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城市人或者農村新生代,他們對於農村傳統習俗文化不了解的人,看到農村有人過世,事主在辦完喪事之後,會大擺筵席,席間村民們推杯交盞,看起來沒有一點的悲傷之情。就感到不解,家中有人過世,不是件悲傷的事情嗎,為何會有事主大擺筵席的做法,這合適嗎?
其實這種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擺筵席,也不是對逝者不尊重的意思。
喪事之後擺筵席,主要是出自三個原因,具體是哪三個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
農村擺各種酒席,其實都有相關的名稱與習俗,比如:結婚請人吃喝擺酒叫喜酒,給小孩滿月慶生,叫滿月酒,如果是百日慶生又叫百日宴;農民搬新家擺酒叫喬遷酒;老人過壽又叫壽酒。
但白事上的酒席,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這種酒席叫解穢酒,有些地方稱為豆腐飯、豆兒飯等。解穢酒是啥意思呢?
雖然我們傳統文化講究死者為大,一個人過世後要為其舉辦一場葬禮,讓他入土為安。不過死亡畢竟並不是件吉利的事情,特別是對那些請人參加葬禮的鄉親們,他們與事主不沾親帶戚的,完全是為於對逝者的尊重,才自發請來送行。
這時事主就需要在葬禮結束之後,給送行的人擺一道解穢酒,這酒的作用就是去除汙穢(晦氣),然後解穢酒,通常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豆腐因其與「都福」諧音,也就意寓著事主要告別憂傷,大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都要幸福安康。
民間對於解穢酒必上豆腐,也有另一個解釋,就是告訴所有人的,這過世的人,他是像豆腐一樣,清清白白走的,不許任何人再對他進行議論、中傷。
喪事之後辦筵席,另一個原因在於中華優良的禮儀文化上
農村流傳的一句俗語叫:人生只吃三碗飯,自己只能吃一碗,另外兩碗別人替你吃。這三碗飯中最後的一碗,指的就是白事的酒席。
我們想一下,別人來參加你的葬禮,擔心你家人沒有錢給你舉辦葬禮,給送來了帛金(以前古人對白事隨禮的份子錢的稱呼),為你追悼,為你送行。
可能年齡小的農村人,他們並不知道在以前農村白事的流程、規矩是相對的繁重,要連續舉辦好幾天,一場白事流程下來,會讓事主家人累趴下來。所以很多事情需要鄉親們幫忙,才能順利舉辦下來。
以我們傳統的重禮儀文化,鄉親們這麼費心幫忙,他們肯定也會累,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答謝人家呢?
而在整個葬禮之後,擺筵席,就是對別人的一種答謝方法,雖然說農村現在白事早已簡辦,但這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
葬禮之後擺筵席,最後一個原因在於農村有「喜喪」
一個人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誰也不能避免,以前的人認為,只要老人他年齡夠大(通常是80歲以上)、四世同堂、後代無夭折、無病無災走的,滿足這四個要求,這樣的老人就可以稱為喜喪。
達到喜喪的標準,事主家人就應該本著斯人已逝,活著的人該好好活著,不必為老人過多悲傷。這時就可以擺筵席,為老人能如此安詳的走完這一生,替他感到高興。
結論:
農村老人過世,事主在事後大擺筵席,並不是對老人不尊重的意思,只要你了解以上的傳統農村習俗,就知道白事擺筵席,是與傳統的民俗文化有關,這也是農村一種重視人情往來的體現。畢竟悲傷的是事主,但前來參加白事的人,事主應該替自己過世的家人,好好答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