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祈鎮:兩次登基,做過外俘,做過家奴,做過兩件好事!

2020-08-20 東秋妮

導語:

老百姓覺得當皇帝肯定是一特別爽的工作,其實不在其位不知其苦!

今天我們來回顧明英宗朱祈鎮的坎坷一生。

一.出生和即位

朱祁鎮的出生是頗不平凡的。父親宣宗有個專寵的妃子孫貴妃,為了爭寵囚禁了一個懷孕的宮女,又買通御醫假裝懷孕。

等宮女生下孩子後,二話不說據為己有,這個孩子即是朱祁鎮。

之後朱祁鎮落生,給宣宗樂得跟什麼似的,才剛4歲就被冊封為太子。宣宗病逝,9歲的朱祁鎮即位,即明英宗。

由於朱祁鎮即位時還是個熊孩子,所以國家的大事小事都是太后和有資歷的老臣們做主,所幸這群老臣沒有簒權的念頭,所以英宗前期明王朝還是很和諧的。

由於沒什麼事兒值得朱祁鎮操心,於是每天的任務就剩下玩兒了。但宮裡的人也都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殭屍臉,所以朱禮祁鎮的玩耍對象就只剩下一幫小太監了。

這時,太監堆裡出了個叫王振的,最得朱祁鎮歡心,於是獲得了司禮監一職,負責替皇帝管理奏摺。結果這一下王振立刻拿著雞毛當令箭,欺上瞞下,將朝政玩弄於股掌之間。

二.親徵與被俘

這時,曾經被成祖朱棣打壓的蒙古開始蠢蠢欲動。對此,不少政界的權威大V都想提醒英宗,但有王振跟中間橫著,奏摺根本就遞不到朱祁鎮那裡。

然而蒙古人可不慣臭毛病,說發兵就發兵。公元1149年,蒙古大舉進軍。明朝的駐軍由於平時養尊處優的,毫無戰鬥カ,結果被蒙軍虐得很慘。

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朱祁鎮才知道急了,這時候王振卻突然提出要陪著英宗御駕親徵,盡顯男人味!

不過王振是個宦宮,哪來的男子氣?最後才知道,原來王振此舉僅僅是因為老家離戰地很近,隨皇帝出徵可以順便回老家得瑟一番。

結果被王振的旅行計劃一鬧,路上耽擱了大把時間,弄得人困馬乏,渾身沒勁。導致朱祁鎮大軍來到土木堡時,被蒙軍打了個關門捉鱉,英宗被擒一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朱祁鎮被俘,手底下的人將一肚子氣都發洩在王振身上。最後王振被鐵錘捶死,也算是為「明」除害了。

三.軟禁與復闢

皇帝被抓的消息傳來,大明朝立刻炸了鍋,還好朱祁鎮的老媽有見識,不等對方來要挾,就把皇帝給換了。

這樣,英宗被俘僅20天,明代宗就登基為帝。

其實朱祁鎮被俘的時候是差點掛掉的。打勝的蒙軍本來見人就殺,但抓朱祁鎮的小兵,一看朱祁鎮感覺不是普通當官的,之後再一深扒一一哇塞!居然是個皇帝!

得知自己撿了個大寶,蒙軍也是樂得屁顛屁顛的,真把朱祁鎮當皇帝似的給供了起來,好吃好喝伺候著,準備回頭要挾明朝,誰知還沒商量好贖金呢,就傳來消息明朝皇帝換人了!差點沒把蒙軍首領的肺給氣炸了。

明朝新帝即位,朱祁鎮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誰知對此朱祁鎮還沒說啥呢,蒙軍先不幹了,裡裡外外養了這麼長時間,要這會兒撕票那就虧大發了。於是提出向明朝議和,並送還早無利用價值的朱祁鎮。

而這時候,剛當上皇帝的代宗已經做皇帝做出了癮頭,不想撒手了,英宗朱祁鎮當然也不是傻子,將心比心也知道弟弟心裡那點小九九,於是承諾回北京後絕不覬覦皇位。

代宗這オ算放了點心,勉強同意將英宗接回北京,軟禁南宮。

朱祁鎮在南宮一關就是7年,從未踏出宮門半步。代宗還派了一幫人跟盯臥底似的盯著英宗,朱祁鎮的日子過得比動物園裡被遊客圍觀的萌寵也好不了多少。

代宗為了確保自己的皇位,又把自己的兒子冊立成太子。誰知兒子不爭氣,太子當了一年就天折了。不過代宗也不著急,想著自己才年方20,又不缺女人,將來還有大把空閒時間生孩子。

不料兒子還沒等來,代宗就不慎病倒了。於是就有人趁機把朱祁鎮給請出來復了位。病中的代宗被廢,鬱鬱而終。

這次事件史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

四.做兩件好事

朱祁鎮復闢之後,改年號天順,於是等於自己一個人佔了大明的兩個年號。

朱祁鎮兩次登基稱帝,在位22年。

其命運之坎坷也算罕事了。也許是經歷太多坎坷,境界升華,臨終前做了兩件好事。

第一是廢除了自明成祖以來的后妃殉葬制度。

第二就是釋放了自永樂以來就被囚禁的惠帝次子,這個娃2歲就被幽禁,放出來時已經是老頭了。

朱祁鎮雖然在臨死前幹了兩件攢人品的事兒,但也無法挽回大明的頹勢了。

結束語:

朱祈鎮的一生,大起大落,兩次登基,做過外俘,做過家奴,臨死前做了兩件好事,這一輩子經歷了太多酸甜苦辣鹹,估計下輩子他寧願不要生在帝王家!

相關焦點

  • 明英宗朱祁鎮,一生做了兩件好事,但也做了兩件蠢事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一生比較傳奇,不僅當過皇帝,也當過俘虜,而且,他是先後兩次當皇帝,在位二十多年,一次當太上皇,一次被瓦剌俘虜,一年後才回到明朝,回去之後,又被他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鈺囚禁在南宮七年,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和折騰,朱祁鎮活了三十七歲。
  • 明英宗做過很多錯事 為何說他是一位善良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明朝也有一位皇帝,是昏君的代表,但臨死做了一件好事。這個人就是明朝最有傳奇色彩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其實按照正常的來講朱祁鎮並不算是一個非常昏聵的君主,他九歲登基,根本沒辦法親徵,大權都在他的母親跟他的祖母兩位張太后和當時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薄手中。
  • 年紀輕輕成為太上皇,一生坎坷,死前卻做了兩件造福後代的好事
    年紀輕輕成為太上皇,一生坎坷,死前卻做了兩件造福後代的好事在明朝之前的元朝漢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被視為低等公民。雖然他的諡號是英宗,生前也做過很多好事,但是年輕的時候他是一個十分寵幸太監的皇帝,由於自己年輕氣盛聽信了王瑾的讒言決定親徵蒙古人。可誰曾想卻被蒙古當眾俘虜,消息傳來震驚了整個京城,。由於蒙古人那會俘虜皇帝後,懷著復興大元的夢派兵直接逼近了北京城,但是國家又不能沒有皇帝,而英宗的兒子又實在是太小,必須得派個能主事的操持大局。
  • 梁山一百單八將,四個人做過九件好事,為何只有三人能算是好漢?
    但是細看《水滸》原著,我們從頭翻到尾,就會發現在一百單八將中,好像也就有四個人做過九件好事,而這做過好事的四個人中,似乎也只有三個人能算是好漢。在很多人眼裡,美髯公朱仝人品是不錯的,甚至還把他列為「梁山好漢三條半」中的一條或者半條。
  • 王熙鳳都做過什麼好事?
    說了大家也許不相信,王熙鳳也幹過些好事。應該說,這一點也十分重要,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她幹過的好事,她的寶貝女兒巧姐兒日後恐怕就不能化險為夷了。正所謂:作惡多端終有報,行善施恩應於巧。王熙鳳所幹過的好事,第一件,莫過於以一種幽默的、善意的態度來對待八竿子打不著的所謂親戚劉姥姥。劉姥姥兩次到賈府,都得到了王熙鳳的善待。尤其是第二次,不僅實現了讓劉姥姥逗樂賈母及大傢伙的目的,也著著實實讓鄉巴佬劉姥姥享受了一回什麼叫榮華富貴。
  • 歷史上先後做過兩次皇帝的人,有兩位兄弟,有一位很多人都想不到
    歷史上皇位都是提前訂好的繼承人繼位的,有的人可能做了好多年的太子,才能夠登上皇位,但是,同樣的,在歷史上,還有的人做過很兩次皇帝,他們都是因為中間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最終導致了兩次登上皇位,大家有的可能都知道,但是有的卻不知道,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過兩次皇帝的歷史人物。
  • 慈禧一生做過不少壞事,但是她做過的4件好事,很多人都不知道
    提及慈禧太后,人們對她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在人們的意識中她似乎一直都在做著誤國誤民的事,是一個心腸極其毒辣的人,而這樣的她卻掌握著清朝朝政接近半個世紀啊,在這期間籤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在面對西方列強者侵犯時,她只顧自己,完全沒有顧及過國家以及百姓的安危, 一生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只想著自己享樂,卻沒有用到正事上,一生做了許多讓人無法接受的壞事,但其實她這一生也做過很多好事
  • 明英宗常被視為昏君,但他臨終前做了兩件善事,卻配得上仁君稱號
    文/格瓦拉同志世人每當提到明英宗朱祁鎮,印象最深刻的兩件事,便是「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前者差點讓明朝提前200年滅亡,後者則害死了千古忠烈于謙。正因如此,很多人詬病明英宗,把他視作昏君庸主。其實,就事實而論,明英宗在位時卻並非沒有善舉,至少在廢除人殉和釋放朱文圭兩件事上,很有仁君的風範。
  • 此人是昏君代表,臨死前做了一件好事,歷代明君都不如他
    此人是一代昏君代表,臨死做了一件好事,歷代明君都不如他。這個人就是明朝最有傳奇色彩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其實按照正常的來講朱祁鎮並不算是一個非常昏聵的君主,他九歲登基,根本沒辦法親徵,大權都在他的母親跟他的祖母兩位張太后和當時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薄手中。
  • 曹操有沒有做過好事?
    曹操做的好事說實話真不知道該怎麼說,畢竟他是一位被後世多次抹黑的人物。壞事做的多,好事很難定義。為什麼說這個問題問的好呢,關鍵就在「好事」二字。這個好事就是指值得稱道、於世有益的事。如果問曹操幹了那些好事,估計沒人能列出多少。從歷史貢獻來說,曹操有三大歷史貢獻,一是很快控制東漢末年諸侯割據亂局,實現北方統一,並能有效控制周邊少數民族,掃除東漢外戚和宦官專權,實現政治清明;二是實行屯田制,儘快恢復發展北方經濟,使北方實力很快超過南方吳蜀之合;三是大興建安文學,為促進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巨大。
  • 慈禧太后做過好事嗎?
    讀清史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說起她來沒有人不怒髮衝冠,破口大罵,但是這樣一個&34;的人竟然還做過這幾件好事。雖然失敗了,但是她做了,她收復新疆,發展洋務運動,任用名臣左宗棠,李鴻章,用彈丸之地香港和澳門,換取大清的喘息,為什麼她還失敗了?
  • 慈禧是清朝的罪人,卻也做了兩件好事,其中一件連孫中山都叫好!
    比如拿撥給北洋水師的軍費3000萬兩給自己修頤和園祝壽,比如天平天國百姓餓死,她每宴還是要吃300道菜。喪權辱國的條約更是接踵而至,說她是歷史的罪人也不為過。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卻無意間做了兩件對中國來說天大的好事,這是讓當時很多歷史學家沒有料想到的。第一件就是支持左宗棠出兵新疆。
  • 乾隆的那些事,乾隆皇帝一生做過很多好事,可也做過很多不好的事
    而乾隆皇帝上位以後國庫裡的存銀可以說是瘋狂增長,最高的時候達到了八千一百八十二萬兩。,大家應該還不知道當時乾隆皇帝在位時朝廷的稅入才六千多萬,而他這五次的免稅全國人總計要花三億左右的白銀,這種事情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做到過,由此可見他對自己的百姓是真的很好。
  • 此人兩次稱帝,做了3件大事,2件被世人唾罵,臨終前1件名垂青史
    此人9歲稱帝,一生做了3件大事,1件讓他名垂青史,2件使他遺臭萬年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囊括了太多太多的逸聞趣事,有極其嚴謹、肅殺的正史傳記,也有詼諧、風趣的百家野史。正如中國古代一位皇帝那樣,在剛生下李4個月就被立為了太子,9歲繼承大統當了皇帝,一生卻只做了三件事。其中有一件足以使他名垂青史,不過可惜的是,他另外做的兩件事卻註定了他必將遺臭萬年,被後人唾罵?那麼問題來了,此人是誰?他做了什麼事情能夠讓他遺臭萬年?他又做了什麼事情讓自己名垂青史了呢?
  • 兩次登帝位、親徵被俘虜?明朝最差勁的皇帝,死前至少做了件好事
    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在于謙等人的支持下,朱祁鎮登基稱帝,改元景泰,而朱祁鎮在瓦剌軍營中才得知自己成為了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明朝的一位名叫楊善的大臣利用出使瓦剌的機會,以贖金的形式出售了他所有的家庭財產,最終從瓦剌手中贖回了明英宗朱祁鎮。
  • 明英宗兩次登基,離不開六位大臣,你都認識嗎?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464年),明朝的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也是明朝唯一一位兩次登基的皇帝。在宣德十年,正式上位,正統八年,正式親政。正統十四年時,兵敗被俘·。後又於1457年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登基,改元號為天順。
  • 袁世凱曾做過一件好事,還連續做了3次
    袁世凱曾做過一件好事,還連續做了3次竊國大盜袁世凱因為籤署「二十一條」而被唾罵為「賣國賊」,但是想要完全認清一個人,還是要一一個比較全面的角度來分析,袁世凱雖然可惡,但是他也曾做過一些好事。他在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初,曾做了一件維護國家主權的好事,而且連著做了三次。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時,積極堅持中國隊蒙古和西藏的主權,他在4月22日發布的大總統令眾明確宣布:現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該各地方,同為中華民國領土。這是袁世凱短暫的總統生涯中汗位新疆主權的第一令。
  • 唐朝唯一兩次登基兩次退位的皇帝李旦是真的不願意做皇帝嗎
    李旦就是唐朝唯一兩次登基兩次退位的皇帝--唐睿宗,那麼李旦為什麼會兩次登基而後又兩次退位呢?是他不願意做皇帝嗎?當然不是。他的廟號為什麼會是睿宗?李旦的登基和退位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形勢所迫中國歷史上受形勢所迫登基和退位的皇帝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漢獻帝,清宣統等皇帝,唐睿宗也是迫於形勢而登基和退位的皇帝。李旦的兩次登基和退位都是迫於形勢,第一次登基是在他的哥哥唐中宗李顯被廢後,他繼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兩次為帝,當過太上皇的天子——明英宗
    人生幾度沉浮聊著聊著,我們討論過明朝幾任皇帝了。明朝經歷了「仁宣之治」,國力強大。看似富足的明王朝,下面卻暗流湧動。宣宗在位期間,收縮兵線導致無人制衡蒙古各部,給了其統一的時間和機會。另一方面,「仁宣之治」號稱明朝的「文景之治」,可仁宣之治的時長太短,兩位帝王的在位時長還不如漢文帝一人在位的時長。
  • 貝盧斯科尼稱法西斯頭目墨索裡尼做過「好事」
    貝盧斯科尼稱法西斯頭目墨索裡尼做過「好事」 原標題 [貝氏稱墨索裡尼做過「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