活動,集中展示展銷扶貧農產品。
建設3000平方米的汕頭市消費扶貧農產品交易中心,並創建「廣東省消費扶貧創業創新基地(汕頭)」,聯結13個淘寶鎮、93個淘寶村和45個農村電商驛站、12家生鮮超市,集中展示該市6區1縣的特色農產品,在供銷系統的12家新供銷輝華生鮮超市和25家汕頭供銷社農村電商驛站設立消費扶貧專櫃,從基地到市場直接銷售扶貧農產品,減少中間環節,引導更多市民「認購促銷」參與消費扶貧,帶動5000多名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就業創業。
以濠江區為例,面對此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該區積極推動消費扶貧工作,先後在礐石街道葛朱社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消費扶貧農產品銷售點,在葛朱電商驛站舉辦扶貧產品展銷活動。近期還計劃建設1個區級消費扶貧農產品交易中心,並積極做好推薦澳士蘭公司和瑞利釀酒廠作為參加廣東消費扶貧月活動。
目前,汕頭市共組織22家企業參展,100多種產品申請網絡交易會的產品對接表並進駐到東西扶貧網網站,在線上進行展覽展銷。
此外,汕頭市連通與鶴崗市和省內兄弟市的消費扶貧對接渠道,創建汕頭市扶貧開發辦公室駐佛山市粵桂黔特色農產品流通交易中心工作站,全力構建消費扶貧和創業創新大格局。圍繞該市脫貧攻堅成效,聚焦產業扶貧名特優新農產品和省定貧困村美景,發動扶貧一線幹部、愛心人士和帶貨網紅自發原創短視頻,積極投稿參加廣東「扶貧優品」短視頻大賽,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4 完善長效機制構築「防貧堤」
在各幫扶單位的努力下,近年來汕頭的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建檔立卡相對貧困戶脫貧率達99.97%,37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並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但貧困地區實現脫貧,並不意味著農村貧困的消失,更不是扶貧工作的結束。如何防止返貧、如何及時幫扶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如何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才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題中之義。
為此,汕頭市按照「政府主導,政企合作,貧困戶受益」原則,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汕頭中心支公司等籤訂合作協議,在全省率先創新推出貧困人口「防貧保」保險保障,合理有效結合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主要通過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為貧困戶減輕負擔,充分發揮保險作用,提升脫貧質量和鞏固脫貧成果,從源頭杜絕返貧問題。
家住龍湖區新溪街道的蔡先生一家,兒子患有馬凡氏症候群,做手術花了15萬元,除去可報銷的部分,還需自費1萬多元。這對於貧困的一家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幸好,在政府購買的「防貧保」保險保障中,還有享受一定程度的報銷,最終蔡先生一家只需自費3000多元治療費。
據了解,目前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南澳縣由政府出資149.5萬元,已經為595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構築「防貧堤」,澄海區、潮陽區及潮南區正在與保險公司協商。
金平區由政府出資49.44萬元,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汕頭中心支公司已承保82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防貧保」保險保障,每人每年保險費600元。
濠江區由政府出資29.7萬元,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汕頭中心支公司已承保99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防貧保」保險保障,每人每年保險費150元。
龍湖區由政府出資55萬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汕頭市分公司已承保221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防貧保」保險保障,每人每年保險費248元。
南澳縣由政府出資15.376萬元,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汕頭市分公司已承保1922名貧困人口「防貧保」保險保障,每人每年保險費80元。
據了解,澄海區、潮陽區及潮南區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汕頭中心支公司處於洽談階段,涉及人數約8.7萬人。
■延伸
愛心企業以消費扶貧助農抗疫
「有困難我來幫」
脫貧攻堅戰,戰「疫」即戰貧。受到疫情影響,自春節以來不少貧困村的農產品銷路不佳。得知這一情況後,許多熱心企業紛紛伸出援手,幫助農戶渡過難關。其中,幫扶單位人保財險汕頭市分公司定了近2萬個雞蛋,碧桂園集中採購5噸桑葚、2.7萬個雞蛋和3.6噸胡蘿蔔,並將這些物資贈予粵東各地的抗疫一線工作者,以消費扶貧形式助農抗疫。
疫情發生以來,由於橋陳村的遊客銳減,作為該村的特色農產品的桑葚和雞蛋陷入銷量不佳的困境。奔波在抗「疫」一線的駐潮陽區金灶鎮橋陳村第一書記楊仰凱發現後,立即聯繫幫扶單位汕頭市農業農村局和市農科所協調解決銷售問題。
「很快,積壓的6萬個雞蛋全部被幫扶單位和愛心企業買了。」楊仰凱說,隨後幫扶單位人保財險汕頭市分公司定了近2萬個雞蛋,碧桂園集團啟動了消費扶貧活動,也對雞蛋和桑葚進行集中採購。
碧桂園粵東區域執行總裁韋秀娟表示,繼上周潮州柑助農活動後,這次再採購金灶鎮雞蛋、桑葚等農產品,就是希望能夠幫助農戶渡過困境,助力脫貧攻堅戰。
韋秀娟說,此次碧桂園採購的農產品,將向長期以來奮戰在粵東各地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公安民警、慈善機構、政府單位及轄區業主等群體致以敬意,同心協力開展抗疫工作。
據了解,今年2月以來,在各方幫助下,汕頭市的貧困村和貧困農戶銷售桑葚超過1000噸,大莖芥藍100多萬斤,收儲一大批家禽和水產品。接下來,汕頭市將支持各區(縣)建設消費扶貧農產品交易中心,豐富線上和線下消費扶貧活動,努力拓寬扶貧產業消費渠道。
文/圖 楊立軒
通訊員 蔡純
【作者】 楊立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