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電影敘事中的紅色文化力量

2020-11-29 光明網

  作者: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 李娟

  作為一種重要的文藝實踐活動,主流電影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呈現民族形象與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以其自身的話語體系構成了可視可感的精神圖景。主流電影敘事與時代的社會文化結構之間存在一種互文關係,成為國家歷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徵,具有獨特的精神魅力與文化力量。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由紅色記憶、紅色故事、紅色精神凝結而成的紅色遺產,成為紅色文化中的遺傳密碼,承載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價值追求。21世紀以來,主流電影不斷進行敘事模式的調整,力圖在民族精神、歷史景觀與文化心理等多重向度中更加突出個體形象,實現民族精神和民眾情感結構的高度契合,尤其是在推動紅色文化內容參與電影敘事的過程中,進行了諸多大膽而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主流電影敘事中的紅色記憶圖景

  紅色文化一直都是包括電影在內的中國主流文藝作品的重要敘事資源。21世紀以來,電影《建國大業》《建軍大業》《建黨偉業》《可愛的中國》《辛亥革命》《百團大戰》《血戰湘江》《古田軍號》《紅星照耀中國》等,或以宏闊的歷史筆觸描摹革命事件,或以細膩的藝術刻畫再現領袖人物風採,更多的是通過民族歷史記憶與個體情感記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影像表述,以建構新的文化記憶和電影精神,折射出中國電影敘事發展的自信和成熟。藉助電影建構的特殊記憶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沉澱到記憶主體的內心深處而愈加深沉。《建國大業》《建軍大業》《建黨偉業》通過紅色記憶的講述對國家正史進行影像化表述,喚起觀眾心中的集體記憶,進而增強民族情感和歸屬意識。《紅星照耀中國》以一位西方記者的視角對海內外觀眾講述「延安記憶」,為世界觀眾了解中國的革命真實情況提供了重要的電影歷史文本。史詩巨片《古田軍號》採取跨越90年時空的藝術表達,以軍號、毛筆、地圖、領章等詩意化的符號,彰顯了革命歷史時期的文化意蘊。

  主流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話語的生產能力與傳播中國故事的能力,對於紅色記憶的展示成為建構主流電影精神圖景的重要使命。電影《張思德》《雲水謠》《集結號》《秋之白華》《周恩來回延安》等,將歷史偉人群體賦予更豐富的普通人的情感,更加注重在歷史洪流中展示個體的生死悲歡與跌宕命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是革命年代仁人志士的戰鬥史實和鬥爭精神的凝結,具有重要的精神動力價值,主流電影對於紅色記憶資源的汲取更加多元化、豐富化。《秋之白華》以散文詩的優美形式在講述者、回憶者、傾聽者、追溯者等多元化的敘事視角中切換融合,講述楊之華與瞿秋白從相知相愛到痛苦分離,以及最終瞿秋白從容就義的特殊記憶。《張思德》在電影片頭就以「謹以此片獻給平凡而光榮的先輩」進行記憶定位,黑白影像特有的歷史質感與莊重感,將革命人物形塑為血肉豐滿又充滿精神感召力的生命個體,從而感召觀眾愛國主義情懷的滋生。

  主流電影敘事中的紅色故事話語

  故事是人類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標識。講故事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行為,是不可或缺的交流交際手段。講什麼故事,如何講故事,如何講好故事,成為主流電影藝術創作的重要命題。紅色故事作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其承載的精神內涵成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21世紀以來,《我的法蘭西歲月》《東京審判》《智取威虎山》《芳華》《無問西東》等努力尋求紅色故事話語和民眾話語相結合的路徑。《我的法蘭西歲月》以詩性藝術再現了青年革命者追求信仰的歷程。《智取威虎山》較好地將紅色經典故事、視覺效果與商業運作進行了融合。《芳華》《無問西東》恰當地藉助了新的語境,以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精神傾向與價值觀念實現了對個體理想主義光輝的召喚。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紅色故事是時代使命。主流電影講好紅色故事需要尋找自身的文化主體,進而進入更加符合民族價值取向的歷史書寫視野,探索思想話語被感知的敘事智慧。

  對於英雄的表現一直是主流電影亙古不變的主題。在諜戰故事中,英雄主義往往被渲染得淋漓盡致。《秋喜》《風聲》《聽風者》《東風雨》《王牌》《一號目標》《觸不可及》等諜戰電影,大多以懸念叢生的故事滿足了觀眾對英雄人物的想像,成為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敘事話語類型。《風聲》《聽風者》均根據麥家的小說改編,成為當時商業電影講述諜戰故事的有益嘗試。主流電影中的諜戰故事主題,往往藉助懸念設置將觀眾帶入對信仰與生命本源等形而上終極命題的追問。扣人心弦的諜戰故事與多元的社會文化語境進行文本移植並相互介入,從而展現特殊歷史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織與革命鬥爭的複雜性。其創作傾向與視角改變了過去以特定歷史事件及人物為對象的敘事樣本,逐漸成為紅色電影文本的敘事話語模式與生產動力,也能夠較好地與普通民眾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經驗建立聯繫。紅色故事成為主流電影在藝術與市場雙贏格局中進行表達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加速了主流電影探索政治性、商業性、審美化敘事的融合步伐。

  主流電影敘事中的紅色精神傳播

  主流電影通過表意符號通用性的特點,往往可以彰顯民族集體智慧和精神力量,並體現文化認同。紅色精神經由主流電影的傳播,可以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緊急迫降》《唐山大地震》《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生死大營救》《超強颱風》《生死時刻》《流浪地球》等電影,彰顯了偉大的英雄主義與集體主義精神,讓觀眾感受到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讓中國人情感相連、命運相系。這些電影蘊含與傳播的紅色精神與時代精神,成為中國人的精神之源。災難主題電影對於紅色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表達,也成為文化意識由自發形態向自覺形態轉變的見證。主流電影需要站在全球治理的高度思考人類面臨的困境,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將紅色精神進行彰顯與傳播。

  新的歷史語境下,具有堅定價值立場、鮮明時代特徵與消費市場認同的電影形態,日益成為國產電影家族中的主要成員與重要角色。《湄公河行動》《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厲害了,我的國》《霓虹燈下新哨兵》《飛天》《決勝時刻》《十八洞村》《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烈火英雄》等一批蘊含紅色精神的主流電影,回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根基所在,在全球化舞臺上展示了文明型崛起中國的電影話語,成為新時代的電影文藝精品。這些作品在影像話語生產方面彰顯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中的地位,展示出中國的大國擔當,甚至是對全人類的關懷與尊重以及對於世界和平發展秩序的維護,折射出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在中國話語不斷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主流電影必定無法缺席。這就需要釐清當代中國最寶貴的故事資源有哪些,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顯性文藝文本,並釋放紅色文化獨有的精神能量,從而參與建構較為完整的中國電影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以期實現跨文化間的良好互動、傳播、交流與溝通。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傳承紅色文化基因研究」(20A05)階段性成果】

[ 責編:劉夢甜 ]

相關焦點

  • 「新主流」電影中的軍人形象建構及其文化意義
    而軍事題材電影則是其中的主幹力量,這也使得中國軍人成為了新時代電影銀幕上最令人矚目的群體。  所謂「新主流」電影,是指以紅色革命、國防軍事等為題材,以愛國主義為精神內核,具有明顯的主流意識形態指向,同時以商業類型電影為形式載體,兼顧普適性的人性、情感和價值的表達,強調視聽層面的觀賞性、娛樂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影片類別。它是主流價值觀與主流商業類型、主流市場的綜合形態,也是「主旋律」電影與商業類型電影的複合與重構。
  • 中國新主流電影大片:闡釋與建構
    這就包括地域或橫向維度上的中國香港電影文化、中國臺灣電影文化、好萊塢電影文化、歐洲電影文化,也包括其他維度上的傳統文化、中國特有的「紅色革命題材」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中的邊緣文化、青年亞文化、女性文化等,我曾經描述過中國電影的「大眾文化化」趨向即主旋律電影、藝術電影均向大眾文化靠攏,這是從「大眾文化」這一視角來透視中國電影的一些根本性的變化。
  • 電影敘事的迂迴策略:馮小剛近年來電影敘事的特色與矛盾
    一種是激進的文化、電影批評者,認為《芳華》被放置在一個泛濫著青春、愛情光暈的「傷感美學」的整體基調之內,削弱了原著的批判精神。而另一類觀眾則被文工團幾位主人公的青春與愛情故事所感動流淚,甚至為何小萍與劉峰的不幸命運而憤懣不平。要想解釋這種現象,還須從馮小剛電影獨特的敘事策略談起。
  • 淺談電影《阿甘正傳》中的敘事技巧
    《阿甘正傳》這部影片在當時通過技術手段賦予影片本身較寬綽的表達和思考空間,而空間賦予影片更大的張力,使電影迸發出特有的想像力和獨特魅力,也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例如:在有關亞拉巴大學的片段中,電影使用電子技術讓主角呈現在電視媒體中,而眾所周知美國歷史上的黑人運動事件,由此給大眾一種真情實感及無限的聯想,同時給影片更遼闊的敘事空間。
  • 《紅高粱》:不能被忽視的色彩敘事
    張藝謀對美學與色彩的極度敏感,也使得它們融入電影敘事,成為張藝謀電影十分重要的文化符號。張藝謀所執導的《紅高粱》恰恰就是極具主觀性的色彩與美學的符號,這些特定的符具有情感動機與額數的表意功能,但在受眾觀影的過程中,這種設定的美學符號卻變得自然與真實,那種超現實被動感覺,在整部電影的敘事張力與色彩營造的真空中被抽離了。
  •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引熱議 敘事詩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很好的載體
    花木蘭住在福建土樓中,化著宛如出土文物的額黃妝,打著太極拳,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日前迪士尼發布了真人電影《花木蘭》的首支預告,立刻引發熱議。從預告片中可見,電影的確拍出了花木蘭英姿颯爽、奮勇殺敵的一面,但匪夷所思的場景、妝容等問題又讓不少國內觀眾出戲。外國人對木蘭生活環境、時代的誤讀是否來源於詩歌文本翻譯?
  • 電影《紅色土司》:羌族英雄與民族共同體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羌族就進入電影人的視野。1960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張辛實導演執導的黑白故事片《羌笛頌》,講述了女紅軍董永貞率領羌族群眾與國民黨反動區長張華德和羌族反動分子陳泰保鬥爭直至犧牲的故事。影片以階級鬥爭的敘事內核,參與到「十七年」電影時期國家民族文化記憶建構中。
  • 影評丨龍月:淺談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敘事方式
    動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播媒介,在敘事過程中以其幽默有趣的故事內核、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在文化傳播中對文化進行滲透,並且由於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使其可以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在各國的文化戰略上施展著重要作用。截至10月12日,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票房為15億元左右,為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北大教授陳旭光:2020年繼續引領票房的還是「新主流電影」
    《送你一朵小紅花》《溫暖的抱抱》,票房口碑雙贏;其中《送你一朵小紅花》以4天票房過7億的佳績,連帶著好評如潮的讚譽,提振了電影人的信心,也預示了中國電影的美好未來。「新主流電影」,引領中國電影「走出疫情」近年來,新主流電影持續引航中國電影的新時代。
  • 《半條棉被》在電影中傳承紅色革命文化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3日電 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瀟湘電影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中央黨校等單位出品的電影《半條棉被》在全國公映。研討會中,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談道:「這是典型的『小大正』的創作風格,即故事很小,情節很小,但主題很重大,它的思想內涵充滿了正能量,這是主旋律電影裡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影片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運用了很多藝術手法,力求讓這個故事講得生動講得好看,影片的切入從時間中段入手,雖然時間並不長,就三四年,把故事拉回到棉被的緣起,不僅僅是在故事的發生地講故事。
  • 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本文選取新世紀以來根據歐洲難民危機為創作背景的電影為研究目標,從電影敘事學角度,分析影片創作中的敘事策略及特徵。本次難民危機爆發的背後存在歷史的長期作用,且在當下仍持續發生、發展,除參考電影敘事學理論並結合影片案例進行分析外,筆者還通過借鑑社會學、國際關係方面的論文以及個人創作此類影片的經歷來進行探討,結合當代語境,緊扣國際形勢,使藝術創作更具現實意義。
  • 亞文化出圈:B站跨年,紅色文化跨界
    原標題:亞文化出圈:B站跨年,紅色文化跨界   亞文化風格節目贏得青年認同往往是意料之中的,而這次B站跨年晚會以亞文化方式表達紅色文化所獲得的成功卻是出乎意料的,這也為紅色文化與亞文化的共通共生共存提供了可探索可創新的廣闊空間。
  • 「英雄性」與「英雄性審美」——論「獻禮電影文化模式」的演變與...
    「獻禮電影文化模式」作為中國電影獨有的政治文化產物和電影文化現象,與國家發展和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因此,「獻禮電影文化模式」在每個時代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2009—2019年的十年間,「獻禮電影文化模式」在商業電影文化的大語境中被重新激活,且越來越顯現出中國特色與中國智慧的大勢,使「主流大片」的夙願變為現實,並在多元類型化的方向上持續拓展。
  • 從2019年國慶檔影片分析中國主流電影形態重構
    這些影片採用個體化的新英雄形象、強戲劇性和強動作性的正劇形態以及工業化、商業化的大片模式,與近年來被稱之為「新主流電影」的《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智取威虎山》、《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影片一起,建構了主流電影的當下格局,用中國式大片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其政治意義、美學意義和市場意義都值得研究和關注。
  • 《半條棉被》:新主流電影中的女性新象及其價值表徵
    《半條棉被》作為新主流電影的重要影像案例之一,其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不同於以往的新主流電影中的女性形象。該片中的女性被賦予了新的刻繪方式和美學意涵。要指出的是,董秀雲這一女性形象的多重身份塑造,並非是板塊式的填充、堆積和拼接,而是如上文所述,借重幾條主線的引領,將這多重的身份進行編織並同構在銀幕上,從而給觀眾呈現一個新主流電影中立體、鮮活、真實、嶄新的女性形象。
  • 生動的英雄敘事,讓紅色基因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流淌
    影展期間,《英雄兒女》《上甘嶺》《鐵道衛士》《長空比翼》《毛澤東和他的兒子》《集結號》《我的戰爭》等七部電影,將於曹楊影城、大光明電影院、國泰電影院、SFC上影影城新衡山店等十家影院放映17場。這之中,《英雄兒女》中的「向我開炮」,《上甘嶺》裡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這些響亮的臺詞、歌詞,因為真摯的愛國情與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歷久彌新——生動的英雄敘事,讓紅色基因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流淌。
  • 2020年中國電影:主流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我國全年電影票房已超越北美登頂世界第一,即使是在特殊背景下實現這一歷史性目標,仍然可以看出中國電影市場所蘊藏的巨大活力。疫情影響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重組和結構優化調整。疫情之前,我國電影業已處於熱錢退潮後加速擠掉泡沫和資本重構、產業升級的過渡期,疫情客觀上讓這一過渡期大幅度縮短。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基本矛盾的轉變,電影在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佔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
  • 電影的尊嚴:紀念張一導演,兼談1980年代電影的歷史敘事
    80年代電影講述「文革」有其必然性,並非僅僅是接受命令或趕風潮,尤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電影敘事,更必然要涉及「文革」。兒童片是一個例外,它們可以不承載「文革」歷史的負擔。 電影中的「文革」敘事作為一個衡量的文化指標,具有幾個方面的意義,可以藉此觀看政治環境的開放性,可以考驗電影人的功力,考驗其思想的深淺和情感的恰切與否,考驗他處理歷史的能力。
  • 國慶檔三部電影過60億 業界議主流大片如何上臺階
    馬海燕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 馬海燕)國慶期間的三部電影《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取得了60多億票房,獲得了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豐收。主流大片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如何抓住時機讓主流大片更上臺階,成為電影工作者關心的話題。  電影《攀登者》研討會27日在北京舉行。
  • 美國電影中叛徒文化為何成為主流價值觀的?
    多年觀影經歷中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何美國大片中叛徒頻發,是美國電影審核制度的靈活,還是觀眾喜聞樂見的新題材,下面帶著疑問帶大家一起盤點幾部經典的叛徒文化電影《阿凡達》《與狼共舞》鄧巴是一位南北戰爭中的英雄,組織派他守衛哨所,他不但不堅守本職,還主動接觸敵營印第安蘇族人,和敵人的女人談戀愛,仰慕蘇族人的文化,最後還把哨所的槍枝彈藥送給敵人,在被組織發現並逮捕後不僅夥同敵人消滅了押送隊,還從此不再說英語改說印第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