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軍每天的工作,就是扛個鎬頭,提著麻袋,到河谷山梁把價值連城的石頭帶回來。齊魯網記者 李聰格 攝
在初軍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做上了靠石頭髮家的致富夢。齊魯網記者 李聰格 攝
相關專題:影像力第二十期:泰山石農
齊魯網泰山11月25日訊(記者 張曉博 李聰格)初軍是個農民,挖泰山石的農民。
村子的八十三條梁和七十二條溝便隱藏在泰山北麓的崇山峻岭中,在這些山谷河道中,隨處可見大大小小各色花紋的泰山石。
初軍的工作,就是扛個鎬頭,提著麻袋,到河谷山梁把價值連城的石頭帶回來。
只靠撿石頭賣石頭,年收入過百萬的初軍,已經在鎮上蓋起了兩棟上千平米的別墅。他還盤下了十幾畝地,準備搞個藝術館,給囤在床頭廚房客廳甚至房頂的上萬塊泰山石安個家。
本期的影像力,帶大家走近這個大山深處的「農民藝術家」。
撿石頭髮家
「一家只有兩分地,還都在山坡上,種不了莊稼糧食,種點板慄柿子,一年下來都掙不夠一家人的口糧。」初軍說,在撿石頭之前,他和老婆在鎮上開過照相館,隨著相機的普及,初軍的照相館生意越來越不景氣,十年前,初軍成了村子裡第一個以撿石頭為生的人。
那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些「瘋狂的石頭」能賣錢,就連初軍的老婆都不相信。
隨著初軍帶回來的石頭越來越多,家裡的院子、客廳、臥室、廚房、茅房甚至床頭枕邊都被石頭塞的滿滿的,初軍的老婆開始生氣,因為在她看來,這是個不務正業的老公——「不出去打工,不正幹,就光撿石頭,他撿回來,我就給他仍出去。」
2009年,在村後的梯子山上,初軍發現過一塊近半噸的泰山石——石頭上,泰山松下,猛虎嘯山——這塊石頭賣了7萬塊錢,初軍說,當初賣便宜了,現在都快一百萬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石頭被賣出去,初軍的家也開始從山腰上的老房子搬到了鎮上的雙層樓,電視臺、記者來的越來越多,初軍也成了十裡八鄉的名人。
帶村民致富
體弱多病的村長老張幹不動農活,成為了初軍發動的對象——「山裡的好石頭那麼多,我一個人也撿不完,不如帶領大家一起發家致富。」
幾年來,初軍撿石頭就喊上老張,知道老張身體不好,還幫忙賣石頭——三千塊收了老張撿的石頭,再三千塊錢賣出去。
老朱的老婆先於老朱跟著初軍撿石頭,這讓老朱非常反感——「這不神經病麼,不好好幹活出去撿石頭去。」但在老朱的媳婦拿著賣石頭賺的600塊錢回來後,老朱坐不住了,「這是個好事兒啊,說啥得幹啊。」
小李是在認識初軍後,舉家搬到村子裡的。他之前在濟南的木器廠打工,負責給初軍的石頭配底座,在跟初軍混熟了以後,他辭去了工作,帶著一家老小來到村裡,開了一家泰山石底座加工廠——還從上海僱了名手藝精湛的老師傅。
如今在村子裡,初軍帶動的人越來越多——撿石頭、配底座、銷售,形成了一個產銷一體的產業鏈,「村裡沒地啊,只能這麼想辦法,沒想到,還真能帶動鄉親們致富。」初軍說。
要保護環境
梯子山海拔900多米的山坡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分別被老朱和老張做上了記號——江湖規矩是,誰先做了記號,石頭就是誰的。但兩人從未因此紅過臉——這些整日遊蕩在山裡的石農明白,有些石頭,動不得。
「河沿上的大石頭是不能動的,雨季阻擋洪水的大石頭是不能動的,明顯破壞自然風貌的石頭也是不能動的。」初軍說,石頭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我們不能光顧著自己的喜好,顧著自己的經濟利益,卻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
「見到不能碰但又特別漂亮的大石頭,我們就在石頭上標註上自己的記號,也就是安慰安慰自己」老朱說,我們這些人也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在玩石頭的同時,保護大自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