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段歷史

2021-01-11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報 雲也退/文 「我無意推斷」,「我不願評斷」,1971年,埃德蒙·威爾遜在人生抵達終點站前,及時地為新版《到芬蘭車站》寫下了一段弁語,也是他最後一次點評蘇聯的共產主義實踐——另一種意義上的蓋棺之論。其中,他連連說不,不評判蘇聯獨裁政權是否空前絕後,也不斷定史達林就是俄國沙皇裡最殘酷的一位;他希望讀者把這本書「讀作一部基本忠實的記錄,它記錄了在革命家們看來,他們為了『一個更好的世界』所正在從事的事。」

意思很明白:讀者諸君,我只是客觀地記下了一群人的主觀認識——他們是怎麼看待革命的,怎麼描繪願景,以及,怎麼將認識付諸實踐。此外,威爾遜還承認,他當年過於輕信蘇聯官方對列寧的描述,而忽略了早在1920年代就已經問世的一些批評列寧的言論與作品。一句話,他是被立場給蒙蔽了一部分心智。

大蕭條期間,在看過阿拉巴契亞和底特律的工人們的艱難處境,在肯塔基的賓內維爾,親眼目睹了罷工的礦工如何將石塊砸向軍警和政府之後,著名的美國文化批評家威爾遜踩上了左派的步調。共產黨不是他心裡毫無疑問的偉大存在,但是,威爾遜覺得,假如資本主義之死露出了端倪,那為何不舉雙手歡迎變化的發生呢?「變化」——有時候,時局中人未必在乎歷史是進步還是退步,他們只是希望有點「變化」發生。

你若認真讀過《到芬蘭車站》,沒準會為威爾遜的「一時糊塗」而慶幸。這本書,是一個不偏不倚的腦子——既肯定馬克思、恩格斯的開創性貢獻,又揭示它們潛在的危險;既讚揚列寧和十月革命,又批評革命者和蘇共隨後的墮落——寫不出來的,而它的偏頗,它對列寧等人的美化,既是其短,又是此書的能量和感染力所在。1935年,《到芬蘭車站》開始撰寫時,威爾遜還興衝衝地告訴他的好友、著名小說家多斯·帕索斯說,史達林是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為俄國的社會主義鞠躬盡瘁。不久,他便得到一次去蘇聯訪問的機會,回來以後,同羅曼·羅蘭以及安德烈·紀德一樣,發表了一部訪問記,透露了看到真相之後立場的轉變。不過,儘管他已經完全清楚蘇聯建不成民主體制,而且政治機器已在國內建立了獨裁統治,他還是對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託洛茨基這一串人物所締造的「變化」抱有感情;對他這樣的左派來說,沒有什麼比指出一種可能性更為寶貴的了,更何況,俄國人還在列寧的領導下去實踐了。

任何一個新鮮的運動,一個與之前的歷史、理論、觀念構成決裂的東西,若要想立住腳跟,逐漸抓住更多的人心,都需要它的開創者投入以巨大的信念,給足推動力。馬克思的墓碑上鐫刻著《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裡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乾淨利落地從形上沉思跳到現實實踐。「到芬蘭車站」一語的主語是列寧,所謂的革命大導師,但其實,威爾遜在敘述馬恩的篇幅裡,亦耗費筆墨來描寫馬克思與其他哲學家的不同之處:

「馬克思看起來像是一位精力充沛、性格強烈且信念十分堅定的人物——以外表而言也是相當突出特別,滿頭黑色的捲髮,兩手長滿了毛,身著一件斜邊扣子的外套,給人一種望之生畏的印象,即使他的行為有時顯得相當怪異。他的動作有些笨拙,卻大膽而充滿自信,他的儀態言行和社會傳統格格不入,但卻孤傲不群,講起話來聲音洪亮有力,非常適於發動煽動性的批判言論。他不開口則已,一旦開口必定語驚四座,這讓人感覺他對人類心靈了如指掌,能夠輕易加以掌握駕馭。……」

這是威爾遜引用俄國學者安年科夫所述的馬克思印象,此人記述了馬恩與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的爭論,十分傳神,馬克思被魏特林的書生之言激怒,揮拳砸了桌子,「桌燈差點掉了下來,他跳起來,大叫:『無知完全無濟於事!』」顯然,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所做的事。

馬克思不但與過去的哲學家決裂,與同陣營的那些缺乏實踐勇氣與抱負的知識分子也一刀兩斷。薩義德稱他是「偉大的現代二度思想家(re-thinker)」,反省、推敲、破壞先哲的理論,建立自己事業的開端。喬治·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說,馬克思的職責,就是要第一個證明歷史尚未終結,到他那時為止的各種資產階級思想似乎已經為世界定了調,其實不然,資本主義是促成了人與他本質之間的分裂,而非緩解了它。馬克思要讓人成為社會變革的真正起源,所以,人就不能同他的目的相分離,而是要與其行動合二為一。

這就是革命導師在給將來的大規模社會運動繪製藍圖,埋伏引線。評論家劉易斯·梅南德寫道:「歷史學家所想像的『馬克思』就像馬克思本人那樣在行動,在每個新的環境裡持續不斷地做著什麼事……人充填入時間;世界隨著人物的腳步行進而轉動。在我們面前,歷史顯示出一種線索來。」《到芬蘭車站》就是要寫出一條線索:從法國大革命,到巴貝夫、聖西門、歐文、傅立葉,到馬克思、恩格斯,到「歷史行動者」拉薩爾、巴枯寧,再到列寧、託洛茨基、威廉·李卜克內希、羅莎·盧森堡等等,理論一步步發展,行動意識則一步步明確。

威爾遜雖然寫了馬列二人的眾多不同,可讀者會感到,馬克思從理論上和人格上都堪稱列寧的先驅,列寧是馬克思主義起起伏伏多年後產生的一位集大成者,他一樣擅長理論,言辭咄咄逼人,不知疲倦,更重要的,是一樣堅定、頑強、百折不撓,為了達到目的,不但能揮拳掄桌,還能掀起血雨腥風、流血漂櫓的戰爭。威爾遜寫了列寧的酷厲手段,也寫了他對託洛茨基的排擠,但他又說:

「……如果他(列寧)成為獨裁者角色,這似乎也是俄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使然。但是,他變成統御一切的獨裁角色時,也絕不像一般政治家那樣是出於追求個人的榮耀和利益,我們可以這樣說,列寧是少有的沒有私心的偉大政治人物,他從不注意自己的名字有沒有出現在報章雜誌上,他不要求人們對他表達敬意,他不會注重自己的儀容外表……他有許多政治敵手,但他從不會想置對方於死地……」

這些描述中的片面甚至幼稚之處,威爾遜後來都予以承認。不過,如梅南德所說,在幾十年後讀《到芬蘭車站》,更應該予以注意的是此書的副標題「歷史寫作及行動研究」。歷史是威爾遜的真正主題,馬克思、恩格斯以及社會主義史上林林總總的人物,他們所掀起的「變化」,最終在列寧和託洛茨基的率領下,通過一個民族的集體行動而完成了一段歷史,自此以後,不管蘇聯如何嬗變,是紅旗獵獵,天下歸心,抑或失道寡助,眾叛親離,談及20世紀,後人必然繞不過「十月革命」——而成就歷史,對於一個人完竣其人生的意義而言,乃是關鍵中之關鍵。

此即馬克思理想中的「人與目的的結合」,實現方式則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與馬恩列一樣,威爾遜也相信歷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眾人的行動,不管是理論家還是革命家,是書齋學者還是沙場戰士,都早已被歷史安放在它的沙盤裡面。而且,各個孤立的事件之間都有影響乃至決定關係:大蕭條是資本主義秩序的一個必然結果,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也是資本主義為自己培育的掘墓人。

歷史決定論,在蘇聯和東歐政權垮臺之後一直灰頭土臉——其實它的危機早已降臨了,卡爾·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一書有很好的論述。然而,《到芬蘭車站》引導它的讀者去了解與思考,為什麼從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開始,到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時,歐洲有那麼多人期待著變化出現,並且合力促成轉折的發生?這些人,除了馬恩之外,還有義大利的馬志尼,還有俄羅斯的赫爾岑,除了哲學家,還有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樓拜,甚至還有詩人波德萊爾……他們所做的事,不管是著書寫字還是興兵舉義,皆有一共同特徵:加速現有的東西的腐朽。

《到芬蘭車站》第一版問世於1940年9月,一個極具諷刺性的時間點:就在一個月前,託洛茨基的腦袋被一把冰斧劈開,就在一年之前,蘇聯與納粹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給希特勒入侵波蘭掃清了最後的障礙;而之前的三四年間,蘇聯人在史達林發動的「大清洗」及各種迫害行動之中噤若寒蟬。在蘇芬戰爭爆發,蘇聯意欲吞併芬蘭時,威爾遜曾懊惱地告訴朋友:「我該給芬蘭車站收尾了。」

基於此,我們可以質疑,被「變化」終結了的過去是否真的腐朽不堪,無可救藥。不過在威爾遜看來,後來的事,與革命本身並無太大關係,正如有些「馬克思主義者」犯下的過錯,也不能隨意推到馬克思頭上一樣。威爾遜選擇接受歷史決定論——至少是「歷史有計劃論」,因為,參與進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對每一個終有一死的個體來說,絕對是一場冒險,但當這場變革如願載入史冊,成為一個百科詞條或無數著作的考察對象,它就擁有了無上的權威,它所開闢的可能性就得到了承認。《到芬蘭車站》是根據這一思想寫成的;而羅莎·盧森堡,也是根據這一思想,給列寧投去了如此的讚美之詞——尤其是最後一句:

「採用這樣還是那樣的策略是次要的,無足輕重,要緊的是無產階級行動的能力、行動的力量、對這種社會主義權力的欲望。在這些地方,列寧和託洛茨基及其戰友們是第一個,他們走在了前面,給世界無產階級做出了榜樣;他們依然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像胡頓(新教改革時期路德派之一員,態度激進,行動果斷)一樣喊出『我挑戰過了!』的人。」

 

相關焦點

  • 她是北宋的皇后,在靖康之難中僥倖生存,最終成就一段傳奇歷史
    她是北宋的皇后,在靖康之難中僥倖生存,最終成就一段傳奇歷史!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新的一天又是這麼可愛,大家好,我是「秋風來綠葉變黃了」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希望各位看官給小編動手評論點讚喔!您的每一次評論點讚都會帶來好運氣喔!
  • 醜女美男夫妻,卻成就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如歷史上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不管是容貌還是才情都很登對,成為一段人人羨慕的愛情。 但愛情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多巴胺的作用。很多時候並不是只有男才女貌才能相愛長久。歷史上就有那麼一對夫妻。丈夫才高八鬥,容貌秀麗,但是妻子卻並不出眾。兩個人的相處卻有舉案齊眉的典故。
  • 醜女美男夫妻,卻成就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如歷史上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不管是容貌還是才情都很登對,成為一段人人羨慕的愛情。 但愛情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多巴胺的作用。很多時候並不是只有男才女貌才能相愛長久。歷史上就有那麼一對夫妻。丈夫才高八鬥,容貌秀麗,但是妻子卻並不出眾。兩個人的相處卻有舉案齊眉的典故。
  • 坂井秀至成就一段傳奇 日本圍棋歷史厚重如名著
    尤其坂井秀至打碎了張栩達成碁聖五連霸從而在60歲後獲得名譽碁聖稱號的美夢,如此戲劇化結果此前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1982年的第8期天元戰挑戰賽,衛冕冠軍加藤正夫迎來了後輩片岡聰的挑戰。當時的加藤先生如日中天,已經達成天元四連霸,再蟬聯一屆即可獲得名譽天元稱號。
  • 一段成熟的感情應該是互相成就,理解和尊重是互相成就的第一步
    一段成熟的感情應該是互相成就,理解和尊重是互相成就的第一步情感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解讀。少年時,情感就像江南茅屋門口跑過的小鹿,如異獸一般讓人驚詫而又激動,想奔出去追著它,卻又害怕高堂的怒色。一段成熟的感情應該是互相成就,理解和尊重是互相成就的第一步。確定了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命運共同體,就像兩株小樹,扭在一起成長。他們熟知彼此的經歷和秘密,卻一般不會跟別人分享,所以戀人都能從對方身上找到歸屬感。如果互相猜忌,彼此不理解,甚至不尊重,就會發生衝突,破壞這份獨有的歸屬感。舉個例子:你打碎了碗,伴侶帶著情緒說了一句重話:「怎麼那麼不小心?」
  • 「心有靈犀一點通」成就的一段奇緣
    這是發生在北宋時期的一段趣事。一天,宋祁宴飲完後回家,路過繁臺街,正巧遇上了皇家車隊。宋祁忙避道旁,忽聽一車上叫了聲「小宋「,他忙展眼一望,卻見一車上掀開的繡簾正往下放,隱約入眼的是一妙齡宮女的嫣然一笑。一愣間,車隊已去。
  • 品三國:一群親戚打架成就了一段三國歷史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 漢代江西上蔡:一段蔡國隱秘的歷史
    其實歷史上還真有另一個上蔡,它就是漢代江西上蔡縣。江西上蔡縣的地名今天已經不存在,正是因為它的設立,揭開了蔡國一段隱秘的歷史。蔡國成就了蔡姓,也成就了上蔡、新蔡、下蔡、高蔡、望蔡等諸多現實存在或歷史存在的地名。河南的上蔡如此,江西的上蔡也是如此。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上蔡李斯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上蔡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武晉豫,聽他講述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 先婚後愛古言寵文:一紙詔書,一場賜婚,卻成就了一段盛世良緣!
    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先婚後愛古言寵文:一紙詔書,一場賜婚,卻成就了一段盛世良緣!《佳麗三千:皇后不侍寢》精彩內容搶先看:一紙詔書,一場賜婚,卻成就了一段盛世良緣!一看到那小東西,君華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看著那雙碧綠的眼睛,眉眼輕揚,「嗚嗚,綠哥兒,綠哥兒。」「咳咳……咳咳。」
  • 獅子座的一個性格特點既能成就一段感情,又能毀滅一段婚姻!
    獅子座的一個性格特點既能成就一段感情,又能毀滅一段婚姻!
  • 胡適與蔣介石「道不同而相為謀」成就一段史話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胡適和蔣介石的「道不同而相為謀」不但成就一段史話,也成為民國史的絕響。
  • 歷史上有名的打假英雄,曾為揭穿騙術以身入局,成就一段佳話
    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打假勇士,曾揭穿佛門騙術不惜以身入局,最後成就一段佳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而這位打假英雄又是誰呢?
  • 遙想公瑾當年娶小喬,成就一段遙望千年的愛戀!
    原本周瑜不漏抗曹之意,聽到孔明這一段話,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孔明言道:「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士,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裝不知大、小喬為孫策、周瑜之妻,接著說道:「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臺,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
  • 郭襄無意間說了一句話 深深刺痛了張三丰 卻成就了一段武林傳奇
    這一路雖然一樣沒有找到楊過的蹤影,但是卻成就了數段奇緣故事,其中郭襄和張三丰兩人的故事就是一段讓人非常動心的情節。張君寶和郭襄,因為崑崙三聖挑戰少林一事,都被少林遷怒,再加上張三丰無意間露了一手羅漢拳,終於無法洗脫偷學少林武功的罪名。覺遠禪師為了保護郭襄和張三丰,一根扁擔挑著兩個鐵桶裝著兩人狂奔而下,逃離了少林寺。
  • 古代最悽美的題壁詩:千古流傳,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首悽美的題壁詩,這首詩千古流傳,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清明節這天,到長安南郊遊春時邂逅了一位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故地,沒有遇到這位美麗少女,悵然若失,於是題寫了這首《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 巴基斯坦留學生:在華四年 成就人生一段美好時光
    他表示,這四年成就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完)
  • 《皇后大道東》一首歌濃縮一段歷史
    歌曲記錄歷史,不是沒有,但是很少,尤其是成為流行歌曲而非金曲,但1991年發布的這首《皇后大道東》做到了。整首歌用幾句歌詞就概述了香港因回歸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港人對香港回歸既擔憂又展望的心態。>皇后大道東上為何無皇宮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湧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後(英國統治時期使用帶有英國女王頭像的貨幣)青春不變名字叫做皇后每次買賣隨我到處去奔走(使用英國貨幣交易)面上沒有表情卻匯聚成就
  •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然而在當代,書信的歷史似乎遭遇了斷裂。《父母愛情》中有一集曾透露過這種斷裂發生的原因。在劇中,已經七老八十的安傑和江德福稍微顯得有點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當他們擺弄著手機說「這玩意也能寫信」的時候,似乎已經說明了,在那之前,也許是由於手機或者電子設備的興起,我們已經更換了書信往來的通訊模式,書信也在一點點被逼迫著退出舞臺。
  • 歷史軍事家龐涓和孫臏鬥智,成就一段歷史佳話
  • 夏商周:這是一段空白的歷史,時間斷層令人好奇,今成為中華瑰寶
    在詞典中,有一個詞叫做「歷史斷層」。顧名思義,它的意思是指在歷史的書卷中,在某段時間段內並沒有十分詳細的記載,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這段歷史。而正如大家所知的三國,或者是元朝,在這兩段時間段內,百姓生活困苦,生靈塗炭,死傷無數,而歷史文化也遭到了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