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敘事的迂迴策略:馮小剛近年來電影敘事的特色與矛盾

2021-01-16 澎湃新聞

《芳華》無疑是今年上映的眾多電影中最具亮點與爭議的電影。作為拍攝過《甲方乙方》《天下無賊》《集結號》《一九四二》等眾多有影響的作品的知名導演,馮小剛的這部新作輔一上映就成為輿論焦點,被貼上了不同標籤,甚至產生兩極分化的評價。一種是激進的文化、電影批評者,認為《芳華》被放置在一個泛濫著青春、愛情光暈的「傷感美學」的整體基調之內,削弱了原著的批判精神。而另一類觀眾則被文工團幾位主人公的青春與愛情故事所感動流淚,甚至為何小萍與劉峰的不幸命運而憤懣不平。要想解釋這種現象,還須從馮小剛電影獨特的敘事策略談起。

《芳華》劇照

馮小剛自從出道以來,以擅長拍攝和講述底層人物的日常生活、七情六慾、愛恨情仇、悲歡離合而在商業電影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馮小剛善於從小人物的吃穿住用入手,開啟其電影語言與拍攝鏡頭。這既和上個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轉型導致的電影市場低迷有關,也與電影脫離了先前「大他者」支配下的敘事轉型有關。馮小剛成功的秘密,就是在合適的時代前提下,以普通人的視角,採取了日常生活的電影敘事策略,這種策略不同於先前的革命集體主義電影生產和敘事方式。在中國慢慢地進入消費社會的時候,他正好抓住平民階層的心理欲望和消費需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影本身仍舊受到幾個方面的影響:意識形態、商業利潤以及電影藝術自主性。如果以《甲方乙方》為馮小剛成名初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沒有了宏大革命敘事,但是電影本身並未完全擺脫相關政策的影響。而且,對日常市民人物的書寫開始邁進了「消費意識形態」的漩渦,這是商業世界本身的力量的表現。不過,馮小剛的小人物敘事並非完全根據市場利潤為導向而走向一味獻媚於商業法則,他對時代環境中的小人物命運保持著悲憫情懷。

2007年的《集結號》可以說是馮小剛電影的華麗轉型,還沒有等廣大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他便開始了從商業電影向戰爭片的轉型。當然馮小剛的目的並不在於拍出好萊塢那樣宏大的戰爭史詩,而在於將商業電影與藝術的自主性追求做到融合。這部電影也是其電影敘事策略的重要轉折。

電影本身就是以敘事為主的藝術。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好的電影需要一種好的敘事方式。敘事對於電影的獨特意義,不只因為它是電影在替代小說、戲劇等傳統藝術形式過程中繼承下來的東西,而且正是電影的獨特性使然。在《集結號》中,馮小剛將從前那種完全聚焦於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的電影敘事與宏大的戰爭敘事進行了巧妙結合,將個體的價值與整體的價值進行了有機整合。它不是為了迎合「家國情懷」,而是以一個廣闊的時代為背景,以戰爭為入口,反思集體主義、戰爭與獨特個人之間的關係。

之後經過《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兩部電影的試驗與洗禮,馮小剛似乎對這種敘事手法更為嫻熟,避免將電影當作反思歷史與時代問題的尖銳的批判武器的敘事策略。馮小剛目前則更善於採取一種「迂迴」的敘事策略:他當然清楚地知道電影藝術必須成為自主的並保持自己的批判性才能夠擺脫商業與媚俗。

馮小剛似乎反感過於單一化的媚俗的電影敘事。在2015年的電影《老炮兒》(雖然他不是導演而是主演)中,他作為一個北京市民階層的「老炮兒」在後海的冰湖上的最後堅持,似乎正映襯著他從未放棄的對個人尊嚴之獨立性的堅守。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蓮》讓馮小剛找到了一個試驗的機會,這也是馮小剛作品中唯一一部直接揭露官場權力腐敗與小市民的日常命運的故事。在多年的市場化的拜金主義浪潮的擠壓之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多少可以看到馮小剛在市場化的趣味之間保持的一種難得的平衡。

不得不說,相比馮小剛早年的電影之日常生活敘事,近些年他的電影敘事方式發生了微妙變化:那就是從純粹的日常生活敘事向日常生活與國家社會敘事相互融合轉變。其中包含著迂迴的策略與策略的迂迴這種辯證智慧:既保持宏大視野的敘事戰略眼光,又避免落入空洞抽象的批判陷阱,而是以豐滿的、具體的日常生活戰術與那種戰略互照、互襯、互溶。

新近上映的新作《芳華》可以說是完全吸取了馮小剛上一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優點與教訓。我認為就電影本身來說,它的確屬於馮小剛近年難得的作品。電影基本上分為兩個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工團解散之前,另一時期是文工團解散之後以及市場經濟改革蓬勃發展時期。宏大的革命敘事在影片中並非是抽象的、也不是必須以純粹政治化的表達來呈現,具體而言,馮小剛的反思表現了他作為一個電影人的智慧與狡黠。為什麼這樣說呢?在革命話語時期,文工團的工作就是每天不停訓練紅色樣板戲,文工團的每個成員成了集體話語的承載體,他們有嚴格的紀律,並且集體成員之間也充滿了勾心鬥角與不信任。但馮小剛鏡頭底下的文工團卻又充滿了集體主義的友愛無私和藝術的美感。

電影主要圍繞西南邊陲某駐地文工團的故事展開,主人公是「活雷鋒」劉峰以及父母被劃為右派的「拖油瓶」何小萍。前者代表著集體主義時代的革命話語塑造的樣板典型,是真正的無產階級理想主義者。電影《芳華》既讚揚了他集體主義的社會倫理美德,同時又殘酷地表現了他在這種環境下的悲慘命運。劉峰在「觸摸」事件後,從「神性」的光輝跌落到個人命運的深淵,被集體之下暗流湧動的時代浪潮所裹挾。而在片尾市場經濟時代,馮小剛又將鏡頭瞄準了後社會主義時代中劉峰等個人命運的遭遇,隱晦地揭示了市場經濟及其資本話語對個體命運的貶損和擠壓遠遠超過了革命時代。郝淑雯與陳燦都在忙著掙錢買地,如果說先前二人代表著「權力」,那麼此刻則成為了「資本」的化身。在這一前一後的敘事中,我們會奇怪的發現《芳華》一直在尋找平衡的支點。

何小萍雖然對革命以及解放軍(軍裝)有著痴迷的嚮往,但是她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個沒有背負原生家庭階級烙印的普通人。在遭受了巨大的羞辱和殘酷的血肉橫飛的戰爭洗禮後,她反而因為被授予了極高的榮譽而陷入了病態與精神障礙,這是其內心矛盾糾結的爆發,那一支獨舞不是對集體主義的徹底告別,而是對逝去的諸如劉峰那樣的集體主義情感的祭奠,對勾心鬥角的權力關係的反抗。以至於在最後,她仍舊選擇擁抱、照顧劉峰,在賺得盆滿缽滿的曾經的同事面前保持了一份平和與淡定。這或許是馮小剛試圖在革命主義話語與市場經濟話語之間尋找到的平衡點。

影片以歷史事件的變遷為一條暗線,以文工團的發展解散,尤其是劉、何二人命運軌跡為明線,在雙重線索的交織之下,我們可以看到馮小剛的電影敘事策略的迂迴變化。聚焦於文工團的「大院」日常生活的敘事如果脫離國家與社會的時代定位,那麼這部電影就只能流於個人情感記憶的抒發,而難以成為優秀的電影作品。《芳華》則以文工團及其成員的命運發展作為電影敘事的構成性情境,它一方面為廣大觀眾的歷史記憶和對長時段大時代中個體命運的沉浮的表現提供了滿足性的、縫合性的基本鏡像,另一方面,馮小剛又通過跨度大約四十年的歷史時間,使人既反思曾經的社會歷史的多重面向,又反思當下的人們的生活。這就產生了馮小剛這部《芳華》複雜的敘事層次以及繁複的電影調性,其中生命的恣肆與人性的層次以及時代的特徵為人們打開了不同的反思空間。

這既是馮氏電影的特色所在,也是其蘊含著矛盾的地方,因為若想平衡電影藝術的自主性、意識形態以及商業利潤之間的緊張關係,必須保持極大的克制,電影的某些意象和空間就得不到徹底的釋放,以至於有不少人批評其敘事曖昧而混亂、顧此而失彼。

我們並不能苛求一部《芳華》就給予歷史的複雜矛盾與時代結構的變遷以足夠深刻而又全景式的批判反思。電影作為一種敘事策略,只能是一種能夠讓觀眾的欲望在意識形態的框架內獲得滿足的「實現」。馮小剛也不能脫離這種藝術形式。綜合來看,《芳華》可以稱得上一部有著鮮明「馮氏風格」的優秀作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在敘事上有所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兒童本位意識。兒童本位論強調兒童不是縮小化的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志趣、意志和行為習慣。在電影創作範疇內,「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電影創作以兒童為本源,以兒童作為觀賞的主體進行創作,以服務於兒童為重心。國產兒童電影在兒童本位意識的推動下,在主體敘事視角、影像敘事風格和故事敘事節奏上,都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
  • 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近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20級博士研究生、青年編劇、導演郭依菲關於巴勒斯坦難民的紀錄片《生於意志與硝煙》入圍第47屆美國學生奧斯卡獎,並獲得2020年洛杉磯大學生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15屆CILECT亞太地區國際影視院校票選最佳紀錄片等獎項。本文是郭依菲基於電影敘事學理論,對難民題材類型影片的敘事策略進行的研究和探討,原文刊發於《傳媒觀察》2019年第11期。
  • 傳媒觀察|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近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20級博士研究生、青年編劇、導演郭依菲關於巴勒斯坦難民的紀錄片《生於意志與硝煙》入圍第47屆美國學生奧斯卡獎,並獲得2020年洛杉磯大學生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15屆CILECT亞太地區國際影視院校票選最佳紀錄片等獎項。本文是郭依菲基於電影敘事學理論,對難民題材類型影片的敘事策略進行的研究和探討,原文刊發於《傳媒觀察》2019年第11期。
  •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敘事手法、非線性敘事結構分析
    同時故事也不再像線性敘事一樣有著單一的角度和結果,非線性敘事手法使得故事的情節和結果變得多樣化,問題的角度變得多元化。一、非線性的敘事結構「非線性電影敘事結構的最大特徵在於單一時間向度被打破和解構,時間成為不連貫的片段且前後顛倒。」
  • 淺析電影《黃金時代》敘事的「得」與「失」
    由許鞍華導演、李檣編劇和監製的電影《黃金時代》在第34屆香港金像獎評選中斬獲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諸多大獎。該片集結了湯唯、馮紹峰、王志文、朱亞文等一批影視界的一線明星,同時也是68歲高齡的許鞍華導演集中了自己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殊榮之作。
  • 趙柔柔:《第一次的離別》與民族題材電影的抒情美學與敘事轉向
    「不謀而合」的「希望」與「治癒」之語無疑應和著疫情下的影院艱難處境而發,但不難看出,它們也暗示著某種相似的敘事策略。這種敘事策略在中國民族題材電影中有清晰的承繼關係。它並非肇因於疫情,但不期然間與當下現實語境形成了某種共鳴。
  • 主流電影敘事中的紅色文化力量
    21世紀以來,主流電影不斷進行敘事模式的調整,力圖在民族精神、歷史景觀與文化心理等多重向度中更加突出個體形象,實現民族精神和民眾情感結構的高度契合,尤其是在推動紅色文化內容參與電影敘事的過程中,進行了諸多大膽而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主流電影敘事中的紅色記憶圖景  紅色文化一直都是包括電影在內的中國主流文藝作品的重要敘事資源。
  • 電影《劍》聚焦真實歷史漢文題材「新敘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電影《劍》聚焦真實歷史漢文題材新敘事 電影《劍》自主創團隊成立己來便收穫高度關注和熱議,2020年4月15日主創團隊舉行的該劇研討會上,專家認為其對於歷史題材的新的敘事類型的探索頗具價值。
  • 電影《無雙》的敘事「騙術」
    對於電影藝術來說,其核心的藝術表現形式就在於用畫面和聲音講好一個故事,而改變講故事的方法或許就能重新挖掘和彰顯其意義所在。2018年9月,由莊文強編劇及導演的影片《無雙》以其高水準的敘事技巧完成了對類型片的重新闡釋。1.
  • 消費語境下主旋律電視劇敘事策略的新氣象
    本文立足於時下消費語境,結合具體的主旋律電視劇作品,對主旋律電視劇新型的敘事策略作出分析。 關鍵詞:消費語境;主旋律電視劇;敘事策略 主體的存在離不開特定的客觀時代背景,脫離特定歷史時代的主體是不存在的。
  • 淺談電影《阿甘正傳》中的敘事技巧
    《阿甘正傳》這部影片在當時通過技術手段賦予影片本身較寬綽的表達和思考空間,而空間賦予影片更大的張力,使電影迸發出特有的想像力和獨特魅力,也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例如:在有關亞拉巴大學的片段中,電影使用電子技術讓主角呈現在電視媒體中,而眾所周知美國歷史上的黑人運動事件,由此給大眾一種真情實感及無限的聯想,同時給影片更遼闊的敘事空間。
  • 影評丨龍月:淺談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敘事方式
    圖片來源豆瓣淺談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敘事方式文/龍月近些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異軍突起,受到業內和影迷的廣泛關注,像國產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哪吒》都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動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播媒介,在敘事過程中以其幽默有趣的故事內核、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在文化傳播中對文化進行滲透,並且由於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使其可以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在各國的文化戰略上施展著重要作用。截至10月12日,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票房為15億元左右,為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八佰》:救亡敘事、啟蒙意識與中國電影的世紀跨越
    《八佰》消解了刻板單一的宏大敘事不得不說,經過十年思考和打磨,管虎已經非常明白自己想要的電影是什麼;或者說,作為這一代裡仍然具有強烈表達欲望的電影編導之一,管虎也非常了解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電影作者。
  • 電影《百團大戰》奇觀化效果的敘事建構與話語訴求探究
    後現代社會,隨著消費文化語境由語言主因型轉向圖像主因型,電影藝術也正在經歷從敘事電影向奇觀電影的深刻轉變,傳統蒙太奇組接的理性原則逐漸被視覺快感奇觀性的享受原則所取代。在視覺文化時代,電影塑造愈加重視和追求視覺衝擊的「奇觀化」呈現。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1945年到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1905年到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曆程。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
  • 16億票房IMAX電影《八佰》開創了中國特色的電影大片新的敘事形式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的咱們中國電影別樣的藝術特色形式。二、電影藝術的屬性裡是有文化調性的。電影藝術就像一粒生存能力極強的種子一樣,只要它飄到能滿足基本生存的條件那裡,它就能生存,同時與當地文化產生出特有的電影表現形式。美國好萊塢在電影工業發展時期由遠離二戰的戰場,使它的電影工業得到比其它國家更多有利的發展時間和空間,在這發展的黃金時間裡沉澱了許多好的表現方式。
  • 《敦克爾刻》:推動影像敘事革命
    在電影藝術家嘗試「浸入式」之前,VR體驗廳已經率先讓大眾體驗到了「浸入式」的體驗:在VR體驗廳中,帶上VR眼鏡的觀眾成為VR遊戲中的某一個角色,他們置身逼真的場景中,以角色的身份進行遊戲闖關。VR技術始一誕生,其對人類敘事方式帶來的革新意義便受到了關注。在我們現在的暢想中,未來我們可以任意選擇成為VR影片中的某一角色,可以改變劇情走向和角色命運。
  •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李明娟 徐玉梅 印度電影《調音師》於2019年4月3日在國內上映以來,獲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調音師》講述的是窮困潦倒的鋼琴師阿卡什為了湊足20萬盧比去倫敦參加比賽,通過假扮盲人來獲得尊重與機會。
  • 跨媒介視角下IP劇《慶餘年》敘事策略研究
    作為當前的熱門IP劇,《慶餘年》表現出適應新媒體時代受眾審美需求轉變的新的敘事策略,如多媒介形態下文本協同創作、多媒介互補敘事打造宏大的敘事世界,以及與微博等社會化媒體互補的敘事策略。關鍵詞:跨媒介 ;IP網劇;敘事策略一、受眾審美取向轉變由於大眾流行文化的助推、資本市場的介入以及商業化的運作,IP的價值轉換動力不斷提升,IP價值的多元開發成為文化產業領域的熱門商業模式①。
  • 這部電影,他很好地運用了寓言化敘事,讓觀眾回味思考
    、人性主題,還不能捨棄最擅長的風景色彩,所以張導演很好地融入了寓言化敘事策略,讓敘述的人物、主題和情節帶著雙層含義,既有意義的留白又能造成敘事的突轉,讓整部作品的藝術性和流動性展示得很完美。張藝謀導演在這部影片中要權衡歷史權謀、人性主題,還不能捨棄最擅長的風景色彩,所以張藝謀導演很好地融入了「寓言化敘事策略」,讓敘述的人物、主題和情節帶著雙層含義,既有意義的留白又能造成敘事的突轉,讓整部作品的藝術性和流動性展示得很完美。寓言指的是一種寄予其他某種媒介,增強說服力,而不明確說明的修辭方式和說理方式,可以不拘泥於嚴格的文體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