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喜歡打工嗎?我估計要是當著農民工的面問出這個問題的話,禮貌一點的人可能說句「不喜歡」了事兒,脾氣比較直的可能會回嗆你一句「你說呢?」,真要遇到火氣比較大的,可能髒話都飈出來了。農民有這個反應其實也正常,回想過去的十年,農村男耕女織的日子早已成了過去,從農村80後開始,能分得清五穀雜糧,能知道農村的那些時令節氣,能辨別該進行哪些農活兒的人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再往後,我估計就算是地地道道農村出生的小年輕,也已經和農業掛不上任何關係了,對不走求學這條路的農民來講,打工是唯一的出路。
可對於這唯一的出路,農民滿意嗎?答案想必不用我說,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那就是三個字:不滿意!要說農民不滿意的原因,可以說方方面面,很難詳細匯總,但是從面上來說的話無非是有這麼幾點:1、老闆/包工頭說一套做一套,明明之前都說好了多少錢,什麼時候給,但到了時間還是拿不到,總是被拖著。2、農民工總被壓榨勞動力,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工作時間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8個小時,有很多都超過了12個小時,但是收入卻只有四五千塊錢。3、居住環境差,板房冬冷夏熱,工地上的夥食也不好。4、不被尊重,工作權益沒保障。
真讓農民說下去的話,我估計農民工能說一天一夜,大家對打工的不滿,由此可見有多深。今年由於內外的雙重作用,城市適合農民工打工的崗位銳減,3億農民工的龐大群體已經不能消化,為此專家還建議恢復了此前已經被禁掉的養殖和地攤。按說農民心裡對打工並不滿意,這剛好是個機會,可以回村裡創業,或者是趁著養殖恢復去養點東西,可實際情況是農民並不樂意就此放棄打工,據網上的數據顯示,返鄉的農民也不過上千萬而已,這個農民工的總數比微乎其微。打工是一肚子不滿,如今鼓勵創業、養殖,農民又不為所動,為啥?
第一、農民對打工不滿意只不過是為維護自身合理利益而已,這和返鄉沒直接關係
認為農民工既然對打工不滿意,那就回農村去,不要出來打工了的人,其實是典型的「非A即B」的思想,舉個例子,你到某個飯店吃飯,飯做得有點鹹了,你說飯太鹹了,不好吃,這僅僅是一種真實情況的表述,反映的是吃飯的人希望吃到更美味的飯菜的一種訴求,誰說農民抱怨對打工不滿意就非要回農村了?這個返不返鄉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只是農民覺得自身的利益沒有得到維護。不信你看農民抱怨歸抱怨,但是幹活兒的時候,還不是很賣力。
第二、創業、養殖對農民來說,並非明智之舉,成本太高,風險太大,承擔不起
可能創業,養殖,自己當老闆等這樣的字眼確實充滿了誘惑,足夠讓農民心潮澎湃,但很多農民內心也清楚,這種事情自己暢想下就好了,要想付諸實施,除非做好了拿出來幾十萬來試錯的準備。這些年來,農村有太多手裡攢了點錢後,不想再打工的農民,在家裡又是包地種地,又是蓋養殖場,搞養殖,但結果無一例外,錢全搭進去,還把未來幾十年搭進去了(還債)。農業是個回本非常慢,不確定性很高的行業,農民逐步認識到了這一點,自然也不會輕易嘗試了。
第三、理性思考,打工雖然缺點多,卻是很多普通農民最合適的選擇
前邊我說了很多農民打工時候碰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存在嗎?必須說,真實存在,可即便如此農民還是選擇了打工,為何?其實很好理解,因為農民心裡都有本帳,盤算過後,就按照今年的情況,打工還是最合適的選擇。你降薪也好,總是遭遇倒閉也罷,只要農民去幹了一天了的活兒那就可以拿到一天的錢,這點還是基本上有保障的。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暫時沒找到活兒,那也無非是啃老本,雖然心裡著急,但不會一不小心就「萬劫不復」,賠得底掉兒,所以說在理性思考之後,打工雖然缺點多,卻是很多普通農民最合適的選擇。
我覺得說農民對打工不滿其實有點不準確,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對打工有更高的期待,也希望今年新的農民工工資發放規則實施後,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各地都能落實起來,讓農民工對打工更有信心,也能通過打工獲取到更多的收入。至於說創業和養殖,真的不是一般農民該考慮的事情,千萬不要隨意入場。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