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被稱為「十裡洋場」、「東方巴黎」,它從近代開始就是名副其實的時尚之都,那麼它是如何成為國內時尚的風向標呢?今天coco就和你一起回到一個世紀前,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吧~
19世紀60-90年代,歐風東漸的風潮衝擊著中國人的思想文化,作為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上海崇洋之風遠遠超過了其他內地城市,上海的服飾流行也受到了其他城市的紛紛效仿。
男裝西化是民國時尚最明顯的趨勢。出於革舊立新的目的,從精英階層由上而下,男性開始穿著西服亮相,甚至女性也以穿著西洋男性的服裝為時髦,從男式西服、男式獵裝、馬褲到作為佩飾的眼鏡、懷表、文明棍等,都受到追捧。
民國初年,上海各種西化的服裝公司數不勝數,為了招攬生意,原來很多傳統的衣莊也會爭相進口西式服飾。當時最負盛名的報紙《申報》上就有不少西式服飾的廣告,除了《申報》以外,很多報紙都專門闢有「服裝專欄」,用以介紹新式服裝。
上海的《玲瓏圖畫雜誌》就是主要面向女性讀者的時尚雜誌,它還聘請了著名畫家葉淺予等為雜誌繪製各種婦女時裝以及歐美最新流行時尚,以便讓當時的女性讀者了解更多的時尚裝扮。
另外還有《良友畫報》,它專注於展示當時知名人士的動態,尤其是他們的時尚打扮,除了國人四季流行的時尚服裝外,還經常刊登上海、北京的時裝表演會和歐美的流行時裝。比如當時的很多名媛如宋氏姐妹、胡蝶、阮玲玉等的日常造型都經常出現《良友畫報》上。
正是因為上海有眾多的時尚報刊雜誌和知識女性群體,所以上海style自然而然就成了全國時尚的領頭羊。更為難得的是,上海的時裝幾乎與歐美保持了同步,歐美出現的時尚服飾三四個月後就會到達上海。
當時的上海閨秀們,對於巴黎新近時興的衣裝,紐約風行的髮型,倫敦新發明的香水都早早關心起來,而她們也是上海時尚的主力軍。
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時尚男女無不跟隨上海的腳步,連四川重慶這些離上海很遠的內陸城市也被「上海化」了。這些時髦女郎燙著時興的頭髮,穿過膝襪子,踩高跟鞋,走路一步三扭。
摘抄一部分當時民國小說裡的文字,你應該就能感受到當時的時尚風潮了:
「我現在很快樂,我嘴上的紙菸,在我的笑聲裡落地了。我現在開著BINGCROSBY的唱片:LIES LOVE,他那生動的歌聲,跟著薩束風的旋律,更使我愉快了。」
「我的手放著一本VOGUL雜誌,正在讀著什麼關於今春女裝的長短,應該幾尺幾寸咧,什麼今年胭脂的顏色,漸趨橙褐色咧,又什麼藥皮梗牌的混合香水,能充分表現個人的PERSONALITY咧,等等有意思的文字。」
「她穿的一件套軟的灰色的PYJAMA,腰上也只結著細細的帶條。」
當時上海人在學歐洲人,而其他內地人在學上海人,不過都是一種「崇洋媚外」的風氣罷了,這與當時的社會整體氣氛有關。當然,僅僅以時尚而言,「跟風」本身就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我們可以去借鑑那些我們喜歡的風格,但同時也要知道哪些是最適合自己的,那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