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禁止特權 周總理的家風不簡單

2020-12-12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6日報導:今天上午,《清風正氣,浩蕩恩來——周恩來家風圖片展》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開展,活動現場多幅作品展示了周恩來對待大家族生老病死、就業上學時的態度。

圖片說明:周恩來家風圖片展海報

  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思南路73號的周公館,是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周公館」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段故事。1946年,中共代表團租下了這幢房屋,原意是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上海辦事處,但國民黨當局不讓設辦事處,於是對外只能用周恩來將軍寓所的名義,大門上周公館的戶名牌便由此而來。

圖片說明:周恩來與鄧穎超(圖片由周恩來故居管理處提供,下同)

  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周氏家族素有外出當師爺的傳統,周恩來祖父周攀龍在清鹹豐年間隨二哥北上淮安,定居在駙馬巷。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出生在駙馬巷的院落裡,他在家鄉度過了12年的童年時光。周家祖輩歷來就重視子女的學習教育,在那裡他接受了中共傳統文化教育及西方文明的啟蒙,為日後品德修養的行程打下了良好基礎。

  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的革命者

  在周公館的展板上,醒目地寫著周恩來的「十條家規」。包括要求晚輩不能丟下工作專程進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過時才可以去看看;外地親屬進京看望他,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住宿費由他支付;一律到國務院機關食堂排隊就餐,有工作的自付夥食費,沒工作的由他代付等等,可見周恩來對親屬晚輩的要求十分嚴格,也十分具體、細緻,細微中透著關懷。

圖片說明:周恩來的小皮夾中,一直裝著他父親的照片

圖片說明:照片背面,周恩來親手寫下的「爹爹遺像」

  但是周恩來雖然對親屬要求很嚴,卻依然是一位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的革命者。在戰爭年代,他把父親接到身邊養老送終。裝著父親遺像的皮夾,他始終貼身帶在身邊幾十年。在迎接解放的日子裡,他想起早已去世的母親,含著眼淚說:「35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

圖片說明:周恩來對長輩敬愛有加

  不允許家人享受任何特權

  這方面的事例很多,以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和侄子周秉鈞為例。

圖片說明:侄女周秉德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參加工作不久,組織上把她從基層農村小學調動到區委機關工作。周恩來知道後立即找周秉德談話,問她:「是不是因為人家知道我的身份而照顧你進城的?」周秉德回答說:「不是。是區委搞運動需要黨員,小學裡的黨員很少,所以把我抽調上來。」周恩來聽後說:「哦,是這樣,那就沒有辦法了,我也不能干涉你們基層組織的工作呀!但你還是要多在基層工作鍛鍊為好。」周秉德知道伯伯叮囑她的含義,一直嚴格按照伯伯的要求去做,做一個普通勞動者。

圖片說明:侄子周秉鈞

  1961年夏,周秉鈞高中畢業準備考大學,同時還參加了空軍到學校選拔飛行員的體檢和考核。事後,周秉鈞向伯伯匯報了自己的情況。在談話中,周恩來問了一句話:「那大學就不考了吧?」周秉鈞說:「考還是要考一下。」周恩來又問:「既然決心參軍,為什麼還要參加高考呢?」周恩來的意思實際上是讓他不要參加高考了。為什麼呢?周恩來對周秉鈞說:「現在國家遇到自然災害,農村勞動力不足,政府研究決定,今年只在城市徵兵,不到農村徵兵,復員兵也全部返回農業生產第一線。這樣不但加強了農業生產勞動力,也減輕了農村對城市商品糧的負擔。」

  在周恩來的鼓勵下,周秉鈞根據國家需要參了軍,被空軍錄取為飛行員,飛了近20年戰鬥機,在部隊工作了30年。周秉鈞後來才知道,在當年召開的恢復生產發展的會議上,周恩來講話希望幹部們帶頭送子女參軍,以保證農村勞動力。他說:「不要以為我沒有兒子才這樣說,我有侄子,我還可以動員兩個。」被周恩來動員參軍的另一個城市青年是他長徵時的警衛員龍飛虎的兒子。


圖片說明:周恩來處理家事堅持黨的立場

  傳承好的家風,對家庭而言,是一種規矩,對社會而言,卻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道德力量。周總理的家風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其留下的最寶貴遺產之一。

相關焦點

  • 修身齊家,樹新時代家庭觀——「周恩來家風圖片展」走進江蘇婦女...
    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的革命者在展板上,醒目地寫著周恩來的「十條家規周恩來雖然對親屬要求很嚴,卻依然是一位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的革命者。在戰爭年代,他把父親接到身邊養老送終。裝著父親遺像的皮夾,他始終貼身帶在身邊幾十年。
  • 孝道是家風傳承中永恆的核心價值
    正如電視中所採訪的那樣,每一個家庭的家風各不相同,無論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樣的規範條文,還是「不啃老」、「不怕吃虧」、「要講真話」等這樣的簡單樸素話語,都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美好傳統的人性之光。  這一切的對家風的闡述,都無不圍繞著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孝」。
  • 專家談「孝道家風」:正家風 首在行孝道
    有一首歌謠這樣描述孝道與家風的關係:盡孝道,講傳承,一輩做給一輩看,一輩講給一輩聽,一輩跟著一輩學,一輩一輩傳家風。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家風是什麼》系列報導更是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孝道與家風有什麼淵源?「以孝傳家」靠什麼?為何說孝道是「笑道」?為何要在未成年人中重提孝道家風?
  • 林青賢:孝道,中國家風文化的「根」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不絕,是因為其核心「孝道」,讓炎黃子孫一直恪守著。「孝」,作為各大世家的家訓家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傳承優良家風必不可少的。它是儒家文化倡導的「八德」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國傳統家風文化的根。「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作為中華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淵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 肖群忠:孝道是家風的源頭 家風主要通過孝來發揚光大
    孝道既然是道德的源頭根本,那麼家風的養成就應該由孝道開始,把孝道作為家風的源頭。  中國文明網:大家常說「正家風,首在行孝道」。孝道在家風中佔什麼樣的地位?孝道應是家風中的根本和基礎。試想,如果一個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輩不尊重長輩,這個家將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家其他方面會好嗎?即便是「好」也是暫時的,虛偽的。  中國文明網:據悉,古代家訓家規中講孝道的篇章極多,份量排名第一的就是孝。事實是否如此?能舉例說明嗎?
  • 溱洧家風‖孝敬公婆人人誇——溱洧家風
    > 孝敬公婆人人誇 市直第三小學 閆利潔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當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良好的家風,是孩子一生為人處世的參考。 印象中,父母一直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和行動教育我:恪守孝道,踏實做事,本分做人!婚後的我在自己的小家庭裡,已經度過了13個年頭,這些年來家裡一直保持著孝敬公婆、夫妻和睦、子孫獨立、鄰裡互助等積級向上的氛圍。
  • 深切緬懷周總理,傳承紅色好家風
    ——你可知道周總理的「十條家規」是什麼?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夥食費;四、看戲要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許請客送禮;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八、生活要艱苦樸素;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準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
  • 百歲老人四世同堂 孝道家風代代相傳
    百歲老人四世同堂 孝道家風代代相傳 眼不花、耳微聾,牙齒掉了一些,雖然與人交流需要家人「傳話」,但語言準確,思路清晰。「我媽知道你們今天要來採訪她,早早就起來了,還特意囑咐我們把家收拾得乾淨一點,準備上水果,老太太一輩子熱情好客,最願意與人交往。」劉燕氏的小兒子劉兆林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母親都是河北薊縣人,母親是1917年生人,父親是1915年生人。年輕時,兩位老人一同來到了瀋陽工作。
  • 毛主席家風:歲月漸增綿遠情 衣冠不改好家風
    因為這種做法是與共產主義思想、毛澤東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與人民大眾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的。為人民服務說起來很好聽,很容易,做起來卻實在不容易。」毛澤東教育子女恪守準則、胸懷人民,築牢了親友的勞動本色、構築了忠於人民政治本色。   保持「謙虛謹慎 艱苦奮鬥」是關鍵。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風能促進和睦、團結進取、恪守有方。
  • 周秉德憶「周恩來家風」:嚴於律己,不搞特殊
    「伯父伯母從我們小時候就教育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任何特殊化的思想,小時候是普通學生,長大了以後就是普通勞動者」,周恩來侄女、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創始會長、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周秉德在講壇上回憶起「周恩來家風」時說,「他連普通幹部都沒有講,他說你們長大了以後,就是普通勞動者。」
  • 曾子孝母與家風傳承
    從「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到「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再到那首唱遍街頭巷尾的《常回家看看》,無一不訴說著中國人對家的眷戀和難以割捨的情結。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風故事也總是最能打動人心。
  • 全國文明家庭的家風故事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全國文明家庭的家風故事  新華社記者黃小希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家風是一種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導,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涵養。良好的家風,是家庭成員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  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日前在京舉行。從評選中脫穎而出全國文明家庭,成為千千萬萬個家庭學習的榜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全國文明家庭裡有著怎樣的家風故事。
  • 曾國藩:恪守勤儉,堅守清廉,養成勤儉謙虛的好家風
    曾國藩一生恪守「勤儉」的為人處世原則,嚴於律己。他雖位居高官,權傾一時,但生活依舊秉持儉樸。他說:「我從三十歲開始,便以做官發財為恥辱,以官宦公飽私囊為子孫聚斂財富為恥、為羞。因此我立下誓言。此生決不靠做官發財,為後人斂集財富。神明作證,我絕不食言!」曾國藩的訓導情深意切、語重心長。
  • 明清呂氏家族的起起伏伏,注重禮法孝道,門庭顯赫人才輩出
    今日看點:明清呂氏家族的起起伏伏,注重禮法孝道,門庭顯赫人才輩出從明朝末年到清朝前期的二百多年時間裡,新安縣呂氏家族經歷了從興起到中衰再到重新崛起,家族命運的起起伏伏與其家族良好的家風有著密切的關聯。呂氏家族崇尚儒學、尊崇孝道、注重教育、重視詩文的家風,使其跨越明清兩代仍然具有勃勃的生機。
  • 【家風】陳希舟:家風世澤長
    【家風】陳希舟:家風世澤長 發表時間:2016-10-08    來源:黨建網字體: [大] [中] [小] 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是永恆的歸宿,無論你走到哪裡,一想到家就會感到溫暖。  一個好的家庭離不開家規、家教、家風。  家規也叫家訓,是家族家庭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做人做事等方面所訂立的規矩或告誡的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周總理的家風家規
    他雖身居高位,但從不搞特殊化,從不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或親朋好友謀取半點私利,也不允許親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利用特殊身份謀取利益,更不讓親屬的家事影響國家的大事。嚴於律己 謙虛謹慎江蘇淮安是周恩來的出生地。
  • 好家風涵養社會好風氣
    他們或孝親敬老、傳承孝道,或熱心公益、積極助人,或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或睦鄰友善、尚德尚廉……這些優秀家庭如一座座引領社會文明風尚的風向標,成為一股崇德向善的強大正能量。多方創建,培育家庭文明。銅川市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工作,全市廣泛開展了「傳家訓、立家規、楊家風」活動。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現在二十四孝裡面講述的內容,按照我們現行的看法來說,很多故事不適用於今天。比如連魯迅先生也對此批判的郭巨埋兒,故事自身就是封建社會的舊習氣,是不可取的。
  • 傳承好家風 引領好作風
    焦裕祿、谷文昌等黨的先鋒模範一生清正廉潔,嚴管家人,鑄就了共產黨員的高潔品行和卓異操守,培育了好的家風。當下,黨的領導幹部要有看齊意識,要學習典範,提升境界,涵養好家風。   清名在外   不為特權開「綠燈」   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人前人後留下好名聲是不少領導幹部的內心嚮往。
  • 充滿「墨香」的家風傳承 小巷內走出百年書香門第
    《瑞安市家風家訓口述歷史》出版。其中一篇《讀書、慎行、清白、敬業、勤儉》,展現了瑞安大沙堤俞氏家風。日前,記者在其第四代俞光的書房裡,聽老人講述了俞氏家族充滿「墨香」的家風傳承。從一百多年前的讀書人俞君堯開始,歷經五代人,一座書香門第應運而生。他們總共著作47種,字數達到740萬字。而貫穿於這些文字之間的,是他們輩輩相傳、恪守的這十字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