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賢:孝道,中國家風文化的「根」

2020-11-19 騰訊網

百善孝為先。中華文化傳承千百年,歷久彌新,恩澤了無數炎黃子孫。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不絕,是因為其核心「孝道」,讓炎黃子孫一直恪守著。「孝」,作為各大世家的家訓家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傳承優良家風必不可少的。它是儒家文化倡導的「八德」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國傳統家風文化的根。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作為中華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淵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家風主要是教育後人成為棟梁之才,然而,做人必先學孝。羔羊尚且跪乳、烏鴉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萬物靈長自詡?古人較為重視家風的作用,培養子女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還兼以悌、忠、信、禮、義、廉、恥,讓繼承的後人懂得進取,胸懷凌雲,心繫國家民族之榮辱,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民謀福。這也正是我們當代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現今,倘若我們都重視家風的作用來重振家風,那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會得到弘揚,社會風氣將會蔚然成風!

一、孝道的傳承與喚醒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

孝是人世間一種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親情體現。它是千年家風文化之根,也是人之根本。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意思是說,什麼事最重大,侍奉父母最重大。為什麼呢?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一條河流為什麼能夠流得長遠?因為它有不竭的源頭。一棵樹為什麼能長得高大、能抵擋風雨?因為它有很深的根。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的源頭和根本,是我們幸福的源泉,是我們成功的根基,所以,孝道的傳承與喚醒對當下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如下——

1、孝道是家風最根本的核心文化,也是一個家庭最底層、最有底蘊的力量。如果我們與父母連接較少,或沒有時間來行孝,也就沒有機會以身作則將對上一輩的孝敬示範給我們的孩子,孩子也無從學習到中華民族真正的孝道,於是最底層的文化力量回到孩子身上容易斷根。

「幼吾幼,人之幼;老吾老,人之老」,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於父母不孝,也是於自己不忠,因為我們今天為年邁的父母所做的,必然會傳承給我們的孩子。孩子的行為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影響著我們的孩子。所以,家庭是一個輪迴的生命道場,「行孝道」、「立孝德」就是對一個家族家風孝道文化最好的傳承。

2、孝道是愛的教育真正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對傳統家風「立德樹人」最好的傳承。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孝是愛的延伸與有力拓展,是愛最實質的反映,是一切愛的基礎。試問沒有孝心哪來愛心?正因為接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及天地萬物的滋養,人類才能生存在世間,若不懂得知恩報恩,豈非枉此人生?!為兒女盡孝要早,不論巨細,都能對父母知恩、感恩、報恩。同時,由「孝」到「悌」,「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孝推而廣之,由對家庭的盡倫盡孝上升為對社會的盡職盡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助孤殘,救助貧弱,「愛」的教育由此不是水到渠成嗎?所以,像「孝悌」這樣的傳統文化,對如今自我意識特強的新一代學生的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充分發揮了傳統家風在現代教育中的「立德樹人」作用。

3、孝道是弘揚家風最直接最微觀的表現,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具體最鮮活的載體。孝道在家庭中的傳承是具體的、微觀的,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的形成是抽象的、宏觀的。孝道家風就是我們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而鮮活的載體。孝道家風,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外化為自身的行為實踐,不僅體現在「善事父母」的行為表現,還體現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情懷。正如《孟子•盡心上》中所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只有愛自己的親人,才會學會愛他人,為他人付出;只有愛他人,才會愛天地萬物,擁有廣闊的胸襟和良好的德行。正是家風中對孝道的世代傳承和不斷發展,才會為良好的家風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推動著社會風氣的和諧發展和不斷提升。

二、當下弘揚「孝道」面臨的幾個現實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功利主義思想的逐漸盛行,親情逐漸變得冷漠淡薄,對長輩的敬順、對平輩的謙恕也漸漸地消逝褪色,所謂「E時代」的青年人對孝順恭讓的概念也漸漸模糊了。我們發現,一個家庭如果對父母的孝道不夠,則兄弟姐妹悌義之情也容易缺失,整個「家庭」的概念也會淡漠。如今,弘揚孝道遭遇不少現實的尷尬,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年輕一代與父母的連接不夠。迫於生活壓力,年輕一代大多數時間在外拼搏,因此難得回家看看父母,在各種「忙」中藉口與推脫,總覺得有太多比陪父母重要的事情要做,殊不知,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我們陪伴他們的時間其實很有限。很多人也許都是到失去父母的那一刻才了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切膚之痛!同時,目前的社會進入了「小家庭時代」,自己組成了三口或四口家庭,很多年輕人不跟父母住在一起,跟父母見面和連接的機會也比較少。於是,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的社會就形成了一種怪現象,不少有兒有女的父母卻如同「孤寡」老人,獨居老屋,孤清度日,內心無比期盼著孩子回家,卻又因孩子總是說忙不敢打擾,即使生病了都不願跟孩子說實情,怕給孩子添麻煩,甚至有報紙報導過一個孩子在外打工的獨居老父親,在老家房子裡因病發作死了好幾天都沒及時發現……

2、與兄弟姐妹的關係較為疏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孝」與「悌」一般在一起,是儒家「八德」的核心。缺乏孝道的話,家庭觀念較為淡薄,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疏遠。從字源角度講,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面就是子,象徵著年輕人攙扶老人;悌的左半邊是心,右半邊是弟,象徵著心中關懷著同輩人。《論語》中「孝」的含義,是通過對長輩的扶持和尊重來消解人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化傾向。只有這樣理解,「孝」與「悌」才能並稱:孝是面對長輩時的感同身受,而悌是對同輩人的忠恕之道。而無論是忠(己欲立而立人),還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作用於消解自我中心的狹隘視野。

3、身體力行的孝德和孝行不夠。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對孩子非常溺愛,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於是孩子只懂得向父母索取,而不懂得感恩與奉獻。加之家庭教育的缺乏,很多家庭不注重對孩子孝道思想的培養等等一系列原因,導致現在我們的社會出現一些家庭孝德和孝行不夠的現象。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年邁的老人被幾個子女遺棄或互相推委贍養責任的報導。曾聽說一個近八十歲的老母親,被幾個早已成家立室的孩子連番推來推去,都拒絕母親進他們的門。大年三十的夜晚,八十多歲的母親因饑寒交迫死在外面,而不遠處正是自己親生的幾個孩子的家……即使後來村子裡的人恨不得將她幾個孩子繩之以法,可再也無法喚回那大年三十悽慘死在外面的老母親。還有一些孩子,視父母為保姆和提款機,到處炫耀和揮霍,一點也不懂得心疼父母為此付出的心血。曾看到一段寫給年輕人的話:「當你過得光鮮亮麗時,卻看不見你身後默默供養著你的父母,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還在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還有一些孩子,雖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卻如陌生人一樣沒有交流,父母感到孤獨壓抑……這都是目前我們的社會孝德和孝行不夠的體現。

大國泱泱,大潮滂滂。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其教育根本所在: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個孝字通天下。父母是我們生命的真正起源,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讓世界有了獨一無二的我們,他們給我們取了只屬於我們的名字,讓我們知道了我們是誰,讓我們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存在,擁有了可以在未來創造無限可能的可能。

一個人,如果心中沒有父母,那他心中不會有天地;沒有對父母和天地的敬畏,那他一定不會擁有對生命的尊重,也失去了生命與生俱來的靈性和斑斕,很容易變得無法無天。這樣的生命即使存在,也容易過早地變得暗淡了。

一個人,如果對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尚且不去關愛,他又如何能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社會、愛國家、愛人民呢?孝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還是社會的需要。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醜惡現象,不禁讓人感傷人心不古、世道沉淪。由此可見,道德觀念的樹立是多麼重要。於是,孝成為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中國傳統文化觀看來,要幹事,先做人,只有把個人的品德培養好了,才能擔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三、如何做好關於新時代「孝道」的四個層次:

新時代有新發展,新發展帶來新理念,現代社會要做好孝道,主要從以下四個層次去做好。

第一,孝父母的「身」。顧名思義,要關心關愛父母的身體,盡心照顧父母的老年生活,讓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靠」,餓了有人送飯送菜、冷了有人噓寒問暖、病了有人細心照顧,給父母一個安寧安心的居住環境、給父母年邁操勞的身體一個停泊休憩的溫馨港灣。

第二,孝父母的「心」。隨著社會物資生活的發展,很多父母都已經居有定所、衣食無憂,但由於孩子不在身邊或與孩子們的連接不夠,精神上過得不開心、不幸福!對此,我們應該對父母有孝敬之心,更多地從內心、從精神上給父母以尊敬、撫慰和關愛,讓父母更多地享受親情的溫暖。不給父母難看的臉色,不讓父母為你擔心、為你揪心、為你操心。「找點時間,找點空閒,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頓飯,聽他們講講過去的事,讓他們有機會傾訴和表達,給他們尊重、理解、包容和愛!

第三,孝父母的「志」。了解父母還有什麼未完成的心願和夢想,支持和協助他們一起去完成。很多父母年輕時有很多心願和夢想,但是由於社會的動蕩、條件的限制,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換取了一份生存的保障,而今,我們不要再把父母當成保姆,應該支持父母去完成他當年沒有完成的夢想。

第四,孝父母的「慧」。為父母創造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增長智慧,學會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和諧相處,開心喜悅地享受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

綜上,新時代的「百善孝為先」,就是做好孝道的這四個層次——「身、心、志、慧」,因為這是新時代的我們對父母最大的愛、最真的孝!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的源頭和根本,是我們幸福的源泉,是我們成功的根基。不管過去發生了什麼,我們經由他們而來到這個世界,就足以讓我們付出一切去感恩和孝敬!

一個能夠孝敬父母的人,就獲得了一份生命的能量,可以去創造無限精彩的人生!

一個踐行孝道的家庭,就擁有了一種正能量的底蘊,可以去承載更多家族的未來!

一個盛行孝道的國家,就奠定了一方國泰民安的基石,可以去造福整個社會和世界!

不論時代怎樣變化,孝,永遠是一顆閃耀著人性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千年來照耀著中華民族的內心,是我們民族世代傳承的瑰寶。孝道家風的傳承,仿佛就是一棵棵參天大樹,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厚重土壤,不斷成長壯大,匯聚成推動社會風氣文明的茂密森林,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家庭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愛、自然、生命力體系創辦人;卓越父母國際研究院院長;華人人氣父母導師;著作:《幸福,從接納開始》《喚醒內在天才的秘密》等)

相關焦點

  • 專家談「孝道家風」:正家風 首在行孝道
    近日,中央文明辦組織「孝道在當代中國」網上系列訪談第二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山東省臨沂市孝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家亭接受中國文明網專訪,暢談「孝道家風」。
  • 肖群忠:孝道是家風的源頭 家風主要通過孝來發揚光大
    2014年3月中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臨沂市孝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家亭,接受中國文明網約稿,暢談「孝與家風」,就。  孝道與家風有什麼淵源、密切關聯?  肖群忠:家風是一個家庭家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文化風範和家庭倫理精神。中國傳統家庭是以父子親祖的縱向關係為主樞的,因此,孝就成為家風的核心內容,反過來說,家風也主要是通過孝來傳承發揚光大的。
  • 孝道是家風傳承中永恆的核心價值
    平常百姓家的家風,更多的是在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中流傳下來的,這或許是長輩隨事論事的教育,也或許是父母的不厭其煩的叮囑。正是在這平常樸實的話語中,一個家庭的良好家風得以代代相傳,潛移默化中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 鄒魯文化與聖人家風
    鄒魯文化是以周代兩個諸侯國魯國和邾國(戰國時稱鄒國)為中心、以周代禮樂文化為主體、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當地土著東夷文化而發展起來的區域性文化。與周秦時期其他的區域性文化,如齊文化、晉文化、燕趙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秦文化、巴蜀文化等相比,鄒魯文化堪稱一枝獨秀,不但孕育了儒墨兩大顯學,引領了百家爭鳴的時代潮流,而且還具有此後蛻變、上升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內在潛質。
  • 傳統孝道構成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
    孝道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講求親子之間和諧相處,進而延伸到整個社會內部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構成了中華社會人倫和諧的產物。父系社會形成之初個體家庭的形成,人類的孝意識就產生了。孝意識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起點。孝道代表中國的「和合文化」。春秋時期,孔孟儒學興起,提出了孝道的具體倫理道德規範。孝的本義在整個社會體系中不斷延伸與擴展,從孝親延伸為孝悌,繼而從親屬血緣擴展到社會,最後是把孝梯從人際關係的道德領域延伸到政治統治領域,達到倫理與政治高度的統一。這樣孝道在血緣關係、社會關係、政治關係三大系統中得到貫穿,形成了孝在整個社會的融合。
  • 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禁止特權 周總理的家風不簡單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6日報導:今天上午,《清風正氣,浩蕩恩來——周恩來家風圖片展》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開展,活動現場多幅作品展示了周恩來對待大家族生老病死、就業上學時的態度。
  • 弘揚中華孝道文化,傳承家風家道美德
    因此,7月20日,我們專門邀請了「大孝成孝」的覺然老師來到養生谷,跟養生谷的長者們舉辦一次主題為「弘揚中華孝道在交流會上,覺然老師通過一個個精彩生動的孝道故事,深入淺出的跟長者們交流分享。告訴大家,什麼才是真正的孝?孝道文化發展到了今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生活環境中,我們應該怎麼重新認識孝道文化,更重要的,我們應該怎樣落實孝道文化?
  • 江西撫州東鄉區傳承「孝道文化」打造特色校園
    學生們在「孝道文化」牆旁學習孝道傳承課 王早年攝 「 學生們在圖書室讀孝道文化書籍 王早年攝 該校以弘揚中華傳統孝文化為總抓手,把培養學生孝心、愛心、誠心作為教育目標,切實加強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感恩教育
  • 弘揚孝道文化 傳承優良家風
    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道德力量,根據西秀區精神文明辦《西秀區2019年道德講堂活動方案》文件精神,新太社區服務中心於7月26日在中心六樓大會議室組織轄區居民,居委會幹部職工開展了主題為「弘揚孝道文化·傳承優良家風」道德講堂宣講活動,共計1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 百歲老人四世同堂 孝道家風代代相傳
    百歲老人四世同堂 孝道家風代代相傳 孝道家風代代相傳在翻看到全家24口人四世同堂的合影時,劉燕氏挨個向記者介紹照片裡的人:「孩子們都成才了,有念大學的,有當兵的,日子過得都不錯。我趕上了黨的好政策,這輩子我是知足啦。」天氣炎熱,劉燕氏的兒媳鄭武蓮正在給她洗臉、擦手。
  • 「青陽莊氏一老人」 傳中華美德 弘孝道文化
    莊老為泉州市中小學生「傑立杯」「海絲文化·家風孝道」徵文大賽獲獎學生頒獎莊老(左)和作者受邀參加泉州市學生記者團「作家進校園」活動1940年12月,十三歲的他從晉江青陽鎮幾經艱苦跋涉,終於登上了蕉風椰雨中的菲島。他去菲,不是像有些人所謂的「繼承父業」,而是為生計,為能與在菲島孤身打拼的父親為伴。他像許多打工者那樣,先從零做起,忍辱負重。
  • 弘揚孝善文化 傳承良好家風——第二屆虞夏焦氏宗親孝善家風交流會...
    孝道春陽夏木,善良地義天經。為弘揚孝善文化,傳承良好家風,11月9日,第二屆虞夏焦氏宗親孝善家風交流會在河南省虞城縣舉行。來自虞城縣、夏邑縣的32位焦氏宗親濟濟一堂,說家風、話家訓、談家事,敘家情,暢談新時代美好生活,把「興家」融入到「強國」的主旋律中。傳播正能量,唱響主旋律。會議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會議由虞城縣高級中學焦勝偉老師主持,全體焦氏宗親深情高唱焦氏族歌《代代歌》。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因此,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重視家教、重視家風,視家庭為人倫教化的核心場域、文化傳承的重要空間。周公誡伯禽、孔門庭訓、孟母三遷等事例,皆是中國家教傳統悠久歷史的見證。與家教相輔相成,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宗旨的家訓,也鋪就了一條聖人教化之學通向百姓日常生活的橋梁,凸顯著民族文化基因傳承的中國方式。
  • 誦讀經典美文弘揚孝道文化--山西青年報2019年08月14日14版:看山西...
    誦讀經典美文弘揚孝道文化   本報記者 孟存田 通訊員 郭培華   「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近日,伴隨著悠揚的輕音樂,經典孝道故事《臥冰求鯉》從山西交控集團太舊分公司南婁收費站廣播室播出,一場以「弘揚孝道文化」為主題的經典美文誦讀活動由此拉開序幕。
  • 曾子孝母與家風傳承
    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風故事也總是最能打動人心。良好的家風、家規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曾子孝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曾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後世儒家尊稱他為「宗聖」。他主張以慈孝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孝道思想至今仍具有極其珍貴的現實意義和人文價值。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小編想我國傳統文化淵源長久,優秀傳世之作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就有二十四孝這樣的經典作品,小編今天就給各位讀友講講對孝道的理解:影響是一種傳承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
  • 孝道行天下,大愛傳千年
    中國是孝文化的發祥地。五千年文明之火傳承不息,孝文化延續至今,成為中華民族興旺的根本,華夏文化的根脈,更是世界文明中的唯一。我們的民族凝聚力靠道德體系來維持,在以「仁」為核心的道德體系中,「孝」始終是第一個奠基者,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
  • 孝子故事代代相傳 孝道傳承家家不忘
    孝文化緣起:先祖救母傳說代代相傳深入民心 山坑村位於永嘉碧蓮鎮內,鄉村雖小,但孝道文化名聲在外、源遠流長。村裡有個「先祖救母」的傳說至今仍為村裡人所津津樂道,也成為建設孝文化的緣起。據村裡老人劉惠實講述,山坑村先祖16歲的時候,和母親一起從外婆家回來,到村裡漲頭溪的時候遇到洪水,先祖走過溪後,發現裹小腳的母親過不了溪。
  • 韓國閔子騫孝道文化尋根團來滕州尋根(圖)
    「是孝道文化讓閔氏後人相聚。今天的紀念活動是我們與祖先連接的共同臍帶。」4月6日,在我市鮑溝鎮閔樓村,40位專程從韓國趕來的閔子騫孝道文化尋根團閔氏後人,與閔樓村閔氏後人一起,開展「紀念閔子騫誕辰2551周年,弘揚孝道文化」活動。   上午10時許,來自韓國的閔子騫孝道文化尋根團抵達閔樓村,先後參觀了閔樓村德孝坊、會古亭、閔樓遺址,並在閔子廟祭拜先祖閔子騫。
  • 構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為此,記者就21世紀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問題訪問了中國老年學學會會長張文範。以下是張文範會長的答記者問。   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探討「中華孝文化和代際和諧」這一課題有什麼現實意義?   答: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人際和諧的基礎。尊重老人是社會公德,孝敬父母是兒女的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