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許多喜歡中國風的小夥伴都非常喜歡漢服,有一些人喜歡穿上漢服走上街,成為街頭一道美麗的風景,甚至在青島成立了一座漢服博物館。有許多漢服經過改良更符合現在的審美,但是問題接踵而來,越來越多的人分不清漢服與和服的區別,於是製造了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傳統文化不容忽視,那麼不如讓我們來加深一下對漢服的了解吧!
自殷商時期,冠服制度就已初步確立。在漢朝時期,由漢高祖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制定了衣冠制度,男女衣著皆採用深衣的形式,蟬衣在外,內有中衣、深衣。而勞動時,上著斷襦,女子下著長裙,男子下著犢鼻褲。有「上衣下裳」制。歷經千年歷史的發展,漢服有了許多改變,歷朝歷代各有特色。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有禮服和常服之分。裁剪出的整體的線條很柔和,飄逸瀟灑。此外漢人也很注重在衣服上佩以玉飾。
如果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去漢服博物館裡參觀。與博物館裡陳列展示的漢服不同的是,現在一些商家出售的漢服為了在保留漢服之美的基礎上迎合大眾的審美,製作出了漢服的改良版,實際上是一種類似於漢服的休閒服,同樣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
而和服與漢服也有著不解之緣。和服,又稱吳服。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之前貿易往來的商船將紡織品製衣法等等傳到了日本。唐以後,和服在唐服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並經過一千多年演變成如今的模樣。只不過與漢服相比,和服在裁剪上全部為直線形。不過為了區分,我們來說說幾處明顯的不同吧!
從整體上看,漢服的線條與廣袖都是曲線形,更顯身材婀娜飄逸。和服的線條和振袖皆為直線,不顯身材,樣式拘謹。與漢服相比,和服的領口不是緊貼的,而是向後扯開露出一段脖子。並且漢服的下擺寬大,可以自由行走,但和服下擺窄小,所以穿著和服通常都是邁著小碎步。此外,漢服的腰帶是系在前面的,自然下垂,常常以玉佩、香囊等飾物裝飾;而和服的腰帶寬而厚,在背後以特殊手法打一個結,飾物也很少,幾乎沒有。
漢服文化一直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美麗的一份子。那麼現在,你還會分不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