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時為何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說出來你別不信

2020-11-22 騰訊網

清入關之後,十三陵的命運並不壞。

也許因為多爾袞打的是「清除闖賊,替明報仇」的口號,自認是繼承明朝正統的原因,也可能是為了安撫漢民,總之清朝從地位不牢固到坐穩江山,一直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

在守護陵寢的人員方面,清廷設司香內使,即守陵太監。這一職位始設於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長陵而下每陵設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設外,每陵改設為二人。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根據清世祖諭旨,設定陵太監,員額同其他十二陵。順治十七年(1660年)因停定陵祭祀,故太監亦裁撤。康熙年間,定陵以外十二陵計設太監22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部裁汰。

除了司香內使外,清廷還設陵戶來負責看守陵園建築及近陵樹木。這一職位始設於順治元年八月,每陵設24名,給田22頃。

清朝建立以後,明朝時所制定的有關陵寢的各項禁令以及陵寢兆域內不準隨便出入的制度等一概被廢除。此後,陵區內的果園、陵監因此而衍成為自然村落,陵區外的農戶也不斷遷居陵區之內,形成新的村落。

雖然針對十三陵的禁入令放寬了很多,但陵區內的建築、墳墓以及周邊樹木等仍在嚴密保護之列。除了增設上述職位來具體負責護陵之外。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皇帝還親自親降諭旨責令地方官員勤加稽查,命令守陵人員敬謹防護。順治十六年(1659年)頒布的保護明十三陵的諭旨又由朝廷鎊刻在長陵宮內的龍躍碑上。

對待破壞明十三陵的案件,清廷也嚴加懲處。例如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本縣農民王科等七人盜發鄭貴妃墓,事發後,被官府斬首棄市。

光緒七年(1881年)陵區內的土地除歷年準許耕種的部分外,私墾情況又漸嚴重,有的甚至墾至大紅門正道及長陵碑亭石柱根處。為此,戶部於光緒八年(1882年)議定:「將私行招墾之地立即封禁。其各陵酌中定界,概以寶城宮牆外三丈為度,傷州明立界石……凡牆外三丈以內墾種之地,無論系延恩侯誠端招墾或系民間舊有,一律封禁……間有侵佔明堂正路及大紅門正道,並總碑樓石柱根者。並即封禁。……至封禁界內原契照之民地,另覓他地撥補。其延恩侯誠端私租,及民間侵佔明堂正路之地,應不準撥補。」

此議經大學士李鴻章及直隸總督張樹聲等核定審改為,「……明代原設保護陵基之群牆,相距寶城、宮牆不過一丈五六尺,現改定三丈,較原數增至一倍,足資保護。」他們還提議,「隨時認真察查防護,不準稍有越墾……其界外無礙之地,照舊昕民承種,庶免失所」。

此奏呈上後,光緒皇帝諭令:「著直隸總督、天府尹責成霸昌道督傷昌平州知州,按照戶部此次議定界限章程辦理。界限以內墾種之地,一律騰出封禁,以資保護。如再有越墾情事,即將該知州嚴肅參處。」

在這種嚴防死守之下,清朝時的十三陵並沒有受到過大的人為破壞,保護還算完好。但畢竟經過時光的淘洗,原貌早已不復得見。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sǔn jù,懸掛鐘磬鼓的木架)之屬猶有存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明十三陵成為一處著名古蹟。到今天,十三陵更是在「北京必去5處景點」榜上有名。2013年1月,十三陵茂陵、泰陵、康陵、慶陵、永陵和德陵開始有條件開放接待遊客參觀。

清明期間,明十三陵景區會舉辦明朝皇家祭祀祈福大典,再現萬曆八年清明節神宗奉兩宮太皇太后謁祭長陵的場面。「萬曆皇帝」將身著青色四團龍圓領窄袖袍,頭戴烏紗翼善冠,從長陵祾恩門東門進入,虔誠地帶領文武百官完成讀祝、上香、跪拜、奠帛等禮儀。

陵區之中草木深深,明朝那些事兒,寫在史書上,埋在泥土裡了。

相關焦點

  • 崇禎是亡國之君,可為何他的陵墓會在明十三陵裡?說來你別不信
    崇禎皇帝作為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任君王,下場可以說是十分悲催的,但嚴格來說的話,崇禎皇帝在歷史上也算是個明君。剛一上臺便將大太監魏忠賢給除掉了,隨後便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試圖將這個奄奄一息的帝國給救活。但天不遂人願,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想要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 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
    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回首千年歷史,中國的領地很是寬廣,至少比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寬廣。只是戰爭不斷的年代,打仗乃兵家常事,輸贏也是常有之事。所以中國領土,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分割,到了今天,其實中國的領土,已經被分割了很多,那麼若清軍未曾入關,今中國領土會僅是漢地「十八省」嗎?說了別不信打開中國的地圖,很大的區域都屬於中國,可真正歸屬的卻只有漢地「十八省」。對於這樣的問題,其實歷史學家是有研究的,他們看似有根據的理由和說法,其實有許多的漏洞。
  • 同樣都是皇陵,為何明十三陵一直沒人動,但是清朝卻一直被盜?
    同樣都是皇陵,為何明十三陵一直沒人動,但是清朝卻一直被盜?皇陵是所有皇室成員的陵墓,中國的歷史上有200多位皇帝,每一位死後都會留下這樣一座寶藏。不同的是,有些陵墓保存的非常完整,經過了上千年的風霜,也並未有多大的破壞。
  • 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為何最後還能葬於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作為明朝皇帝的集體墓地,除了朱元璋、朱允炆以及朱祁鈺外,明朝的所有皇帝都葬於此,當然,這不算南明王朝的那些所謂的皇帝。朱元璋死時,明朝首都還是南京,朱棣遷都,但沒有把朱元璋的墳墓遷到北京;朱允炆是因為朱棣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也未能進入明十三陵;朱祁鈺是因為他哥哥朱祁鎮不讓他進入明十三陵,因此也未能進入明朝十三陵。
  • 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為何最後還能葬於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作為明朝皇帝的集體陵墓群,幾乎葬著除了朱元璋、朱允炆還有朱祁鈺之外的所有皇帝。為什麼這三個皇帝卻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那是因為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明朝的國都還是南京。後來遷都到了北京之後,也並沒有把朱元璋的皇陵遷到北京,所以朱元璋的皇帝陵寢就一直在南京了。
  • 為何孫殿英要盜清朝的皇陵,而不是北京旁邊的明十三陵?
    現在來想孫殿英盜清陵的確是一個冒險的事情,既然他是想要清陵裡面的財寶,那麼他為何不去選擇北京城跟前的明十三陵呢?首先,清東陵在河北的唐山的山村,而明十三陵卻在京城近郊。都知道清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入關以前的後金,另外一個就是入關之後的清朝了。
  • 崇禎在位時並未修建陵寢,卻被葬入明十三陵,是誰給他修的陵墓?
    但最後崇禎還是葬入了明十三陵,成為了最後一位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那麼是誰給他修的陵墓呢?一番思索之後,李自成便下令將崇禎葬入了已故的田貴妃墓裡,就這樣,崇禎總算也葬入了明十三陵當中。並且在安葬崇禎皇帝之時,李自成沒有出錢也沒有出力,而是當這些事情安排給了老百姓去做,由此而失了民心。清軍入關後修繕思陵清軍入關之後,由於崇禎皇帝的陵墓太過不堪,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皇帝便將崇禎的陵墓進行了修繕,並將其改名為「思陵」。
  • 為什麼說即使沒有清軍入關,李自成也統一不了中國?
    不久李自成招降吳三桂不成,前往山海關討伐,不成想激戰之際多爾袞率領八旗精銳殺出,打了李自成一格措手不及,因此大敗而歸,不久李自成撤出北京,清軍順利入關,遷都北京開啟了全國性的統治。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清朝因素,說不得中國的朝代順序表就是明順而不是明清了。其實並非如此,沒有清朝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也不會長遠的。
  • 詳解吳三桂為何會放清軍入關!是否如傳言所說,衝冠一怒為紅顏?
    接下來「博泰歷史」,為您詳解吳三桂為何會放清軍入關!吳三桂畫像前引: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正議:吳三桂為何放清軍入關!咋滴也得跟你李自成幹一票啊。可以說,李自成這一波操作徹底跟吳三桂弄翻了,勢不兩立,不是你弄死我就是我弄死你。這樣一來吳三桂可謂是成了肉夾饃,是前有狼後有虎,一邊是李自成帶兵來徵,一邊是皇太極虎視眈眈,吳三桂一尋思啊,這跟那頭幹自己也沒有活路了啊,索性先降了皇太極聯合清軍先滅了你李賊,以後再說搬到皇太極。就這樣吳三桂放清軍入關與皇太極聯手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
  • 孫殿英為何挖掘的是清東陵而不是明十三陵?
    清朝皇陵有東陵和西陵之分,大家都知道東陵大盜孫殿英,指的就是盜掘東陵,後來又經過很多土匪的盜掘,東陵基本上被盜乾淨了,其實皇陵被盜是挺常見的情況,那麼為何清陵被盜掘而明朝皇陵保存比較完整呢?不過歷朝歷代我們發現無論你修得再偏僻該搞你還是搞你,你以為你風水好結果後人就靠著風水挖到你的地宮。這點元朝皇陵最好,修在大漠當中,他們又不信龍脈之說在上面千軍萬馬跑一趟,大漠有沒有什麼標誌性建築物,風沙再一起千裡戈壁草原你找去吧,元朝又喜歡秘密安葬,不像漢人需要去陵墓前祭拜,他們只是在家裡供奉牌位,所以元朝的皇陵到現在是一座都沒有發現。
  •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諸葛亮卻見死不救?說出來你別不信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諸葛亮卻見死不救?說出來你別不信民間結拜、商鋪開張等都會拜一拜關羽,由此可見關羽在民間深得人心。而關羽也成為忠誠、仁義的代名詞,他的一生絕對稱得上傳奇了,也可贊一句英雄人物。這時會有不少人有這樣一個疑問,關羽是敗走麥城為何諸葛亮卻見死不救?如果有人來救不就不會敗了嘛。且聽我慢慢分析,說出來你別不信。首先咱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那是曹操深感關羽的厲害,為了攻打他離間孫劉聯盟。而孫與關羽的關係也不好,孫曾經向關羽示好,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他,到關羽不領情,反大罵孫。就此孫記恨上關羽,再加上常有人說關羽驍勇善戰,總有一天會頂替他。
  • 入關!十萬清軍何以成功入關並迅速席捲天下
    近日,網上興起了一股名為「入關學」的話題,由知乎某大V提出,借用入關對當今世界局勢進行分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被比作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期的明朝,當今之中國則相當於同時期的滿清。大明雖大,行將就木,盲目自大,自以為仍是天下共主;滿清雖蒸蒸日上,但地處關外,被當做蠻夷打壓。當試圖融入文明世界無效時,便唯有入關,自己取得天下的控制權,才是真正應該做的。
  • 北京明十三陵的前世今生——新老照片講解百年滄桑
    到了沒人監管之時,偷墳掘墓、盜挖皇陵之事更是層出不窮。但清軍入關、建立全國統一的清朝之後,對於明朝皇帝的十三陵來說命運並不壞。也許因為多爾袞打的是「清除闖賊,替明報仇」的口號,自認是繼承明朝正統的原因,也可能是為了安撫漢民,總之清朝從地位不牢固到坐穩江山,一直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在守護陵寢的人員方面,清廷設司香內使,即守陵太監。
  • 石達開被清軍千刀萬剮,他五歲幼子為何能破涕為笑?說出來別不信
    他在十六歲時便「被訪出山」,到了十九歲時便能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封王,在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 他生前用兵堪稱神出鬼沒,在其死後仍令敵人提心弔膽。 對於石達開的結局,相信大家都知道,石達開最終被清軍千刀萬剮而死。但是,當時他五歲幼子為何還能破涕為笑呢?說出來你別不相信!
  • 古代帝陵大多被盜,明十三陵為何很少被盜?滿清當立首功
    但令人奇怪的是,唯獨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卻很少被盜,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呢?難道明十三陵中暗藏了比秦始皇陵還高深的機關嗎?明十三陵指的是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葬入思陵為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的十三座皇帝的陵墓。
  • 漂亮的塞爾維亞女排,為何被很多人叫做「村姑」?說出來你別不信
    漂亮的塞爾維亞女排,為何被很多人叫做「村姑」?說出來你別不信是很多!站在道德角度來看,好看有點歧視的意思,說出來你別不信,村姑就是低劣人群的象徵唄!其實單純的村姑是個稱呼而已,可用塞爾維亞女排身上,就是貶低的意思了。
  • 清軍入關後多爾袞為崇禎服孝,順治厚葬崇禎帝,年年祭拜,不是尊重他...
    1644年當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後,屍體被李自成找到葬在昌平明十三陵的田貴妃墓中,後來怒髮衝冠為紅顏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清軍入關,最終八旗軍隊佔領北京城,進入京城第三天的多爾袞親自為崇禎服喪,悼明就是厚葬明崇禎皇帝,尊其諡號,承認明朝的歷史地位。
  • 清軍入關時兵力並不多,當時的吳三桂有多少精兵?
    老朽說事今天來跟大家說說清軍入關時兵力並不多,當時的吳三桂有多少精兵?清軍入關時,吳三桂擁兵大概5萬,雖然雙方兵力懸殊,但是由於滿清對於漢人的打壓,吳三桂還有約20萬遼民的跟隨,擁有約七萬的兵源補充,依據寧遠還有山海關之險,吳三桂雖然野戰上打不過清軍,但是據邊城之險抵禦清軍入關還是沒問題的,不然也不會在崇禎朝時屢立戰功鎮守一方。
  • 明朝十六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公元1644年,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又鬥爭了數十年,直到明永曆年間(1680年代)方被清軍徹底滅絕。南明至少有五個皇帝,兩個監國。
  • 說出來你別不信
    大家好,我們的野趣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士兵衣服上印的字是不一樣的,衣服上有的是「兵」字,有的則是「勇」字,那麼為何同為士兵的他們,衣服上會印有兩個不同的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