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過世,事主會大擺宴席,這是啥講究呢

2020-12-08 農人牛牛

一些城市人或者農村新生代,他們對於農村傳統習俗文化不了解的人,看到農村有人過世,事主在辦完喪事之後,會大擺筵席,席間村民們推杯交盞,看起來沒有一點的悲傷之情。就感到不解,家中有人過世,不是件悲傷的事情嗎,為何會有事主大擺筵席的做法,這合適嗎?

其實這種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擺筵席,也不是對逝者不尊重的意思。

喪事之後擺筵席,主要是出自三個原因,具體是哪三個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

農村擺各種酒席,其實都有相關的名稱與習俗,比如:結婚請人吃喝擺酒叫喜酒,給小孩滿月慶生,叫滿月酒,如果是百日慶生又叫百日宴;農民搬新家擺酒叫喬遷酒;老人過壽又叫壽酒。

但白事上的酒席,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這種酒席叫解穢酒,有些地方稱為豆腐飯、豆兒飯等。解穢酒是啥意思呢?

雖然我們傳統文化講究死者為大,一個人過世後要為其舉辦一場葬禮,讓他入土為安。不過死亡畢竟並不是件吉利的事情,特別是對那些請人參加葬禮的鄉親們,他們與事主不沾親帶戚的,完全是為於對逝者的尊重,才自發請來送行。

這時事主就需要在葬禮結束之後,給送行的人擺一道解穢酒,這酒的作用就是去除汙穢(晦氣),然後解穢酒,通常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豆腐因其與「都福」諧音,也就意寓著事主要告別憂傷,大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都要幸福安康。

民間對於解穢酒必上豆腐,也有另一個解釋,就是告訴所有人的,這過世的人,他是像豆腐一樣,清清白白走的,不許任何人再對他進行議論、中傷。

喪事之後辦筵席,另一個原因在於中華優良的禮儀文化上

農村流傳的一句俗語叫:人生只吃三碗飯,自己只能吃一碗,另外兩碗別人替你吃。這三碗飯中最後的一碗,指的就是白事的酒席。

我們想一下,別人來參加你的葬禮,擔心你家人沒有錢給你舉辦葬禮,給送來了帛金(以前古人對白事隨禮的份子錢的稱呼),為你追悼,為你送行。

可能年齡小的農村人,他們並不知道在以前農村白事的流程、規矩是相對的繁重,要連續舉辦好幾天,一場白事流程下來,會讓事主家人累趴下來。所以很多事情需要鄉親們幫忙,才能順利舉辦下來。

以我們傳統的重禮儀文化,鄉親們這麼費心幫忙,他們肯定也會累,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答謝人家呢?

而在整個葬禮之後,擺筵席,就是對別人的一種答謝方法,雖然說農村現在白事早已簡辦,但這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

葬禮之後擺筵席,最後一個原因在於農村有「喜喪」

一個人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誰也不能避免,以前的人認為,只要老人他年齡夠大(通常是80歲以上)、四世同堂、後代無夭折、無病無災走的,滿足這四個要求,這樣的老人就可以稱為喜喪。

達到喜喪的標準,事主家人就應該本著斯人已逝,活著的人該好好活著,不必為老人過多悲傷。這時就可以擺筵席,為老人能如此安詳的走完這一生,替他感到高興。

結論:

農村老人過世,事主在事後大擺筵席,並不是對老人不尊重的意思,只要你了解以上的傳統農村習俗,就知道白事擺筵席,是與傳統的民俗文化有關,這也是農村一種重視人情往來的體現。畢竟悲傷的是事主,但前來參加白事的人,事主應該替自己過世的家人,好好答謝他們。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宴席的講究你了解嗎?
    農村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宴席的講究你了解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除了生活用度方面,最明顯的就應該是飲食方面。過去人們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人們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健康。
  • 縣區|冷水灘:黨員深夜出擊勸退宴席
    嵐角山街道黃主任電話裡告訴蔣浩民,三廟社區九組有兩戶人家老人過世,明天要擺宴席,已給你們唐書記匯報,指示必須馬上去勸阻。蔣浩民二話沒說,穿上衣服就要出門。老婆孩子不理解,說都這麼晚了還要下村,明天早點去不行嗎。蔣浩民說,我是嵐角山市場監管負責人,又是一名黨員,我不去誰去?現在疫情防控形勢這麼嚴峻,必須要及時勸阻群眾集體聚餐,減少疫情的傳播可能。
  • 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農村婚喪嫁娶的賓客來人宴席問題,一直都是農村家庭比較困擾頭疼的一件大事,畢竟如果準備的宴席多,人來的少,不單單浪費了錢財,那麼更會讓外界感覺自視過高,心裡沒數丟人現眼了,而如果準備的宴席少了,來的人多了,那麼有會非常麻煩,還要去飯店再訂桌訂餐,忙得不可收拾,所以對於宴席的計算問題都是非常傷腦子的
  • 農村怪現象「喜事不來禮要到,白事不來禮不收」,這有啥講究嗎?
    農村是一個講究人情世故的地方,當然農村也是有很多的講究,畢竟在農村裡,幾乎是沒有多少外人能見到,在村裡都是本村的人,或者是親戚之類的人,所以農民在處理一些事情方面也是想的很周到,畢竟農村的風俗不同,所以規矩也是有很多的講究,就拿現在的農村來說吧,有的事情就是需要大家的捧場,在農村裡第一是人情,
  • 老人過世後,家裡老人遺像你是如何處置呢?
    今天話題有點沉重,家裡的老人遺像如何處置呢?雖然不太好啟齒,但確實也是每個家庭都要考慮的。家中但凡有老人過世,都會保留著遺像,喪事處理完畢,遺像放哪呢?有的家庭直接放到一進門的堂桌上,以至於來了客人一進門就能看到遺像。
  • 農村宴席上的八大碗,最樸素好吃的家鄉味
    農村裡每當有紅白喜事必定會大擺宴席,邀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一起來聚聚。從小喜歡這樣的場面,不僅熱鬧非凡更是人情味十足,宴席上各種美味想起來就讓人流口水。參加過不少這樣的場合,記憶最深的就是宴席上的蒸碗,這是最樸實的農村味道。
  • 農村老人說「不擺三盤菜,不坐烏龜席」,三盤菜和烏龜席是什麼?
    導讀:農村宴席習俗「不擺三盤菜,不坐烏龜席」,三盤菜和烏龜席是什麼今天小農人去參加了村裡一個老人的壽宴,這個壽宴是家庭形式的,沒有大操大辦,只是家裡人,在席間,有位村裡的「老棍」(村裡比較有威望的老人,在農村幾乎大事小情都會請這位老人參加主持),這位「老棍」酒過三巡就開始講農村的一些生活習俗,說著說著就說到了這句俗語「不擺三盤菜,不坐烏龜席」,說實話,小農人也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說法,可能是我們年輕人吃飯喝酒講究的是開心,而老人們吃飯喝酒講究的是習俗,尤其在這個重要的場合,下面小農人就給大家講解下這個「老棍」對於這句俗語的一些描述,小農人認為還是比較有學問的
  • 農村宴席VS酒店宴席,一個實在,一個豪華,你辦宴席選哪種?
    一般家裡有比較大的喜事就會選擇辦宴席,比如結婚、老人的大壽、小孩的滿月宴等等。辦宴席你更喜歡在農村辦,還是找一家酒店辦呢?農村宴席一般是請當地專門辦宴席的人到家裡幫忙做飯,食材都是現做的,連桌椅也是現擺的,大多是露天的形式。
  • 農村老人常說:「來客不擺三盤菜,六人不坐烏龜席」,啥意思?
    今天咱們就來嘮嗑一下,農村老人常說:「來客不擺三盤菜,六人不坐烏龜席,可嘆十人九不知」,看看是啥意思?有什麼含義?雖說這些俗語放到現在,可能已經不適用了,但在招待客人的禮儀上,要是搞錯了,可能會引來尷尬甚至誤會,所以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畢竟這是古人流傳下來的待客之道。先說「來客不擺三盤菜」。
  • 農村老人老了,是希望在家裡過世,還是在醫院過世
    在農村,年紀大的老人,大都希望在家裡過世,而不是在醫院裡。農村老人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人老了,講究個葉落歸根 ,壽終正寢,不希望在外做找不到家「孤魂野鬼」。聽說這樣離世的老人是幸福的。我的父親享年94歲,父親在世時,最擔心的就是在去世時不能老在家裡,所以最後幾年,我們姊妹四個誰家都不去,說是怕趕到誰家了,只在兩個哥哥家一家一個月輪流住,但我二哥一家在縣城,距家十幾裡地,去二哥家是他最不情願的,只在這時我還能趁機會接他住幾天,大哥家作為老家,是他最嚮往的地方, 看他日常表現足以證明這一點。
  • 20年前,農村宴席中最常見的這4道菜,原來有這些特殊的「寓意」
    20年前,農村宴席中最常見的這4道菜,原來有這些特殊的「寓意」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不管是宴請賓客還是紅白喜事,都會講究一個「吉利」一般為一桌子菜不能為單數,最好是八道或者十二道菜最佳,小編記得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哪家辦事
  • 幾十年後,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將不在人世,農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留守老人問題是一個非常現實卻又非常普遍的問題,很多老人的子女都進入城市裡面工作,有的子女在城市裡混得好的話也許會將父母接到城裡去生活,但是很多老人也是開開心心的去過大城市的生活,但是絕大部分的人群最後都是選擇回到農村來生活,因為他們根本就適應不了城市的那種封閉式的生活。
  • 以前農村有白事,村民都會自發去幫忙,現在為何有人不願意去了呢
    農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農村居民都會自覺去遵守。比如,農村居民有人過世,事主的家人吱一聲,大家都會去幫忙(不去不行嗎)?其實這種現象,是和以前的傳統習俗有關。在現今可不一定就有人會遵守了,原因下面給大家講下:為何村裡一有白事,農村居民一定要過去幫忙一、在以前,從有人過世,再到入葬,這是一個很繁瑣的流程,會把事主的家人累個夠嗆。從過世後的守夜、停屍、報喪、弔唁、做七、再到入葬等等,每一項都要做到。這是很耗精力的事情,通常事主家人就是再多,也是忙不過來的。
  • 農村老人常說「睡覺不要腳朝西」,有道理嗎?農村人睡覺有啥講究
    導語:農村老人常說「睡覺不能腳朝西」,這句話暗含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睡覺有啥講究?因為年輕人的器官活力很強,基本上對這種影響是沒什麼感覺的,而老年人,由於心臟等各種器官衰弱了,這種血液流速的變化,影響就大了, 大家如果有留意下話,可以看看那些老人,如果他一直都是南北方向睡覺的話,突破改成東西方向睡,一年以後,那身體會變得虛弱很多,所以,年輕人睡覺,可以無所謂。西方是往生地,如果一個人睡覺時,腳朝西,那麼是說已經一腳踏入往生了。
  • 在農村,老人去世葬在自己莊稼地裡,有啥講究?原來是這3個原因
    對於死後肉身的安置,我們都是非常講究的。城裡人對死去的人是火葬,把骨灰安置在買的公墓裡;而農村則是土葬,下葬之前都會找道士勘測墓地,一般都是在視眼開闊的山上。在死者親屬眼裡,這樣下葬的人死後就能在這裡看盡好風光。而在農村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後的普遍做法則是安葬在自己的莊稼地裡,這裡面有啥講究?
  • 農村老人常說:「搬一次家窮三年」,這話啥意思?搬家有啥講究?
    等房子建好後,又會選個好日子住進去。房子住久了,主人就會對房子產生感情,如果要搬家的話,還是會有很多人抗拒的。農村就有一個現象,很多農村家庭的孩子在城市買了房子,想要把父母接到城市去住,父母都會拒絕。說到底還是因為父母已經習慣了舊房子,習慣了鄰居。農村老人也常說:「搬一次家窮三年」,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搬家還有啥講究嗎?
  • 山東農村宴席四大件是什麼 這是兒時最喜歡的食物
    在早些年的時候,山東農村擺宴席一般都會在自己家裡,或者院子裡擺那種露天的宴席,一是因為當時飯店比較稀少,再就是自己做菜也會便宜許多。那個時候,去吃宴席是孩子們最為高興的事情,而在餐桌上往往都會有四個硬菜,也被人們稱為是四大件。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知道啥意思?
    在農村,一些老年人拉呱,經常說起一句老話,叫做:「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好多年輕人一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啥意思。但老人們都懂,聽後會附和地點點頭,或若有所思,沉默了。前些日子又見有人問起這個問題,阿兮今天就來說說這句農村老話,給沒聽說過的城裡人和農村年輕一代知道。其實「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裡面的數字五六七八,代指的是年齡段,也就是我們平日說的50/60/70/80歲,換另一句農村老話,您可能恍然大悟:「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 在農村給老人過壽,為啥不過70歲大壽?這是啥原因呢?看完明白了
    人到60之後,就會舉辦壽宴,以慶賀和祝福老人能夠健康長壽。一般農村做壽的時候,把七十歲稱之為為「大壽」,把八十歲稱之為為「上壽」,九十歲的為「老壽」、百歲老人為「期頤」,對於不同歲數的做壽都有不同的稱呼和說法。而且在農村對於歲數的多少,也有很多的講究。
  • 農村老話說「入土不拜客,熱孝不登門」,這裡面有啥講究?
    與城市相比,在農村生活鄰裡之間交流更多,也相處得更加融洽。大家閒暇之餘就會圍坐在一起聊聊天,掃除一天勞作的疲憊。而在聊天的時候,大家也會時不時地說上幾句俗語。俗語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它是老祖宗們總結了他們的經驗教訓,然後將其都濃縮在了俗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