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定格在1965年,話說這一年的秋冬時節,已經開工好幾年的湖北漳河水庫工地上,忽然傳來了一個重大消息:民工在修建水庫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處楚國墓葬群,且規模十分龐大,史稱:望山沙冢楚墓。
當時正值深秋時節,天氣漸漸轉涼,在沒有足夠補給、工作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和湖北省博物館組織考古專家,冒著寒風和飛雪,對望山楚墓群進行搶救式發掘!
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作業,到1966年的元月中旬為止,考古隊在望山楚墓群中,一共發掘出了2000多件文物,至此,望山楚墓群田野考古工作,基本結束!
令考古隊和國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這2000多件文物中,有一樣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堪稱國寶級文物,它就是國家一級文物:越王勾踐劍!
說到越王勾踐,相信許多喜歡歷史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他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君主,著名成語「臥薪嘗膽」,就源于越王勾踐的故事。
作為百家號:歷史觀景臺的作者,至今依稀還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對聯,名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據史料記載,越王勾踐這個人,不僅能吃苦,能忍耐,還有一項偏好,那就是:喜歡鑄造並收藏寶劍!
據說當年,越王勾踐曾邀請龍泉寶劍的鑄劍師歐冶子老先生,鑄造了5把名貴的寶劍,分別為 :湛廬 、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並且,這些寶劍,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而上面提到的越王勾踐劍也屬于越王勾踐所藏寶劍之一!
不過,有一件事情讓許多人都大感意外,那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會出現在湖北境內的望山沙冢楚墓中呢?要知道,那柄寶劍可是越王勾踐的心愛之物啊!
據湖北博物館一位朋友所言,她說:這柄寶劍剛出土的時候,是放在墓主棺內人骨架的左則,發現的時候,寶劍是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劍鞘與寶劍貼得很緊,拔出寶劍的時候,寒光凜冽,毫無鏽蝕,劍刃十分鋒利。
考古隊員為此還曾做了試驗,將20多層紙張放在一起,用越王勾踐劍試一試鋒芒,沒想到, 20餘層紙,一划而破,足可見,即使歷經千年,越王勾踐劍,依然鋒芒畢露,鋒利如初,絲毫不見其鏽蝕痕跡!
然而,我們百家號:歷史觀景臺今天所要和大家一起探討的,倒不是越王勾踐劍為什麼千年不鏽?而是它為什麼會出現在楚墓之中?
為此,我們百家號:歷史觀景臺特意諮詢了湖北博物館的朋友,同時也查詢了當年的文物出土資料,發現對於這個問題,在50年前,也曾有過爭論和探討!
當時,國內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紛紛對此發表過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就包括方壯猷、於省吾、唐蘭、容庚、徐中舒、夏鼐、陳夢家、史樹青等老一輩文史專家。
我們特意查證了一下,發現有兩種觀點,比較受大眾認可!
觀點一:嫁妝說
有史料表明,在楚威王之前,楚國和越國這兩個諸侯國,關係還是比較好的!話說當年,越王勾踐曾經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楚昭王。
楚昭王在位的時候,正好趕上楚國中興之時,按照這個邏輯,越王勾踐為了巴結楚昭王,很有可能將自己的心愛之物越王勾踐劍當作嫁妝,隨女兒一起陪嫁到楚國。
最後,這柄寶劍被楚昭王賞賜給了下面的一位楚國貴族,而這位楚國貴族,一開始被誤認為是楚國著名的外交家召滑,但是,從後來出土的文物中判斷,墓主人不是召滑,而很有可能是楚國士大夫邵固。
這一點,我們百家號:歷史觀景臺後來發現,墓主人的確不是召滑,召滑的墓穴直到2010年,才在湖北省沙洋縣境內的嚴倉古墓群中被發現。
觀點二:戰利品
與第一種觀點完全不同的是,第二種觀點認為,越王勾踐將心愛之物贈與別人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楚國滅掉越國之後,在越國的宮殿之中,繳獲了越王勾踐劍,並將它帶回了楚國,自此,也就成了楚國的戰利品!
或許是在這次戰爭中,楚王認為某位貴族的功勞較大,論功行賞,就將越王勾踐劍賞賜給了這位貴族,而貴族死後,將越王勾踐劍當作寶貝,一起陪葬,於是,便有了後來考古隊員看到的一幕:越王勾踐劍,放在墓主棺內人骨架的左則,寶劍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
從目前來看,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史實依據,究竟誰是誰非?目前還不好完全下結論,畢竟相隔了2400多年,妄下結論,為時過早!
親愛的讀者朋友,以你所聞,你支持哪種觀點?
歡迎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歷史見聞,敬請關注百家號:歷史觀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