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澳貿易陷入僵局,澳大利亞作為資源出口方已經按捺不住焦急的內心,開始用行動來打破現有僵局。現在擺在澳大利亞面前有一道難題,那就是澳大利亞一邊在防衛上需要依靠美國,一邊在貿易上需要依靠中國,可謂是兩邊都得罪不起,因此為了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度,莫裡森在近日對自己的內閣進行了重組,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展現對華友好姿態,同時又不得罪美國。
因此,莫裡森將貿易部長進行了更換,希望新的貿易部長能更好地發展對華貿易關係。其後,緊接著就有一名更加反華的鷹派人士,在澳大利亞國防部走馬上任。
據悉,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在本月18號正式對內閣進行改組,原本擔任該國教育部長一職的丹 特翰,現已改任貿易部長,而原來的貿易部長伯明罕則成為了財政部長。對於新貿易部長的人選,莫裡森可謂是「自信滿滿」,就是因為此前的貿易部長伯明罕對華態度較為強硬,宣稱要將中國對澳大利亞大麥徵收關稅的官司打到世貿組織,就是伯明罕的「傑作」。
因此澳媒普遍分析認為,莫裡森的這項任命,非常明顯就是為了給目前的中澳貿易緊張關係降溫,試圖修復與中國的關係。
可另外一項新的任命,則看出莫裡森其實並不如他所表現出來的那樣,非常期待著中澳兩國關係能重歸於好。澳大利亞議會情報委員會的負責人,同時還領導著由澳大利亞議員組成的「非正式反華團體」,曾經是澳大利亞前空軍特種部隊上尉的安德魯,被認命為澳大利亞國防部助理國防部長。
在他過去的職業生涯中所抱持的對華態度,比莫裡森還要更加強硬,以至於安德魯本人已進入我國禁止入境的黑名單中。
由此可見,莫裡森口口聲聲說要改善中澳關係,本質上還是採取著緩兵之計,其目的無非就是儘快恢復中澳貿易往來,將澳大利亞貿易損失降到最低。另外,軍事政治上仍舊跟隨美國「抗華」立場。
就如我國外交部長王毅近日向澳大利亞喊話所說的一般,澳方必須自己思考清楚,到底是將中國視為威脅還是夥伴。
「夥伴還是威脅」這是原則問題,不容模糊對待,一邊想著貿易賺我國錢,一邊又想著繼續與美國在「抗華」之路上攜手共行,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被接受的事,澳大利亞的做法最終只會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