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成為太上皇,一生坎坷,死前卻做了兩件造福後代的好事
在明朝之前的元朝漢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被視為低等公民。好在後來出了一位農民出生的朱元璋加入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對漢人的壓迫統治建立了明朝。明朝的建立恢復了漢人的地位,而且作為一個英明的皇帝朱元璋本人也是奉行著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只可惜大明王朝的壽命不是特別長,它的建立靠的是推翻元帝國的統治,但最後取代它的卻也是一個來自關外的異族。
說起它滅亡的原因,實在是因為這個王朝裡奇葩皇帝特別多。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那麼做人奇葩應該壞不了什麼事,可如果是皇帝奇葩搞不好對整個國家來說就是災難。對一個王朝而言,如果想長治久安除去權力不能落入外臣的手裡,關鍵是皇帝一不能是暴君二不能是昏君。但是在明朝,喜歡做木匠的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酷愛鬥蟋蟀的皇帝一個都不缺,不過說實話暴君卻全都算不上,但若是論起奇葩行為就比自家王朝前面的那些明君多了些。
明朝的天下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從他到他的曾孫這裡,明朝的政治環境和國家實力都還不錯,然而到了明英宗這裡就是個分水嶺了。甚至出了一件事,明朝的國運差點毀在這位皇帝的手裡。雖然他的諡號是英宗,生前也做過很多好事,但是年輕的時候他是一個十分寵幸太監的皇帝,由於自己年輕氣盛聽信了王瑾的讒言決定親徵蒙古人。可誰曾想卻被蒙古當眾俘虜,消息傳來震驚了整個京城,。由於蒙古人那會俘虜皇帝後,懷著復興大元的夢派兵直接逼近了北京城,但是國家又不能沒有皇帝,而英宗的兒子又實在是太小,必須得派個能主事的操持大局。於是在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的主持下立了英宗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當新皇帝,把英宗稱為太上皇。
不過好在天不亡大明,在新皇帝和大臣的上下一心下,蒙古人進宮北京城的希望破滅了。明朝也就沒走北宋的老路,王朝得以繼續延續。後來蒙古人發現成了太上皇的明英宗沒辦法再為自己弄到什麼油水,乾脆就把他又重新送回了大明。但是國家已經有了一個新皇帝,以前的皇帝回來了只會招新的統治者的猜忌。果不其然明英宗一回來就被自己的弟弟囚禁,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他的弟弟也早就立了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只是可能這皇位來的實在是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朱祁鈺的兒子年幼就夭折了,而自己正值壯年也得了重病。英宗在同期自己的大臣和太監的幫助下在被囚禁了7年後趁著自己弟弟病重發起了政變重新奪回了政權,廢掉了自己的弟弟,重新當上了皇帝。
不過,別看這個皇帝年輕的時候因為荒唐差點葬送掉整個國家,但可能正是被俘時嘗盡了人情冷暖,所以在重新登基後做了兩件利於後人的好事。第一個是他給帝國選了一個比自己強的接班人,
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本性善良,為人溫和,這種性格對於穩定由於政變而弄得腥風血雨的朝廷顯然是非常需要的。由他後來即位後堅持給自己的叔叔也就是被父親趕下帝位的明代宗恢復廟號就可以看出來。只可惜人無完人,這位皇帝雖然性格仁慈溫和但是獨寵妃子,信任宦官和權臣,一定程度上也給大明帶來了消極的作用。
關於第二件好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明英宗以前明朝的皇帝去世後自己的妃子有一些是要殉葬的。特別是朱元璋,他死後自己的孫子建文帝就根據他的意願賜死了後宮裡所有沒有子嗣的妃子。殉葬這個制度對封建統治者來說可能算不了什麼,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帝王死後去了另一個世界也需要人照顧。但是,對其他人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而明英宗也深知這個制度的殘酷和落後,於是在臨死之前特意對自己的兒子交代自己死了以後不準再有殉葬的制度,以後的後代無論是皇帝也好藩王也罷都不準學前面的祖先。明憲宗答應了父親的囑託,表示一定照辦,也正因為如此救了後宮一幫無辜嬪妃的命。正是因為明英宗這一人性化的舉動,這個被明朝前期的皇帝所效法的殉葬制度終於得到了廢棄。
所以小編覺得看待歷史人物要從多個角度去看,不僅要看過還要看功,例如明英宗廢除了這殘忍的殉葬制度不就是有功於後世的好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