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判官
這個月張藝謀上映了新片《一秒鐘》,無數熱議,陳凱歌也在《演員請就位》中出盡風頭,褒貶無算,而和他們齊名的國內大導馮小剛倒是一點消息也沒有,反而是一部二十年前拍他的紀錄片在網上熱傳。
按說現在市場上有那麼多明星真人秀狂轟濫炸,觀眾早就對名人私生活見怪不怪了,但沒承想這個短片會在網上掀起小波瀾,引發大夥的激情轉發和討論。
《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是系列紀錄片《人生在線》中的一集,由香港陽光衛視製作,當時陽光衛視的所有人是楊瀾、吳徵夫婦,後來被陳平買走,做了很多高質量的歷史人文節目,那是後話了。
雖然成片只有四十三分鐘,但是特真實,什麼個人生活、工作日常、行業內部會議,馮小剛這一天去到哪兒攝像機就拍到哪兒,和現在花裡胡哨的劇本真人秀比起來,《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顯得格外清純樸素,充滿人味兒。
2000年,馮小剛已經拍出了《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和《沒完沒了》,挽救了當時國內電影市場的一片頹勢,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春風得意的小剛的一天從清晨第一根煙開始。
他和妻子徐帆在家的日常非常生活,張嘴也不叫名,「你那外衣呢?」「在車上。」「外頭有點涼啊,加衣服。」「你也多穿點。」
上午,小剛回家去看母親,母親覺得兒子都那麼忙了還來看他太分散精力,說著話就哭。
小剛的姐姐,單位效益不好,想託他進劇組工作,小剛拒絕了,說:「因為我這和其他工作人員說了,咱們別弄這個沾親帶故的一大堆人,幹這事兒都得認認真真幹。」
這些都挺真情流露的,馮小剛彼時是一個電影界的成功人士,但這個片子也拍出來他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兒子、弟弟,也被困在生活瑣碎裡。
這一天,馮小剛還去了舞蹈學院做評委,去工作室談了劇本,去參加了電影座談會,去出席了頒獎典禮,還抽空接受了各種採訪。
那時候的採訪也很有意思,導演明星對媒體還沒那麼多戒備,插科打諢胡說八道,誰誰都是一團和氣。
那英:誰在裝逼
到了中影集團的內部會議上,馮小剛一直很嚴肅。2000年,國產電影都不賺錢,市場一片慘澹,就他拍的片子賺錢,還連著三年創記錄,這個會就是讓他分享經驗。
會搞得很大,當時電影圈差不多有名的人都到場了。
建國第一批文藝工作者 於藍
第四代導演 謝飛
第四代導演 滕文驥 北影廠廠長 韓三平
會議在場的大部分都是製片廠體制內過來的人,換句話說,都是以前拍藝術片的精英群體,他們看馮小剛多少都會帶著審視,票房再高也免不了商業非議。
第六代導演 路學長
在會上,馮小剛一面接受同行對自己的評判,一面分享自己電影迎合政府和觀眾的經驗,面對其他文藝工作者的擠兌,他也沒有反駁,反而就坡下驢,笑得憨厚。
我覺得你說得對
在這種場面的最後,馮小剛還沒忘了提自己的新片,懇請韓三平的中影能幫著發行。拜服,有這種心理素質的人幹什麼能成不了。就像馮小剛的自我剖白,他從小編劇走到現在,「生是自個兒砍殺出來的」,這樣的人確實配得上當大導演。
馮小剛生於北京市民家庭,成長時期沒有可歌可泣的茬架故事,他就是一個普通的胡同孩子。
1984年,小剛部隊轉業後,有次在醫院偶遇了一個女孩,覺得漂亮想追,結果人家是鄭曉龍夫人,他因此結識了當時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任鄭曉龍,到他的劇組做美工,又通過鄭曉龍認識了他後來抬頭望見的「北鬥星」王朔。
彼時朔爺是知名作家,也是影視圈的大紅人,1988年有四部電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頑主》《大喘氣》《輪迴》——都是他的小說改編的,那一年都被命名為「王朔年」,按馬未都的話說,王朔就是北京的人尖兒。
說馮小剛實在繞不開王朔。小剛原本經由鄭曉龍進入電視圈做編劇,認識王朔後給他一通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的忽悠,和王朔成了好朋友,一起攢出了至今還是現代青年「人間指南」的《編輯部的故事》。
《編輯部的故事》
後來兩人和彭曉林合辦「好夢公司」,那會兒三人整天在一塊,喝酒吹牛說劇本,搗鼓出來《一地雞毛》《永失我愛》《情殤》,一陣紅紅火火。
可惜沒紅火多久,「好夢公司」作品就被電影局禁停,成了業內「毒藥」,直到1997年小剛拍出《甲方乙方》,才終於從「毒藥」翻身一變成功導演,這個本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後來他的許多片子也都和王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救市,挽救當時國內電影市場的低迷,有歌為證:1997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個導演在中國拍了一部賀歲片,神話般地傳遍座座城市,奇蹟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歌曲填詞人:馮小剛)
到了新世紀初,小剛又陸續拍了《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等等賀歲喜劇。
當時中國剛加入WTO,每年要引進好萊塢分帳大片,又趕上國內製片廠改革,導演得自己找投資,作品要面向市場,給導演們一下整的不會拍了,就小剛牛逼,拍的東西受觀眾待見,是那會兒唯一賺錢的國產電影。
2002年,張藝謀拍了衝出亞洲走向國際的《英雄》,陳凱歌跟著拿出大迷惑魔幻片《無極》,馮小剛緊隨其後搗鼓出一部本土大製作版哈姆雷特《夜宴》,國產片進入商業大片時代,賀歲喜劇出身的小剛也和第五代傑出精英:國內國外拿獎無數的國師、凱子哥站到了一塊,並稱內地三大導演。
2008年,張藝謀做了北京奧運會的總導演,成為真正的國師,小剛那一年也開始了自己的歷史轉折,那年他放棄商業喜劇,拍出了一部《集結號》。
《集結號》模仿的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國故事,用的是姜帝圭的韓國特效團隊,執導的是國內著名的娛樂片導演,小剛有野心,鉚著勁要佔領藝術高地,也有勇氣,竟然高呼個人價值高於集體價值。
「每一個犧牲都永垂不朽」
那個時候,國內戰爭題材的電影都是人民戰爭和宏大敘事,《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總之得大,得偉光正、主旋律。
《集結號》直接顛覆,沒有大戰爭,按編劇劉恆的意思,就聚焦戰爭裡一個受委屈的英雄。馮小剛說想拍一個戰爭洪流中最底層的士兵:像穀子地這樣一個連長,決定戰爭勝敗的實際上還是他們。
穀子地阻擊戰死裡逃生,但一輩子都沒從那場戰爭裡出來。他偏執,近乎瘋狂地要為兄弟們討回榮譽,證明他們是英雄,是烈士。這其實是對歷史的質詢,個人之於時代,一粒沙之於洪流,犧牲的人、受難的人被歷史裹挾而去,馬上又被歷史遺忘,連個姓名都留不下。穀子地,或者說馮小剛,就是想留下他們的名字。
《集結號》獲獎記錄
從《集結號》之後,馮小剛開始支稜。走了王老師,還有劉老師,他和劉震雲合作後來拍了《1942》《我不是潘金蓮》,劉震雲說他離大師就差一層窗戶紙。
然而苦心醞釀的《1942》票房慘澹,補償華誼的《私人訂製》預售加植入就盈利7個億,小剛很受傷,氣得大罵觀眾太爛。
你們丫知道什麼叫蒙太奇嗎
到了2017年,馮小剛59歲,像所有老去的人一樣開始追憶青春往事,拍出一部文工團回憶錄《芳華》。
青年馮小剛在文工團的經歷成為他的成長記憶,他後來無數次回憶起那段穿著軍裝的日子,軍裝遮掩了他當時面對部隊大院孩子的自卑,永遠激情青春的文工團變成一種情結。
《芳華》的背景不是「沒有年代的歷史」,相反,它在一開始就暗示了那是一個具體的年代,這也意味著要直面歷史問題。
儘管馮小剛借用對美好文工團的敘述,巧妙迴避了文革、自衛反擊戰這些敏感問題,但歷史並沒有完全變成一張青春物語的背景板。
何小萍被排擠在集體之外,這或可說是階級對立的永恆問題,而好人劉峰的被舉報則非常意味深長,是對那個敏感年代的巧妙揭露,也是小剛雞賊的策略性敘事。
《芳華》之後,《手機2》馮小剛、崔永元、劉震雲三方對打,當時範冰冰因為出演武月無辜躺槍,直到陰陽合同被曝,各自一身腥臭,慢慢這幾位都在大眾視線中隱去。
馮導倒是又拍了部電影《只有芸知道》,開始歌頌人間真善美。可見年齡對一個人有多大的影響,年輕時,小剛跟著朔爺廝混,整天嘲諷這個揭露那個,仿佛全天下都是虛偽的大尾巴狼。到現在終於上歲數了,不擰巴了,可以大大方方當眾流淚了,說我本來就是感性的雙魚座。嗚嗚。
《只有芸知道》也過去一年多了,國師、凱子哥都有新的消息傳來,脫了面具和鎧甲的雙魚小剛,你在哪兒?你還好嗎?
在紀錄片裡,馮小剛介紹自己來自小市民家庭,「我要走上一條成功之路,也就決定了我的接人待物的方式」。小剛的目標不是做藝術家,而是做一個電影屆成功人士。他還清楚地知道想要成功,想從馮褲子變成馮小剛,能走到哪兒得「取決於你取悅別人的程度」。
1996年,還在「好夢公司」時,馮小剛正在拍攝的《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被電影局點名痛批,當時已經投進去一百多萬了,不能說停就停,北影廠廠長韓三平說得婉轉:可以再拍,可是通過的概率很小。連帶其他「好夢公司」被斃掉的影片,幾百萬打了水漂。公司成了「毒藥」,未來再拍估計也沒戲。小剛愁得一夜間禿了一塊頭皮,據說那是人在極度壓力下會有的「鬼剃頭」。
後來馮小剛把這事寫進了自傳,還總結一條最重要的拍電影經驗:「只要肯聽話,通行在即。」
那次電影局的批評主要針對王朔的「流氓文化」,為了保住兄弟小剛,王朔遠去美國。後來韓三平再啟用馮小剛去拍一部喜劇,就有了《甲方乙方》,這是改編的王朔小說,但當時有王朔的名字很可能就過不了審,小剛打電話問王朔能不能不署原作者名,正在加州養傷的王朔想了想,同意了。
另有一次,馮小剛寫出《大撒把》劇本的時候,北影廠不想拍,馮小剛去託當時的好大哥馮鞏,馮鞏給找來投資,一切談妥,忽然北影廠變卦了,決定要拍,還指定葛優做主演。小剛兩邊為難,但想來想去還是得罪不了北影廠,於是臊著臉去找馮鞏,馮鞏說你是我兄弟,為你好就成。
2010年,馮小剛出了一本書叫《我把青春獻給你》,小剛在裡面回憶了怎麼受體制擠兌,也回憶了這兩次對哥們兒的傷害和背叛,他在書裡分別道了遲到的歉:
「鄭重聲明:電影《甲方乙方》改編自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
「鞏哥,真的很抱歉。」
「鬼剃頭」之後的馮小剛患上了禿頭PTSD,在紀錄片裡,他傳授拍電影的經驗:滿足政府的需要,滿足觀眾的需要,自己的需要能滿足滿足,不能就算了。往後小剛的作品都充滿了這種取悅別人、委屈自己的雷鋒精神。
他早年的賀歲片,既不算主旋律也不是地下電影,頂多就是市民喜劇,但是又和市民的真實生活沒關係,就是借市民之名,再揉進去王朔部隊大院的那套嘮嗑體系,就成了一出京味喜劇。後來的《非誠勿擾》《私人訂製》也是一樣,說是現實,卻根本不觸及現實矛盾。
《不見不散》
《非誠勿擾》
《私人訂製》
《一聲嘆息》和《大腕》倒是面向社會問題了,可僅限於小聰明的揶揄諷刺。即使是宣揚「每一個犧牲都永垂不朽」的《集結號》,終於反抗了一把,結果還是沒敢硬到底,雄心壯志然而英雄氣短。到了情懷之作《芳華》,涉及歷史問題,小剛就巧妙避開,不講歷史,只講自己對歷史的選擇性記憶。
《一聲嘆息》:男性中心視角
《大腕》:消費文化入侵
姜文曾經語重心長地和小剛說,電影是把葡萄釀成葡萄酒,但你的是一杯鮮榨葡萄汁。
馮小剛也真聽姜文的話,他管姜文叫姜老師。
姜老師出身部隊大院,和王朔、葉京一樣,那會兒都是市民小剛仰視的對象。大院子弟和胡同串子就是兩個不同圈層,葉京拍過一部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就是大院生活回憶錄,裡面有個愛哭的小跟班馮褲子,寫的就是馮小剛。
最右:馮褲子(佟磊)
在紀錄片裡,小剛說他們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他們。但是小剛還是跟著王朔混,混進大院那幫圈子,又混進影視圈。
等到自己終於出人頭地了,當上內地電影三大導演之一了,馮小剛又迎頭撞上另外兩個精英。
和小剛野路子出來的不一樣,國師和凱子哥是北電最大放異彩的78級畢業生,江湖人稱「第五代」。
在製片廠時代他倆就扛起電影復興大旗,《黃土地》《紅高粱》直接開闢出20世紀80年代「黃土地」美學。90年代坎城、柏林、威尼斯歐洲三大,國內金雞、百花獎都拿了無數,和這兩個人並列在一塊,還沒徹底從「馮褲子」走出來的市民小剛又被壓在新的陰影底下。
但他們這兩撥人的創作軌跡挺有意思,北電之光的張藝謀和陳凱歌開始是拍藝術片,專心拍片拿獎,到了新世紀就轉頭回到內地,專心拍商業片賺錢。
馮小剛就完全相反,最早混跡各類商業片,那會對他爭議最多的也是說他太「商業」,結果他拍著拍著反倒不想賺錢了,搗鼓出回望民族性格的《1942》、50後集體記憶的《芳華》和「直面內心柔軟」的白開水電影《只有芸知道》。
或許是因為小剛變老了,上了歲數可以不用太去討好觀眾。
或許是因為中國電影苦小剛久矣,從拍片子開始小剛就飽受擠兌,從面對大院圈子、電影局體制到面對藝術尖子國際大導,小市民出身、野路子拍戲的小剛恐怕沒有看上去那麼自信,所以才會說「我再邁八層臺階,心裡的這種恐懼感也是存在的」。
恐懼的小剛一面說我沒把他們放眼裡,一面又想獲得他們的認同,連著幾年拼命藝術,拼命高雅,憋著勁兒證明:我馮小剛也是挺牛逼一導演。
設計/視覺:SaiBO XiaOsI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