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獲取更多與美食相關的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文丨食小斯
【天底下那麼多的物質,為什麼只有滷水能點豆腐?到底是什麼原理?】老話說得好,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單看字面的意思,我們大致可以明白,似乎只有滷水,才能做豆腐,不然怎麼叫一物降一物呢?但滷水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能把如水的豆漿「點」成豆腐?
一、滷水是什麼?
關於滷水是什麼物質,想必很多朋友都有困惑,我個人自然也是,因為我們村子裡,有一戶人家,賣了四五十年的豆腐,每天做多少賣多少,而且周圍三個村子,都只吃他的豆腐,原因很現實,就是他做出來的豆腐好吃,而他的做法,就是用滷水點,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對這個叫滷水的的東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但它到底是什麼物質呢?黑的?黃的?還是白的?還是像我們平時滷肉時候混合在一起之後的調料,顏色黝黑,且充滿濃鬱的味道?自然不是。點豆腐的滷水和做肉的滷汁完全不是一回事,滷汁是滷肉用的調料,而滷水,又稱為滷鹼,是海水或鹽湖水製鹽後,殘留於鹽池內的母液蒸發冷卻後所析出的氯化鎂結晶,進而形成的滷塊。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氯化鈉、氯化鈣以及溴化鎂等元素。
滷塊極易溶於水,同時能使蛋白質溶液凝固成凝膠,與豆乳的反應迅速,用鹽滷點出來的豆腐,硬度、彈性適中,味道獨特,所以千年來,鹽滷在我國都用於製作豆腐的傳統凝固劑。但因鹽滷中有很多的微量元素,食用過量會引起中毒,不過使用滷水點豆腐的過程中,其量是在安全範圍內的,因此我們可以安心食用。
二、滷水怎麼用?
當我們清楚了滷水的成分之後,自然更想知道它如何使用,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滷水點豆腐的過程:
要將黃豆提前泡發,讓其徹底膨脹,之後將其打碎(豆漿機或者破壁機均可),打好之後過濾出豆渣,中火將豆漿燒至翻滾(此過程要不斷的攪拌豆漿,避免其糊鍋)。
撇掉表面浮沫(大約煮15-20分鐘),關火靜置,等到豆漿表面形成一層膠狀的薄皮後,用筷子將其撈出(晾乾之後,就是我們吃的油豆皮了),接著就是「點」的過程了。
點豆腐的時候,一邊往豆漿中加滷水,一邊朝著一個方向輕輕攪拌,等到豆漿中慢慢的出現絮狀物,停止攪拌,之後靜置15-20分鐘,讓滷水中與豆漿充分發揮反應。當然,這個時候所形成的絮狀物比較鬆軟,就是所謂的豆花,而想要得我們最終想要的豆腐,還要進行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壓。
豆花靜置好之後,舀入到細網紗布中,可以左右晃動瀝乾水分,之後將其放入磨具中(紗布不拆掉),蓋好蓋子,壓上重物,一小時之後解出來,就成型了。
三、滷水「點」豆腐的原理是什麼?
整個操作下來,我們不難發現,豆腐的製作過程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而這個過程,就是滷水和豆漿反應的過程。當我們撇掉豆漿沸騰產生的泡沫後,鍋中剩下的,幾乎就只剩下蛋白質和水了,而豆蛋白表面附著的氨基與羧基,與水作用之後會在外膜形成一種同電荷的粒子,這些粒子之間相互排斥,不會凝結成團。
而滷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屬於電解質溶液,在電解質溶液中,會有很多帶正、負電荷的離子,這些正、負離子,通過水化作用,會剝奪掉豆蛋白的外膜,進而將豆蛋白孤立出來,同時,這些帶電的正、負離子會中和掉豆蛋白中粒子間的排斥力,使得顆粒之間相互凝聚,形成豆花。
四、只有滷水,才能點豆腐嗎?
剛剛我們說了滷水點豆腐,但在生活中,除了滷水,還有另一種製作豆腐的方式,那就是石膏豆腐,石膏是硫酸鈣的二水化合物,可以讓分散的豆蛋白迅速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內酯也可以點豆腐(之前跟大家分享過類似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當然,也有朋友用白醋試過,白醋和水的比例按照1:1稀釋後,用勺子在豆漿中一點點推開,進而凝結成豆花,之後按照上面的步驟,壓制1小時就可以了。
綜上:豆腐的製作方式其實還是很多的,我們在外面買的,基本分為滷水和石膏兩種,滷水點出來的豆腐,比較硬,我們稱之為北豆腐;而石膏做出來的豆腐比較軟,就是南豆腐。反之,朋友們在家裡,可以用白醋或檸檬汁(有朋友試過),這種豆腐做出來,是完全沒有添加劑的純綠色食品,但不管使用哪種方式做豆腐,都可以達到最終的結果。而我們也在慢慢的發現,那麼多的物質,並不是真的只有滷水才能「點」豆腐哦~只是用滷水做出來的豆腐,口感更好一些吧,你覺得呢?
結語:
我是食小斯,愛美食愛分享的90後,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與鼓勵,獨享不如眾享,喜歡可以【分享】【關注】【收藏】【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