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孝道家風」:正家風 首在行孝道

2021-01-12 中國文明網

    有一首歌謠這樣描述孝道與家風的關係:盡孝道,講傳承,一輩做給一輩看,一輩講給一輩聽,一輩跟著一輩學,一輩一輩傳家風。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家風是什麼》系列報導更是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孝道與家風有什麼淵源?「以孝傳家」靠什麼?為何說孝道是「笑道」?為何要在未成年人中重提孝道家風?近日,中央文明辦組織「孝道在當代中國」網上系列訪談第二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山東省臨沂市孝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家亭接受中國文明網專訪,暢談「孝道家風」。

   肖群忠教授「智者不惑」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也,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是儒家所言「三達德」的最初表達。圖為肖群忠教授在其書房「豳鳳軒」正堂「智者不惑」匾前留影,學者讀書為學,其志唯在「智者不惑」。圖為資料圖,由本人提供。

2014年3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孝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家亭接受中國文明網專訪。中國文明網臨沂站 林倩 攝

正家風首在行孝道 「人孝」方有「家和」 

    中國文明網:大多數中國人對「家和萬事興」這句話耳熟能詳,其實這是後一句。很多人卻不知道這句話的前一句是「人孝百願成」。孝道與家風有什麼淵源和內在關聯?

  肖群忠:家風是一個家庭家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文化風範和家庭倫理精神。中國傳統家庭是以父子親祖的縱向關係為主樞的,因此,孝就成為家風的核心內容,反過來說,家風也主要是通過孝來傳承發揚光大的。因為孝把中國人的親祖、父母、本身、子孫,過去、現在與未來聯繫到一起了。

    王家亭:人孝,才有家和。《孝經》開篇就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道德的源頭根本,家風的養成就應該由孝道開始,把孝道作為家風的源頭。

  肖群忠:大家常說「正家風,首在行孝道」。正因為孝道與家風有上述緊密的聯繫,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風中就成為首要的內容,或者說,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語堂先生曾經這樣解釋中國的「教」字,一個「孝」字,一個「文」字,也就是說,教化就是通過文化教人孝,這和《孝經》所講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王家亭:「百行孝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是家風的根本和基礎。試想,如果一個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輩不尊重長輩,這個家將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家其他方面會好嗎?即便是「好」也是暫時的,虛偽的。

孝道家風是古今無數家庭的追求

    家訓中孝道篇章極多 建議大家讀讀《顏氏家訓》

  中國文明網:古代家訓家規中講孝道的篇章極多,有人說份量排名第一的就是孝。事實真是這樣嗎?給網友們推薦幾本?

  肖群忠:中國家訓文本起源很早,如《尚書·無逸》篇是周公還政於成王之後對他所進行的告誡,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質,可以視為家訓文本最早的代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可以看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家訓著作。其中的忠孝教誨很多:「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建議大家都讀一讀《顏氏家訓》。

    王家亭:事實的確如此,這樣的例子多之又多。如明朝朱柏廬的《朱氏女三字經》開頭就是「七八歲,講倫常,第一事,奉爹娘。」

    讓孝成為家風是從古至今無數家庭的追求

    中國文明網:家風傳承首在傳統孝道的發揚光大。古時家風家訓中的孝道篇章列舉了各項實踐細節,對家庭教育列出了具體要求。在中國,家庭教育一直很受重視。

    肖群忠:讓孝成為家風是從古至今無數人們的追求。宋代以後的家訓在孝道教化上更趨具體,強調實踐性。如司馬光在《居家雜儀》、《訓子孫文》中有言:「凡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有賓客不敢坐於正廳,升階不敢由東階上,下馬不敢當廳,凡事不敢自擬於其父。」、「容貌必恭,執事必謹,言語應對必下氣怡聲,出入起居,必謹撫衛之。」這是古時家風家訓中的孝道篇章。是說做為子女,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親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心安。

   

 習近平牽母親的手散步。資料圖片

   習近平與父親習仲勳、妻子彭麗媛、女兒的家庭照。資料圖片

    老一輩良好家風 重視孝道親情

    說到現代家庭的孝道家風故事,我想起了一件事。前些年,新華出版社曾經出版了一本書,名叫《家風》,記錄了董必武、陳雲、李先念、彭真、萬裡等八位第一代革命家的家風和孝道親情。該書出版首發式時,出版社邀請了一位黨史專家和我一起與這幾位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現場對話,親身感受到了這些紅色家庭的良好家風和孝道親情。

    彭真父女情深 女兒75天沒脫過衣服日夜陪護

    有幾件事讓我至今難忘:一件事是說,彭真委員長在最後病危時,其女兒傅彥,整整75天沒脫過衣服,沒離開過父母的病房,最多就是趴在那兒睡一會兒,一直培護在父母的身旁,對父母的深情無以復加。聽了這件事後,我特別感動,這是多麼深厚的父女情深和孝道啊!那麼,這種兒女孝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就在於彭真同志注重公私分明,對子女加以教育的良好家風。傅彥說:「我跟老爹學了一個東西,就是『奉獻』兩個字。他真的沒有他自己。他什麼時候都是老百姓怎麼樣,黨怎麼樣了,國家怎麼樣了。」

    習總書記做出孝德榜樣 很難想像不愛家的人會真心愛國

    當然今年最令人感到溫暖的故事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辦公室的幾張孝道親情照片的曝光。2014年新年伊始,習近平主席首次以國家元首身份在其辦公室發表新年祝辭,其辦公室的幾張照片被細心的媒體曝光。他與家人推著輪椅上的父親、他牽母親的手散步、還有他與夫人年輕時的合影、他騎著自行車載著女兒的照片,充分體現出他不僅是黨和國家的領袖,更是一位家庭生活中的孝子、慈父和賢夫。其實如果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不熱愛家人、不善待子女,很難想像這樣一個不愛家的人會真心愛國。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孝道親情的榜樣。

相關焦點

  • 肖群忠:孝道是家風的源頭 家風主要通過孝來發揚光大
    孝道既然是道德的源頭根本,那麼家風的養成就應該由孝道開始,把孝道作為家風的源頭。  中國文明網:大家常說「正家風,首在行孝道」。孝道在家風中佔什麼樣的地位?  肖群忠:正因為孝道與家風有上述緊密的聯繫,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風中就成為首要的內容,或者說,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語堂先生曾經解釋中國的「教」字是一個「孝」字,一個「文」字,也就是教化就是通過文化教人孝,這和《孝經》所講的「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 林青賢:孝道,中國家風文化的「根」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不絕,是因為其核心「孝道」,讓炎黃子孫一直恪守著。「孝」,作為各大世家的家訓家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傳承優良家風必不可少的。它是儒家文化倡導的「八德」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國傳統家風文化的根。「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作為中華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淵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 孝道是家風傳承中永恆的核心價值
    可以說,「孝」是中華民族家風傳承中亙古不變的核心價值觀念,「孝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和永恆價值的範疇。俗話說,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百姓人家,始終尊崇孝道傳承,時至今日,孝道觀念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符合中華民族的人性倫理和自然法則,體現著一個家庭時代傳承的品質和修養。
  • 百歲老人四世同堂 孝道家風代代相傳
    百歲老人四世同堂 孝道家風代代相傳 孝道家風代代相傳在翻看到全家24口人四世同堂的合影時,劉燕氏挨個向記者介紹照片裡的人:「孩子們都成才了,有念大學的,有當兵的,日子過得都不錯。我趕上了黨的好政策,這輩子我是知足啦。」天氣炎熱,劉燕氏的兒媳鄭武蓮正在給她洗臉、擦手。
  • 深入推進家風建設 以家風正黨風淳民風
    目前,金堂縣紀委監委、賀麟教育基金會正依託賀麟故居打造成都市首個「家風學院」,不斷完善配套硬體設施,設計完整、可定製的家風課程,整合充實師資力量,建成集參觀、展示、體驗、學習等功能於一體的家風教育基地。 興家風,以陣地蘊育家風文化 建設家風小區,讓好家風「立」起來。
  • 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禁止特權 周總理的家風不簡單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6日報導:今天上午,《清風正氣,浩蕩恩來——周恩來家風圖片展》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開展,活動現場多幅作品展示了周恩來對待大家族生老病死、就業上學時的態度。
  • 「傳承好家風·中華小孝星」全球招募 中華新禮樂《少年詠孝篇》首...
    中國作為擁有5000年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孝道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傳承孝道、傳承好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手牽手地培養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要從娃娃抓起。期待通過「傳承好家風·中華小孝星」華人少年學習行動,號召廣大華人少年通過特定載體學習、傳承好家風,爭當「中華小孝星」,讓新時代中國孝道文化走向全國,走進華人少年心裡,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展示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所以我們對待二十四孝的精神傳承,要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去看待,因為事情的發展講究時效性,古時的價值觀、社會環境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弘揚民族孝道精神,這點還是對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有一定幫助的,小編覺得只要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把傳統孝道好的部分凸顯出來。
  • 孝子故事代代相傳 孝道傳承家家不忘
    據悉,為了紀念這個孝順事跡,山坑村於2013年特意建設了先祖走過的這條道,長達1.5公裡,並命名為「孝文化道」,孝道的石碑、亭柱上刻有《孝經》以及有關慈孝文化的名家書法楹聯,激勵後人要傳承和弘揚孝文化。
  • 鄒魯文化與聖人家風
    正因為如此,《莊子·天下》篇在敘說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時,充分肯定了「鄒魯搢紳先生」的歷史性貢獻。他們不但在歷史上開創並引領了一個諸子百家獨立思考、自由言說的時代,而且還把這個時代中國思想世界的中心舞臺轉移到了鄒魯一帶。大道之行,行於鄒魯之邦;文明以止,止於洙泗之濱。
  • 3位90歲老人的晚年生活經歷,幸福和錢無關,好家風才會有孝道
    下面是3位90歲老人的養老經歷,他們的故事講述這樣一個事實:晚年生活的幸福和錢無關,有錢雖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一個家庭的優秀傳承,一個好家風才是最重要的。90歲的金大爺,從領導崗位退休,月工資1萬,可是兒女孝順的不是他,是錢。
  • 孝道行天下,大愛傳千年
    我們的民族凝聚力靠道德體系來維持,在以「仁」為核心的道德體系中,「孝」始終是第一個奠基者,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在影響力巨大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弟子規》中,就將孝道列為首頁,「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也說明了從古人開始就已經將孝道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規範準則來激勵教育一代代人踐行孝道、傳承孝道。
  • 傳統孝道構成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
    孝道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講求親子之間和諧相處,進而延伸到整個社會內部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構成了中華社會人倫和諧的產物。父系社會形成之初個體家庭的形成,人類的孝意識就產生了。孝意識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起點。孝道代表中國的「和合文化」。春秋時期,孔孟儒學興起,提出了孝道的具體倫理道德規範。孝的本義在整個社會體系中不斷延伸與擴展,從孝親延伸為孝悌,繼而從親屬血緣擴展到社會,最後是把孝梯從人際關係的道德領域延伸到政治統治領域,達到倫理與政治高度的統一。這樣孝道在血緣關係、社會關係、政治關係三大系統中得到貫穿,形成了孝在整個社會的融合。
  • 讀名人家風家訓
    家風,如同一個人有氣質、一個國家有性格一樣,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習和風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麼樣的家教,就有什麼樣的人。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 85後新婚女子談「家風」:老公掙錢老婆花
    有「富二代」回答家風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說家風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國比家大」;還有小孩說家風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更有網友給出「神回答」:我家風很大……那咱老陝的家風是什麼?是《白鹿原》中白嘉軒式的傳統宗祠禮信,還是尋常家庭的長幼有序?
  • 全國文明家庭的家風故事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全國文明家庭的家風故事  新華社記者黃小希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家風是一種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導,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涵養。良好的家風,是家庭成員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  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日前在京舉行。從評選中脫穎而出全國文明家庭,成為千千萬萬個家庭學習的榜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全國文明家庭裡有著怎樣的家風故事。
  • 溱洧家風‖孝敬公婆人人誇——溱洧家風
    《密城記》總第552期 2019年12月5日 新密市紀委 新密市婦聯 主辦 溱洧家風(41)說到家,耳邊似乎就響起了潘美辰的這首歌《我想有個家》。是啊,我們都渴望有一個溫馨、和睦、快樂的家。家不僅是我們的生活場所,更是家人修身之所。良好的家風,是孩子一生為人處世的參考。 印象中,父母一直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和行動教育我:恪守孝道,踏實做事,本分做人!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一、孝為立身之本 《顏氏家訓·勉學》雲:「孝為百行之首。」王昶也強調說:「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如此種種,無不蘊含著對子孫的諄諄告誡和殷殷期望,也突出體現了孝在民眾心中無與倫比的地位。
  • 祭祖尋根傳承家風家訓
    冬至時節周氏宗親匯聚底村    龍泉新聞網訊(見習記者 黃濤濤)12月21日,時值冬至,龍南鄉底村周氏後人相聚宗祠,舉行祭祖儀式,重溫家風家訓。    周氏宗祠裡,上百位周氏宗親歡聚在一起。
  • 弘揚中華孝道文化,傳承家風家道美德
    因此,7月20日,我們專門邀請了「大孝成孝」的覺然老師來到養生谷,跟養生谷的長者們舉辦一次主題為「弘揚中華孝道在交流會上,覺然老師通過一個個精彩生動的孝道故事,深入淺出的跟長者們交流分享。告訴大家,什麼才是真正的孝?孝道文化發展到了今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生活環境中,我們應該怎麼重新認識孝道文化,更重要的,我們應該怎樣落實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