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講古人是不是「自古以來」就喝粥,以及吃雞蛋喝牛奶算不算崇洋媚外?
01先說「自古以來」
朱熹在《集注》記載「朝日饔,夕日饗」什麼意思呢?
根據考古和史記記載,在原始時期,沒有一日三餐的概念,都是餓了就吃,吃飽就睡定時吃飯是文明的標誌,先秦時期開始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兩餐,第一頓叫朝食,稱為「饔」第二頓叫餔食,稱為「飧」。那麼這兩頓飯什麼時候吃呢?古人是根據太陽的出末和作息時間而定,與我們現在的三餐制差別很大。朝食比我們現在的早飯要晚,而餔食比我們的晚飯要早。
所以,「自古以來」如果界定的足夠古,嚴格來說是沒有早餐的。
當然,社會高層如天子、諸侯另外安排。比如在漢朝,飲食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天子吃四頓,寓意「借四方」「四時」諸侯也是吃三頓的
02什麼時候開始三餐普及老百姓了呢?
在唐宋時期,三餐制就已經開始普及了,但秦漢時期的兩餐制並沒有消亡,到清朝,乃至現在都這樣,呈現地域文化,清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了清朝各地的飲食風俗,書中的「日食之次數」是這樣說的:「我國人日食之次數,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如當時的蘭州人便「日皆二食」,而浙江寧波、紹興一帶則是「日皆三飯。
那個時候早餐人們吃什麼?不得而知,但古人是靠種田養家的,消耗很大,和我們現在鍵盤上打打字相比,那個時候的百姓是要勞作一天的,早上喝粥幹活到晚上我想不太現實。
拿三國演義的諸葛亮來說,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每天只能食米三升,斷言「其將死也」諸葛亮是個文官,一天吃米三升什麼概念?按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魏晉一升約合今天0.2023公升,則當時三升有0.6公升,又因為每公升大米重約1.7斤,則0.6公升大米重約1.02斤,即諸葛亮病重時每天能吃一斤大米。跟現代人比起來,這個飯量不能算小。
到了明清時代後,我們現在吃的早餐基本當時都有了,但早餐必須吃粥這個規矩是沒有的,我們現在覺得喝粥夠了是因為我們勞作的少,且一日三餐之外還有高熱量的食物:如巧克力、麥當勞、零食等。
所以別拿我們老祖宗是不是「自古以來」就喝粥,喝粥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來說事,
03古人吃雞蛋喝牛奶嗎?
根據各種資料記載明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雞的國家,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湖北、江西、山東、河南、甘肅等省都發現有四千多年前的雞骨或陶雞。
既然雞都是中國人馴化的,為啥雞蛋不是中國人的? 吃雞蛋不是正常嗎
再說說牛奶,南北朝時期的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一文中記載少數民族如何使用乳製品製作所需要的飲食,同時《齊民要術》中還曾記載了關於奶粉、奶酪、乾酪、奶幹、發酵奶酪等的製作方法,和我們現在製作的方法一模一樣。
在舉三國演義的楊修「一口酥」的典故來說,曹操收到一盒奶製品,在盒子上寫了「一口酥」楊修看見了就讓大家一起吃,曹操知道了問他為什麼?楊修答,盒上寫了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違反,丞相心裡很惱火但也無話可說。
在比如西漢時期張騫出塞,取得的偉大成果不是完成了漢武帝給予的外交任務,而是帶回了大量的瓜果蔬菜,比如芹菜、香菜、蠶豆、黃瓜等。
04總結
古人並不是一直吃粥的,而且雞蛋和牛奶也是古人愛吃的哦
參考文獻:朱熹《集注》
清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
賈思勰《齊民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