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壹宅壹院,作者安心之歌
一、一碗麵的格局
唯一面之交,可識天下味道。
2002年,中國青海,黃河上遊。一群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新石器時代人類聚落遺址時,赫然發現了一碗麵。
這就是號稱「東方龐貝」的喇家遺址,現場有一個倒扣於地下的紅陶碗,揭開積滿的泥土後,竟然有捲曲纏繞的麵條狀食物遺存,令世人震驚不已。
這碗面,改變了世界麵食文化的格局,一舉將中國人吃麵的歷史往前推移到了4000年前。
此前,中國關於麵條的歷史記憶,最早只能追溯到東漢。而在世界上,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自豪地認為自己是麵條的發明人,以面為主食至少有2000年歷史。
喇家遺址展示的史前人類聚落,從事以種植黍(黃米)、粟(小米)等中國古老農作物為主的農業活動,喇家麵條的成分也被考古人員確定為小米和黃米(俗稱糜子)的混合物。
但有科學家對此提出疑義:他們通過實驗證明,小米的特性是缺乏麵筋蛋白,並不適用傳統的拉伸方式製作麵條,除非加入其它成分,比如現代麵條的主要成分小麥粉。
從喇家文物麵條的狀況,我們已經無法考據其添加的輔助成分,但不同地理區域傳承至今的飲食習慣表明,華夏先祖曾經用雜糧和稻米等製成麵食。
二、小麥的旅程
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男兒在他鄉,哪得不憔悴。 - - 北朝民歌
作為現代麵條原材料主角的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兩河流域。它在中國登堂入室,則是另外一個漫長的故事。
在石器時代,全球各個地理區域的人群,在農業系統與飲食上各自獨立,自求生計,可謂「雞犬之聲難相聞,老死也不相往來。」
公元前5000年前後,原產於「新月沃土」的新石器時代基礎作物,大麥、小麥、燕麥、豌豆、小扁豆、蠶豆、胡麻等,向西遠播到歐洲各地、地中海南、北兩岸。向東則從高加索到興都庫什山脈,出現在土庫曼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國黃河流域。
「新月沃土」,是美國考古學家形容西亞兩河流域及周邊的新月形地帶。這裡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曾孕育出古巴比倫、亞述、腓尼基、以色列等多個古文明。
如今人們常說的「麥」專指小麥,大麥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目前全球80%的大麥被轉化為這種世界級飲料。
中國最早發現小麥的考古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在新疆孔雀河流域的古樓蘭小河墓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
當年的塔裡木河和孔雀河下遊一帶沙漠綠洲中,水源充沛,植被豐茂,綠草成茵,農牧皆宜。
西亞新月沃土的農作物進入中國有三條路徑:歐亞草原通道及長城地理沿線、沙漠綠洲通道(後來的絲綢之路)以及南方海洋路徑。
小麥的一條跨界旅途,就是從哈薩克斯坦東部出發,經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隴東而進入黃土高原西部。
在小麥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的長江流域在一萬多年前,就已進入到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耕階段;黃河流域也在八千年以前,發展了以種植粟、黍等旱地作物為特色的農耕文明。
漫長的歲月裡,作為外來物種的小麥,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只是配角。人們習慣像大米和小米一樣,將麥子蒸煮後製成「麥飯」食用,儘管可以充飢,但難嚼和不好消化,所以小麥一直「紅」不起來。
不過小麥的一項特異的稟賦,幫助它在華夏大地紮下根來,那就是超強的耐寒能力。
《詩經》中有云:「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中國原有的糧食作物一般都是春種秋收。小麥可以秋種夏收,正好可以利用秋收之後的空閒勞力、土地進行生產,並在夏季糧食青黃不接之時接濟百姓生計。
這在饑饉災荒頻繁發生的年代,堪稱黎民百姓的續命之物。
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又將小麥加工成粉,製成了餅、麵條、饅頭、包子、餃子……
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本土化歷程,小麥在中國的地位開始節節攀升,並成功地將麻(大麻)、菽(大豆)、苽(又稱雕胡、菰米)等排擠出了主糧行列,最終成為一谷之下,百穀之上的糧食作物。
中國歷史上多次大規模的南北戰爭,包括西晉戰亂、唐代安史之亂和宋代靖康之變,引發更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使得小麥在中國南方的種植區域也不斷擴張。
小麥作為僅次於水稻的中國第二大糧食作物,這種地位,就是在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傳入中國之後也沒有撼動。
小麥,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口味,還改寫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三、中國麵食地圖
中國人吃麵4000年久,形成了一幅別開生面的麵食帝國版圖。
| 新疆 |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一條古絲綢之路,將它和東西方文明緊密相連。小麥最早從這裡傳入河西走廊,進入中原。
遊牧與農耕的結合,產生了特色鮮明的新疆拌麵。
俗稱「拉條子」的這種美食,將牛羊肉和各種蔬菜相攪拌,辣皮子肉拌麵、皮牙子肉拌麵、番茄肉拌麵、蒜薹肉拌麵、毛芹菜肉拌麵……
幾乎是有多少種蔬菜,就有多少種新疆拌麵。
「三天不吃拉條子,身體就要打擺子」,新疆人和拌麵一刻也不能分割。
過油肉拌麵是新疆拌麵最傑出的代表。吐魯番盆地西邊的託克遜縣、準噶爾盆地東南緣的奇臺縣,是新疆拌麵的兩張社交名片。
| 青海 |
青海人和面、揉面、抻面、拉麵手段高強,他們用手揪出「尕面片」,用雜麵(青稞面)擀成「板凳腿」,用手搓成狀如貓耳朵的「禿禿麻食」,還有「搓魚」、「炮仗」和「破布衫」等名頭怪異的麵食,聽起來就是一股樸實無華的鄉土氣息。
青海化隆的拉麵還遠走他鄉,改頭換面,在鄰省獲得認可。甘肅的諸多地界,它們也叫蘭州拉麵。
| 甘肅 |
蓬蓬草,是西北荒漠地帶常見的莧科植物,植株火燒成灰後,可以取鹼。
甘肅人發現了蓬灰的奧妙,使麵團更具有延展性,蘭州拉麵因此也演化出無法比擬的味道,所謂:「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
「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麵條黃亮)」,是識別真假蘭州牛肉麵的唯一標準。
| 陝西 |
西安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輪流坐莊。陝西人,吃過不下十三種花式的麵條:油潑麵、臊子麵、罐罐面、擺湯子、褲帶面、餄烙面、刀削麵、旗花面、驢蹄子面、手撕面、削筋面、箸頭面……
陝西面要論花樣排第二,中國其他地方不敢稱第一。
最傳奇的,要算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
一個生造的合體字,寫盡了地理山川,道出了世態炎涼。
| 山西 |
山西,地處內陸黃土高原,汾河岸外,群山連綿,耐旱五穀,野蠻生長,自古有「小雜糧王國」的美稱。
山西巧媳婦兒,能用擀、削、撥、抿、擦、壓、搓、漏、拉等手段,魔術般變幻出各式各樣的麵條來:剪刀面、剔尖兒、餄餎面、手擀麵、蕎麥麵、炒滷麵……
三晉大地風味麵食榜上,刀削麵獨樹一幟,削麵師傅如同大將軍,陣前立馬橫刀,「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看廚師削麵如飛,宛如欣賞一次民間藝術表演。
在山西人眼裡,其他省份的麵條是一道菜,山西的麵條是文化。
| 河南 |
如果說有一個省,菜館還沒有麵館多,那就是河南。
如果沒有吃過河南滷麵、開封魚焙面、郟縣餄烙面、新野板面、洛陽漿麵條、鄧州糊湯麵,還有信陽空心面、豫西糊塗面,那就算是吃麵的門外漢。
唯有燴麵,屹立在群星薈萃的河南麵食譜最前沿。
一碗厚薄有致的老燴麵,熬出骨髓白汁的羊湯,配上海帶、粉絲、千張、鵪鶉蛋。不管面多香,肚子多餓,河南人也要先喝湯,再吃麵,就著羊油辣子和糖蒜,不慌不忙,不急不慢。
一份燴麵裡頭,藏著河南人的中庸之道,成就中原文化的經典。
| 北京 |
北京人的一生,都有麵條貫穿其間。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孩子出生吃「喜面」,滿月吃「滿月月」,長大過生日吃「壽麵」……
若是有人升遷、發跡,北京人也要吃麵慶賀,麵條兒越長,暗喻「做官越長久」。
炸醬麵、汆兒面、打滷面,是北京的「人生三面」。
從炸醬麵的製作的過程,可以看出北京人的講究:黃醬必選「六必居」,豬肉最好五花十層,擀麵要白、細、薄、筋、光,面碼則隨季節而定,有蘿蔔、白菜、青豆、黃瓜……
不管哪種面,您如果能吃到北京胡同人家自己做的麵條,才最地道,絕對是大飯館裡吃不到的正宗味道。
| 河北 |
燕趙之地,古風醇厚。河北人,實在,吃麵,也不花哨。
豆角燜面,是河北最常見的傳統麵食,麵條筋韌,豆角脆嫩,鹹香味濃,可以補充一天辛苦勞作的體能。
囫圇面,滷子都是家常食材:茄丁、肥腸、醃肉、西紅柿、雞蛋等,最能體現多種家常飯菜的味道。
還有滷湯香濃的東關麵條,肥瘦相宜靈壽醃肉麵,古法手工、憨實耐飢的磁州拽面,「香得人鼻子一頂一頂的」趙縣雜麵湯……
數千年傳統農耕文明浸潤,雜糧麵食也是河北人的傳統:選用蕎麥麵製作的承德撥御面;張家口涼熱兩吃的風味莜麵;各種的豆類參雜小麥麵,混制而的美味曲(周)面…….
| 山東 |
山東人對麵條的情結難以言表,「喝麵條」,是形容山東人吃麵最基本的規模,一碗麵盛到碗裡,咕嘟咕嘟喝下肚,就著小鹹菜「嘎吱吱」這麼一嚼,美到無法形容。
山東的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麵條,像福山大面、蓬萊小面、濟南打滷面、熗鍋面等等。
| 安徽 |
安徽,跨越江、淮兩大地理區域,皖北阜陽、蚌埠、亳州,以麵食為主;皖南安慶、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以大米為主;皖中合肥等地,米麵兼食。安徽人除了愛吃牛、羊肉麵,還有太和板面、渦陽幹扣面、當塗大肉麵...
| 重慶 |
火鍋重鎮,碼頭文化,造就重慶人吃麵也是重口味。
豌雜麵、牛肉麵、泡椒雞雜麵……都招惹江湖各路食客,最富有人間煙火氣的是重慶小面。
小面的靈魂是麻辣佐料,它超越了世俗的甜膩,給予你一種歷經艱辛後的滿足感。
「老闆兒,來碗小面!」重慶人每天濃墨重彩的生活,就是從這一聲簡單招呼中徐徐展開。
| 四川 |
自古以來,四川盆地都是中國主要的小麥產地之一。
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是「田土無不種小麥」。川人愛吃麵的傳統,也就順理成章。
四川人擅長調味的本領,在麵條臊子的豐富變化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擔擔麵、涼麵、豆花面、大刀金絲面、成都甜水麵、宜賓燃面、邛崍奶湯麵、雅安撻撻面…...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碗麵。
這一碗碗滋味雜陳的麵條,不顯山不露水,深藏於大四川熙攘的市井街巷中,靜謐的鄉野村舍裡。
| 貴州 |
貴州,偏安西南高原一隅,黔菜,辣醇味厚、酸鮮香濃。
儘管不是吃麵大省,但貴州人貢獻了兩種面,回饋他們熱愛的世界:一種是貴陽腸旺面,一種是遵義豆花面。
腸旺面,始創於晚清,諧音「常旺」,寓意吉祥。它選用肥嫩鮮香的豬肥腸和血旺,制面用上「三翻四搭九道切」的功夫,用專門熬製的土雞湯煮麵,有時還會加入筒子骨、黃豆芽、榨菜、胡椒……最後,要調入一勺子紅油,作為一碗腸旺面的點睛之筆,滿足了貴州人對辣味一如既往的追求。
豆花面,是遵義人獨創的一種特色小吃,選用「寬刀面」,摻和新鮮雞蛋,微量芡粉和鹼水製作而成。豆花選用黃豆磨漿,點酸水做成水豆腐,然後再用豆漿煮熟,細嫩軟綿。佐料選肉末、辣椒油、蔥花、油炸花生米、豆腐丁、豬蹄筋等。
一道清新活潑,柔軟光滑,味道鮮美的豆花面,成為貴州傳承上百年的地道風物。
| 江蘇 |
江蘇,得名於江寧與蘇州的合稱,薈萃江、河、湖、海的豐饒物產,自古便是富庶繁華的魚米之鄉。
「三鮮大面一朝忙,酒館門頭終日狂」。溫良的江蘇人,對面的喜愛,絕對不輸於豪爽的北方人。
楓鎮大面,最能代表蘇州人對麵食的認真態度。
這是一碗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麵條:
澆頭,採用優質五花肉加調料用寬湯燜制,還要浸入秘制糟滷酒釀,不僅肉質酥爛、入口即化,還帶有一股令人回味的酒香。麵湯,是用肉骨、黃鱔骨、蝦腦、螺螄肉等熬煮、吊制而成的白湯。
唯蘇州和上海特有時令美食「三蝦麵」,端午前後一個多月才有供應。選帶籽河蝦,分剝成蝦仁、蝦籽、蝦黃,炒成一碟作為澆頭拌到面中,Q彈甜香,是人類和大自然機緣相遇的佳品。
江蘇的老食客,喜愛的還有兩種面,一是鱔絲面,一是爆魚面。這兩種面的澆頭脆嫩相交,鮮甜味美,濃而不膩,食而不厭。
此外,南京皮肚面,鎮江鍋蓋面,揚州的魚湯麵,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汤滷鴨面為代表的崑山奧灶面,都是到江蘇不可不嘗的美食。
蘇州麵條裡,最簡單的就屬陽春麵和蔥油拌麵。陽春麵走清淡路線,蔥油拌麵則是樸素中包含著濃鬱。
江蘇人最熟悉而親切的場景,是一進麵館,迎客的堂倌就喊出一連串吳儂軟語:「誒!來哉,八號臺,老面孔,三兩蟮絲面,要龍鬚細面,清湯、重青、重澆過橋……」
| 浙江 |
浙江,是一個隱藏的吃麵大省。
很少人知道,僅省會杭州,麵館就不下三萬家,平均300多人,就擁有一家麵館。浙江的每個縣市,至少都有一種特色麵食。
浙江人吃麵條,融合北地風味,浸潤江南風雅,自成一派江湖。
浙江往西,是吃米粉的江西,往南,是吃番薯粉的福建,往東,是寬闊無垠的東海。浙江人在三面無援的形勢下,創造出了燦爛的麵食文化。
澆頭,是浙江面的靈魂。它涵蓋當地山海風味,博採各地知名物產。鹹菜,是提鮮壓腥的法寶;滷澆,有鴨頭、雞爪、豬大排;炒澆,有各式下水、河鮮,夾雜四時蔬肉。
杭州著名湯麵片兒川,在世間已流傳百餘年。它以雪菜、筍片、瘦肉絲做澆頭,令食客回味無窮。
浙東沿海,以海鮮獨當一面,黃魚、淡菜、梭子蟹,蟶子、花蛤、皮皮蝦;浙北湖州南潯的鴨絞面、新市、桐鄉的酥羊大面,長興的「幹挑面」;浙中蘭溪的手擀麵;還有諸暨次塢打面、溫嶺石塘敲魚面、義烏浦江的「蕎麥老鼠」等,各領風騷,都是對人類舌尖的激賞。
| 湖北 |
長江中遊,荊楚大地,兩千年前就有「飯稻羹魚」之美稱。
顧名思義,魚米之鄉的鄂人,以稻米為主食,嗜好魚蝦肉禽,蔬食豐盈多樣。
熱乾麵,不過是武漢人才氣側漏的一道美食小品,但它卻名列中國五大名面之一。
熱乾麵選材的鹼面,在普通菜場和超市都可買得到。做法,也很簡單:將煮熟的麵條入碗後,淋上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一碗黃澄澄、香噴噴、熱騰騰的熱乾麵就面世了。
每天早晨,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都瀰漫著一股芝麻醬的香味。麵條滑溜勁道,配菜清新爽脆,一種踏實生活的幸福感,就會悄然流過心頭。
武漢人雖然以米飯為傳統主食,但有熱乾麵滋潤的日常才叫生活。
| 廣東 |
北面南米,是人們對中國飲食習慣的總體印象。
地處亞熱帶的南粵大地,是小麥式微的區域。但隨著客家人的南遷,南北文化的不斷融合,在中國大陸的最南端,廣東人也將麵條文化演繹出全新的高度。
雲吞麵,是廣東麵食的代表。因為和面師傅通常騎在竹竿的一端,反覆彈跳,碾壓麵團,塑造麵條的韌性,所以當地人也將這種細若銀絲的麵條稱為「竹升面」。
客家人聚集的粵東梅州,一碗醃面,混合著豬油和炸蒜粒的油潤鹹鮮,搭配清爽的「三及第湯」,成為很多人早餐的首選。
蝦子面,是粵港地區麵食中的一款極品。特色乾麵搭配炒鮮蝦卵,是調味的重點,既可滾水落面,連湯拌食,也可加蠔油生抽乾撈,爽口彈牙的麵條上,掛滿金黃蝦籽,光是看著就令人銷魂。
此外,瑤柱面、番茄面、豉油皇炒麵、潮州糖醋面……都是廣東人喜愛的麵食。
中國食物中,唯有麵條,獨具普世意義,又足以承載地方特徵。
除了各路吃麵大省,還有黑龍江的熗湯麵、吉林延吉的冷麵、湖南的辣椒肉絲麵、雲南昭通的臘豬腳湯麵、曲靖的迆車掛麵、大理的扯扯麵、福建的伊府麵、香港車仔面、臺灣牛肉麵等,都獨具一派實力,足以名動江湖。
說一千道一萬,最好吃的,其實還是爸媽做的家常麵條。不管是油醋面,煎蛋面,肉絲麵,雞雜麵,還是雜醬面,清湯麵、涼麵……
小小的一碗麵裡,濃縮著國人最熟悉、最喜歡的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