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農村居民都會自覺去遵守。比如,農村居民有人過世,事主的家人吱一聲,大家都會去幫忙(不去不行嗎)?其實這種現象,是和以前的傳統習俗有關。在現今可不一定就有人會遵守了,原因下面給大家講下:
為何村裡一有白事,農村居民一定要過去幫忙
一、在以前,從有人過世,再到入葬,這是一個很繁瑣的流程,會把事主的家人累個夠嗆。從過世後的守夜、停屍、報喪、弔唁、做七、再到入葬等等,每一項都要做到。這是很耗精力的事情,通常事主家人就是再多,也是忙不過來的。這時農村居民就會自發過來幫忙,來幫忙的原因,也就以後家中自己遇上這事,人家也是會過來幫忙的。
二、古人常講,死者之大,一個人過世後,也就再也見不到他了。農村居民平常都會有相互往來,這時人走後,過來送其一程,是應該的,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哪怕你與逝者有恩怨,也是要到場的。因隨著人走之後,這些恩怨自然也就消失雲散了。農村居民過來送逝者最後一程,也是農村富有人情的一種體現。
現今這不成文的規定,還適用嗎
●以前農村的殯葬,確實是需要很多農村居民去幫忙,那時有些人家會連續做喪好幾天。不過隨著火葬,及移風易俗,現在的葬事,沒有以前那麼多程序要走了,這也給事主的家庭減壓不少。這時候的葬事,就不像以前那樣,需要很多人手來幫忙,並且現在的農村情況,也是和以前不一樣。
●在以前的時候農村居民,都是一年在家呆著,少有人外出,平常又沒有事情可做,一遇某家有事,大家也就主動去幫忙。反觀現今的農村,在村裡留守著都只剩下老婦幼為主,青壯年都在外奔波賺錢。如果不是很親的親戚,多數的人,是不會千裡迢迢地往家中趕,只要家中有人代表也就行了,自己回家一趟花費多就不講了,工作可能都會丟掉。
●以前農村的白事,在農村居民們幫忙之後,也會簡單地張羅幾桌,來答謝村民的友好互助。因為來幫忙的人太多了,煮的菜自然也就不能少,這時也是需要很多人來搭一把手,不過現在這些事情,可以花錢請人,他們都會給你辦得好好的。有時候,人情也不是那麼好還得,因此也有些事主寧願花錢請人,也不要村民免費幫忙。
●農村居民個別收入高的人,都在城市安家了,他們更喜歡城市的殯葬習俗。像是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城裡朋友的葬禮,老人在醫院剛過世,打個電話給殯儀館,再將骨灰放入公墓,做個簡單的弔唁就完事了。大家各自回家,該幹嘛就幹嘛,全程自己一點力都不用出,簡單又方便。在城市生活了,他們自然也不會,再回農村去參加,誰誰的葬禮了。
像是在前段時間,我看有人在網上問他舅舅過世,不過他與舅舅不親,也沒有印象。自己以後也沒有和舅舅家有往來的想法,所以他就不回去了,別人卻罵他不懂事。他覺得自己很冤枉,覺得他們啥就這麼不講理,自己只是想在城市安靜的生活,不回去就做錯嗎?
綜上所述,以前農村確定一遇到白事,農村居民都是自發去幫忙的。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考慮到自己將來遇到這事,也有求人的時候,並且死者為大,去送一程是應該的。不過隨著現在葬事簡辦,村民們外出的外出,在城市落戶的落戶,現在農村白事,就不會像以前那樣,會有那麼多人自願回家去幫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