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成為太上皇,一生坎坷,死前卻做了兩件造福後代的好事

2020-12-15 百家號

年紀輕輕成為太上皇,一生坎坷,死前卻做了兩件造福後代的好事

在明朝之前的元朝漢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被視為低等公民。好在後來出了一位農民出生的朱元璋加入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對漢人的壓迫統治建立了明朝。明朝的建立恢復了漢人的地位,而且作為一個英明的皇帝朱元璋本人也是奉行著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只可惜大明王朝的壽命不是特別長,它的建立靠的是推翻元帝國的統治,但最後取代它的卻也是一個來自關外的異族。

說起它滅亡的原因,實在是因為這個王朝裡奇葩皇帝特別多。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那麼做人奇葩應該壞不了什麼事,可如果是皇帝奇葩搞不好對整個國家來說就是災難。對一個王朝而言,如果想長治久安除去權力不能落入外臣的手裡,關鍵是皇帝一不能是暴君二不能是昏君。但是在明朝,喜歡做木匠的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酷愛鬥蟋蟀的皇帝一個都不缺,不過說實話暴君卻全都算不上,但若是論起奇葩行為就比自家王朝前面的那些明君多了些。

明朝的天下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從他到他的曾孫這裡,明朝的政治環境和國家實力都還不錯,然而到了明英宗這裡就是個分水嶺了。甚至出了一件事,明朝的國運差點毀在這位皇帝的手裡。雖然他的諡號是英宗,生前也做過很多好事,但是年輕的時候他是一個十分寵幸太監的皇帝,由於自己年輕氣盛聽信了王瑾的讒言決定親徵蒙古人。可誰曾想卻被蒙古當眾俘虜,消息傳來震驚了整個京城,。由於蒙古人那會俘虜皇帝後,懷著復興大元的夢派兵直接逼近了北京城,但是國家又不能沒有皇帝,而英宗的兒子又實在是太小,必須得派個能主事的操持大局。於是在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的主持下立了英宗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當新皇帝,把英宗稱為太上皇。

不過好在天不亡大明,在新皇帝和大臣的上下一心下,蒙古人進宮北京城的希望破滅了。明朝也就沒走北宋的老路,王朝得以繼續延續。後來蒙古人發現成了太上皇的明英宗沒辦法再為自己弄到什麼油水,乾脆就把他又重新送回了大明。但是國家已經有了一個新皇帝,以前的皇帝回來了只會招新的統治者的猜忌。果不其然明英宗一回來就被自己的弟弟囚禁,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他的弟弟也早就立了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只是可能這皇位來的實在是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朱祁鈺的兒子年幼就夭折了,而自己正值壯年也得了重病。英宗在同期自己的大臣和太監的幫助下在被囚禁了7年後趁著自己弟弟病重發起了政變重新奪回了政權,廢掉了自己的弟弟,重新當上了皇帝。

不過,別看這個皇帝年輕的時候因為荒唐差點葬送掉整個國家,但可能正是被俘時嘗盡了人情冷暖,所以在重新登基後做了兩件利於後人的好事。第一個是他給帝國選了一個比自己強的接班人,

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本性善良,為人溫和,這種性格對於穩定由於政變而弄得腥風血雨的朝廷顯然是非常需要的。由他後來即位後堅持給自己的叔叔也就是被父親趕下帝位的明代宗恢復廟號就可以看出來。只可惜人無完人,這位皇帝雖然性格仁慈溫和但是獨寵妃子,信任宦官和權臣,一定程度上也給大明帶來了消極的作用。

關於第二件好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明英宗以前明朝的皇帝去世後自己的妃子有一些是要殉葬的。特別是朱元璋,他死後自己的孫子建文帝就根據他的意願賜死了後宮裡所有沒有子嗣的妃子。殉葬這個制度對封建統治者來說可能算不了什麼,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帝王死後去了另一個世界也需要人照顧。但是,對其他人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而明英宗也深知這個制度的殘酷和落後,於是在臨死之前特意對自己的兒子交代自己死了以後不準再有殉葬的制度,以後的後代無論是皇帝也好藩王也罷都不準學前面的祖先。明憲宗答應了父親的囑託,表示一定照辦,也正因為如此救了後宮一幫無辜嬪妃的命。正是因為明英宗這一人性化的舉動,這個被明朝前期的皇帝所效法的殉葬制度終於得到了廢棄。

所以小編覺得看待歷史人物要從多個角度去看,不僅要看過還要看功,例如明英宗廢除了這殘忍的殉葬制度不就是有功於後世的好事麼。

相關焦點

  • 明英宗朱祁鎮,一生做了兩件好事,但也做了兩件蠢事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一生比較傳奇,不僅當過皇帝,也當過俘虜,而且,他是先後兩次當皇帝,在位二十多年,一次當太上皇,一次被瓦剌俘虜,一年後才回到明朝,回去之後,又被他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鈺囚禁在南宮七年,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和折騰,朱祁鎮活了三十七歲。
  • 明英宗朱祈鎮:兩次登基,做過外俘,做過家奴,做過兩件好事!
    今天我們來回顧明英宗朱祈鎮的坎坷一生。最後王振被鐵錘捶死,也算是為「明」除害了。三.軟禁與復闢皇帝被抓的消息傳來,大明朝立刻炸了鍋,還好朱祁鎮的老媽有見識,不等對方來要挾,就把皇帝給換了。這樣,英宗被俘僅20天,明代宗就登基為帝。
  • 他當了一輩子的昏君,死前卻頒發了兩道造福後代的旨意 !
    但是其中卻有一個人顯得尤為特別,他的一生經歷了皇帝—俘虜—囚犯—太上皇—皇上的過程,他這個皇帝歷程也算是比較奇葩的一生了。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在去年因為《女醫明妃傳》他還小火了一把,那麼他在歷史上真的是如電視中一般嗎?他真的是一個昏君嗎?如果不是他又做出過什麼貢獻呢?今天就讓小編帶你去認識一下他吧。
  • 做了太上皇的乾隆,晚年做了這三件事,也拯救不了清朝的衰敗
    他於乾隆六十年末的時候宣布退位並讓永琰繼位,也就是嘉慶帝,乾隆退位後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得到有這樣的一個場景,好人退休以後就開始過著遛鳥養花的閒暇生活,並且兩耳不聞窗外事,。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的退休生活都可以過得如此安逸。
  • 慈禧死前做的三件事,耗盡大清國運,讓溥儀一生痛恨不已
    慈禧太后是晚清的重要人物,她垂簾聽政四十年,是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正是因為她加速了清朝的衰敗,消耗了大清的國運,導致清朝的封建統治提前終結,在她臨死前還做了三件事,徹底耗盡了大清的國運,讓溥儀一生痛恨不已。
  • 隋煬帝楊廣在位14年,卻做了4件大事,造福後人1400多年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在皮日休眼裡隋煬帝並不是昏君,而是一個做大事的人,雖然在位只有14年,卻做了很多大事情,其中有4件大事為後人造福1400多年。這或許是《春秋》中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也是《春秋》,因為前人功過後人評寫。當唐朝建立時肯定會對隋朝大加諷刺,才能證明唐朝取而代之的正確性。
  • 隋煬帝楊廣在位14年,卻做了4件大事,造福後人1400多年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在皮日休眼裡隋煬帝並不是昏君,而是一個做大事的人,雖然在位只有14年,卻做了很多大事情,其中有4件大事為後人造福1400多年。這或許是《春秋》中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也是《春秋》,因為前人功過後人評寫。當唐朝建立時肯定會對隋朝大加諷刺,才能證明唐朝取而代之的正確性。
  • 身體強健的周瑜,年紀輕輕就去世,到底是什麼原因
    身體強健的周瑜,年紀輕輕就去世,到底是什麼原因提起周瑜,我們都知道他是三國裡響噹噹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謀略僅次於諸葛亮,但享年只有36歲,儘管那個時期的人們受到戰亂的影響,普遍壽命都很短,但周瑜的武藝非常高強
  • 隋煬帝楊廣在位14年,卻做了4件大事,造福子孫後人1400多年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在皮日休眼裡隋煬帝並不是昏君,而是一個做大事的人,雖然在位只有14年,卻做了很多大事情,其中有4件大事為後人造福1400多年。這或許是《春秋》中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也是《春秋》,因為前人功過後人評寫。當唐朝建立時肯定會對隋朝大加諷刺,才能證明唐朝取而代之的正確性。
  • 大宅門:黃春為什麼年紀輕輕就死了
    大宅門:黃春為什麼年紀輕輕就死了黃春是詹王府大格格的私生女,其實也是個苦命的女人。從一出生就是不光彩的私生女身份,讓氣惱萬分的詹王爺要摔死在地上,如果不是大格格死命相攔,只怕早就不在人世了。為什麼黃春年紀輕輕就死了呢?我認為:首先,從小被販賣,飢一頓飽一頓,在白三爺找到小黃春的時候,她衣衫襤褸,身背大捆柴火,這怎麼看都不像是好好養著的小囡。養父完全視她為使喚丫頭,家裡的活也都讓她幹,所以她自幼身體底子應該就不大好。第二,八國聯軍打到北京,白家逃到西安去避難,白景琦留在北京看家。
  • 溥儀的一生非常坎坷,臨終前說了一句話,讓在場的人無不淚流滿面
    導語:溥儀的一生非常坎坷,臨終前說了一句話,讓在場的人無不淚流滿面。主體:溥儀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估計沒有一個人對他沒有印象,他的這一生實在坎坷。成功的時候是皇帝,失敗的時候也是皇帝。在1945年,日本失敗了,溥儀被抓了,他成為了一個犯人。被關在了蘇聯。由於它是中國皇帝,在蘇聯關押的這五年裡他是區別對待的,他吃的都是好的,用的也是好的。甚至還有人伺候著他。作為一個囚犯,他這樣的待遇是別人享受不到的。一九五零年年,溥儀被蘇聯帶回了國內。但是他並沒有得到釋放而是在牢中繼續改造。
  •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嬴異人的一生,坎坷中帶著幸運
    太上皇是中國古代對皇帝父親的尊稱,一般是因為皇帝繼位之時,他的父親還在世,也就是皇位交接之時,前任皇帝還在人世,這時候為了表示出對前任皇帝的尊重,從而把這個前任的皇帝尊稱為太上皇。但於私,這樣的行為不符合人倫,所以有大臣建議,可以把劉邦的農戶父親尊稱為太上皇。於是,劉邦的父親也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登上一天帝位而成為太上皇的人。後世大部分人也就把他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太上皇。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太上皇這一稱呼,是秦王嬴政最先為了紀念自己逝去的父親而取的。
  • 隋煬帝在位14年,居然做了4件大事,造福子孫後世1400多年
    而歷史上的隋煬帝並不是一個昏君,他是一個做大事敢於創先的皇帝,他在位14年做了4件大事,造福後世子孫1400多年。隋煬帝569年出生隴西貴族家庭,自幼好武,在他父親楊堅稱帝後,隋煬帝親自帶兵收復南方陳國。隋煬帝繼位後,他不想做個安樂皇帝,他想做一個亙古未有的皇帝。
  • 尼採:我年紀輕輕正在死去
    這是來自尼採詩歌《致憂鬱》的詩句:那不祥的話語:「我的問候就是告別,我的到來就是消逝,我年紀輕輕正在死去。」這讓我再一次又觸動關於生死大事的考慮。關於「死」的考慮很多,生老病死,自然消亡,意外事故,不可抗力因素,消極輕生,這些都會導致死,死是可怕的、令人悲傷和痛苦的,但是不論如何,大多數生命都是向死而生的,因為活著總能讓很多事情變得更簡單,也能把一些問題拖延到再也沒機會拖延,讓一切到最後都變得無關緊要。然而向死而生的人,有的人活著像是死了一樣,亦或者是行屍走肉,看不到靈魂看不到未來看不到有關美好的歲月。
  • 本應有所作為的光緒皇帝,為何會年紀輕輕死在慈禧的前頭?死前曾欲...
    清末是一個混亂的時期,政務亂皇位繼承也亂,自道光將清朝龍脈盜光後,這清王朝便一蹶不振了,繼位的皇帝年紀輕輕身體便孱弱不堪,無子嗣無長壽,這大清國到了光緒的手裡看似迴光返照了。而且還死在了已是古稀之年74歲的慈禧前面呢?小編認為原因有三身體患有隱疾,先天稟賦不足後天營養不良生活不規律清朝後期整個皇室成員的身體就沒有幾個是健康的,從清初多代人的近親通婚導致他們先天稟賦不足,生來就一副瘦小胚子,加上基因問題導致身體各方面能力都不行。典型的便是生育能力,同治、光緒、宣統都無子嗣,而且光緒還長期患有遺精病症,這便是先天少陽的典型症狀。
  • 孫策、周公瑾英年早逝,大小喬年紀輕輕就守寡,最後改嫁了嗎
    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載: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 按理說,大小喬應該算是孫策打仗勝利後贏來的戰利品,他活著的時候就曾對周瑜開玩笑說,這倆姐妹在這亂世能碰到我們,算是她們的福氣了!殊不知這份福氣對她們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 從太上皇成功復位的皇帝,冤殺忠臣 死前廢除嬪妃殉葬
    名為太上皇,實則為囚徒。奪門之變後,英宗被徐有貞、石亨等人擁立,成功復位,殺害了保衛北京有功的忠臣于謙。死前,廢除了慘無人道的嬪妃殉葬制度。原來,七月初二是景帝的兒子朱見濟的生日,十一月初二才是景帝的侄子、太子朱見深的生日,景帝的意思很明顯,他要換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了。景帝怕大臣們不同意,賜給內閣學士每人50兩金子,100兩銀子。既然皇帝有這個意思,下面自然會有逢迎之人。當時,廣西的一名軍官黃犯了死罪,為了免死,他討好皇帝,上疏請求換太子。景帝大喜:萬裡之外還有這樣的忠臣。下令免去黃的死罪,升他為都督。
  • 楊麗華:從太子妃到皇后,最後又降為公主,坎坷一生
    要說楊麗華,她的一生很傳奇,她不僅僅是隋朝的公主,還是北周宣帝的天元皇后,還是北周靜帝的太后,一介女子,卻是有著傳奇的一生。但是宇文斌這個人是很花心的,他除了楊麗華這個皇后以外,還有其他的四名皇后,宇文斌不僅花心,想法也很奇特,當了一年的皇帝,就不想做皇帝了,就想當太上皇,在22歲的時候,周宣帝也就是宇文斌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 中國唯一一個太監皇帝,算是太監中的「男神」,年紀輕輕就有老婆
    在曹騰很小的時候,身為家中年紀最小的他被父親送進皇宮,當了太監,開始了為期長達三十多年的宮廷生涯。雖然,曹騰年紀輕輕,但是,卻謹慎忠厚,頗有少年老成的樣子。並且,得到當時垂簾聽政的太后賞識,太后讓他服侍劉保,做劉保的書童,在曹騰與劉保相處期間,就連太子劉保也與他很是親近。
  • 日本相撲選手,為何年紀輕輕就死了?
    由於人體所能夠承受的代謝是有限的,所以不斷地增肥導致代謝紊亂,也可能會撕裂身體組織,因此據說相撲選手在增肥的過程中,對身體就造成了極限傷害,所以很多年紀輕輕就死去了。儘管相撲選手生命如此之短,但是目前在日本想從事相撲行業的人卻有很多。這是因為在日本人眼中,相撲是一種高貴的競技活動,在日本古代只有帝王貴胄才能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