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21篇》無為而治.帛書老子.3

2020-12-05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321篇》帛書老子.新解讀(3)

悟學.十八子20200520

《道經》 第三章

【原文】「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不尊崇賢能的人,讓民眾不會(因想得到尊崇而)去爭鬥;不使難得的東西珍貴,讓民眾不會(因想得到貴重的東西而)去盜竊;不顯耀會引起貪念的事及物,民心則不會迷亂。

所以,聖人治世的方略:讓民眾無思無欲,削弱他們的意志(競爭的欲望),增強他們的體魄(身體強康),長久地讓民眾沒有才智、沒有欲望。

讓有才智的人不思進取,無為罷了,無為、順其自然,則天下太平。」

老子演易圖--範曾

【注釋】「(1)上:同『尚』,崇尚、尊崇;(2)貴:動詞使…珍貴,重視…;(3)見(xiàn):通『現』,出現、顯示、顯露、顯耀等;(4)虛:動詞,使…空虛;(5)心:古人認為心主思維,在此指頭腦、思想;(6)弱:動詞,使…削弱、減弱;(7)敢:進取;(8)治:治理。」

無為而治

【評析】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智、無欲。』似乎想讓人民回到原始社會(民智不開化,吃飽穿暖即可,『無為,順其自然』的原始生活)。

老子認為禮樂制(嚴格的尊卑有序、等級差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是社會動蕩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

老子主張通過減少差別,均貧、無欲,來化解社會矛盾。

推崇「無智、無欲、無為」。

我們再來看看同時代的孔子的主張

《論語.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

《論語.子路》:「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

儒家尚賢

《論語.泰伯》:「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

《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主張『尚賢』,對庶民似乎也贊同老子的觀點『不可使知之』。因當時禮崩樂壞,想讓人民回到周公時代(周公制訂了禮樂制度),即嚴格的尊卑有序、嚴格的等級差異,安分守己。

孔子認為僭越、不遵守禮是社會動蕩、諸侯徵伐無度、人民疾苦的根源。

所以孔子主張、開化民智(針對士以上等級的人而言),控欲(以義來衡量利,以禮來節制欲),當為則為,當隱(無為)則隱(無為)即『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孔子問道於老子

有感:兩大聖人,都對當時的社會狀態不滿(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疾苦),都提出自己的治世觀點。

老子超然世外,只提出觀點,供有識之士去踐行,自己『無為而已』

孔子言傳身教,自己也踐行『有為則為,無為則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回到春秋時代,孰對孰錯?誰能知乎?

以現在的眼光,從時代發展而言,老子偏消極,孔子更進取。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22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374篇》以正治邦.帛書老子.57
    《悟學.第374篇》帛書老子.57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7章【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奇用兵接著闡釋理由,結合第3、第12、第32、第37等章節,基本可以說,老子治世之方略:主張『不尚賢』,『使民無智、無欲。』
  • 《悟學.第365篇》無為而無不為.帛書老子.48
    《悟學.第365篇》無為而無不為.帛書老子.48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48章【原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有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注釋】「(1)學:據河上公註:指『政教禮樂之學』。(2)日益: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各種欲望、巧智詐偽等日漸增多。(3)道:即老子的『道』。
  • 《悟學.第335篇》貴言自然.帛書老子.17
    《悟學.第335篇》貴言自然.帛書老子.17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十七章【原文】「大上,下知有之。(3)知:知道。有:存在。(4)其次:次一等的君主。(5)親:親近。譽:讚頌。(6)畏:畏懼。(7)侮:輕慢,蔑視。(8)案:乃,於是。(9)猷(yóu):謀劃,引申深思熟慮。(10)貴:重試,珍惜。(11)自然:自由發展,理所當然。」
  • 《悟學.第327篇》功成身退.帛書老子.9
    《悟學.第327篇》功成身退.帛書老子.9悟學.十八子 20200523《道經》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3)揣(zhuī),捶擊、錘鍛。(4)葆,通『保』:守住、保持。(5)遺(wèi),動詞,給予、送給、留給。(6)咎(wèi):災禍、災難。(7)天:自然、天然。」
  • 《悟學.第392篇》天網恢恢.帛書老子.75
    《悟學.第392篇》天網恢恢.帛書老子.75悟學十八子 20200614《德經》 第75章【原文】「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3)天之道:自然法則,自然規律。(4)善:擅於,長於。(5)。戰:1、戰爭、打仗,2、泛指爭鬥,比高下。(6)單:不複雜:單純。(7)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 《悟學.第361篇》知足不辱.帛書老子.44
    《悟學.第361篇》知足不辱.帛書老子.44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四十四章【原文】「名與身孰親?(3)病:擔憂、憂患。(4)愛:吝惜(5)厚:嚴重、重大。(6)殆:危險。」老子針砭時弊,喚醒世人要貴身重己,不要人為財死!第一層:『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開篇提出三個令人深思的問題:1、為名?2、為利?3、得與失?第二層:『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 《悟學.第385篇》信言不美.帛書老子.68
    《悟學.第385篇》帛書老子.68悟學十八子 20200613《德經》第68章老子【注釋】「(1)信:誠實,真實。(2)博:廣博,淵博。(3)多:過分,不必要的。多嘴,多心,多此一舉。(4)積:積蓄,聚藏,引申保留。(5)既: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
  • 《悟學.第370篇》行於大道.帛書老子.53
    《悟學.第370篇》帛書老子.53悟學十八子 20200606《德經》 第53章【原文】「使我介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3)夷:平坦。(4)民:民眾、世人。(古者有四民:士民、商民、農民、工民。--《穀梁傳·成公元年》)(5)解(xiè):古同『嶰』(xiè),山澗;溝壑(有水稱澗,無水稱嶰)。(6)朝(cháo):封建時代帝王接見官吏,發號施令的地方,朝堂。(7)除:宮殿的臺階(除,殿階也。--《說文》。)(8)蕪:草長得雜亂:荒蕪。(9)服:穿衣裳。
  • 《悟學.第398篇》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帛書老子.81
    《悟學.第398篇》帛書老子.81悟學十八子 20200618《德經》 第81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本人依從帛書老子甲乙版解讀此章。第一層:『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老子講了一個人道的現象,『和大怨』:化解重大仇怨,僅靠調解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調解的過程中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脅迫,也即(胡蘿蔔+大棒)才能化解。即使這樣,仍有餘留的怨恨存在,也就面和心不和。老子認為這不能算妥善解決。
  • 《悟學.第373篇》知者弗言.帛書老子.56
    《悟學.第373篇》帛書老子.56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6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3)貴:貴重,尊崇。」 老子在第4章『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及第52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的基礎上,總結明確:修『道』的六個方面,並把這六個方面,稱之為『玄同』。
  • 《悟學.第338篇》唯道是從.帛書老子.21
    《悟學.第338篇》唯道是從.帛書老子.21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3)象:形狀,樣子,表象,抽象。(4)物:內容,實物,具體。(5)幽:隱藏,不公開的,沉靜而安閒。隱微,隱晦。(6)冥:昏暗,幽冥。深奧,深沉。(7)請:通「情」,指事物的本質。(8)信:信號,信息,引申端倪。(9)名:名稱,引申指形態。(10)父:同「甫」,開始,起初。眾父:指萬物開始萌生。(11)以此:以:靠,憑藉。
  • 《悟學.第325篇》幫人幫己.帛書老子.7
    《悟學.第325篇》幫人幫己.帛書老子.7悟學.十八子 20200521《道經》 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3)外:動詞,使……置之度外。」第一層:老子闡釋『天道』,天地因為其『無私』(不自生),而長久永存。第二層:老子從『天道』引申到『人道』,聖人因為無私(『退其身』『外其身』),而成就其私(身先,身存)。第三層:進一步闡釋老子在第一章提出的辯證法或辯證思維。
  • 《悟學.第396篇》損有餘而益不足.帛書老子.79
    《悟學.第396篇》帛書老子.79悟學十八子 20200616《德經》 第79章【原文】「天之道,猶張弓者也。(3)印:用手指壓下,壓低。(4)舉:抬高。(5)益:增加。(6)奉:恭敬地用手捧著,奉獻,供養。(7)見:通『現』,表現,顯現。」
  • 《悟學.第340篇》曲則全.帛書老子.23
    《悟學.第340篇》曲則全.帛書老子.23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二十三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 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3)敝:破舊(4)執一:執:抱,持,守。一:即「道」,執一:抱守『道』。(5)以為:『以之為』的省略形式。猶言讓他(她)做,把它作為。(6)牧:治:牧民(治理人民)。古代州的長官,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禮記·曲禮》(7)幾:接近。(8)才:同『哉』,語氣助詞。(9)誠:真心,真誠。(10)歸:合併,或集中於一類,或集中於一地。」
  •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3)走馬:指軍馬、戰馬。(4)糞:動詞,施肥。(5)戎馬:軍馬、戰馬。(6)郊:古時候都城之外50裡的地方叫近郊,100裡叫遠郊。(7)咎:過失、罪過,災禍。(8)憯:同「慘」,慘痛。(9)之:代詞,這。」
  • 《悟學.第322篇》和光同塵.帛書老子.4
    《悟學.第322篇》和光同塵.帛書老子.4悟學.十八子20200520《道經》 第四章【原文】「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注釋】「(1)衝:通『盅』,器物虛空,比喻空虛;(2)有:通『又』;(3)宗:祖宗,祖先;(4)銼:消磨、折去;(5)解:消解;(6)紛:糾紛、雜亂;(7)湛:通『沉』,《說文解字》古書中『沉沒』的『沉』多寫作『湛』,古代『湛』、『沉』讀音相同;(8)象:通『像』,似。」
  • 《悟學.第386篇》道有三寶.帛書老子.69
    《悟學.第386篇》帛書老子.69悟學十八子 20200613《德經》第69章【原文】「天下皆謂我大,(3)細:細小,渺小。(4)寶:名詞,泛指珍貴的東西,珍寶。動詞,珍愛,珍視。(5)慈:慈愛,慈柔。(6)儉:本義,自我約束,不放縱。(儉,約也。--《說文》),儉嗇。(7)器: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此引申指天下。(8)且:尚,崇尚。(9)如:1、依照順從,2、假設、如果。(10)天:上天,本人認為在此指『道』。(11)建:建立,建樹。
  • 《悟學.第368篇》道尊德貴.帛書老子.51
    《悟學.第368篇》道尊德貴.帛書老子.51悟學十八子 20200606《德經》 第51章【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第25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謬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一起理解、參悟,能更好地理解老子本意。
  • 《悟學.第328篇》順其自然.帛書老子.10
    《悟學.第328篇》順其自然.帛書老子.10悟學.十八子 20200523《道經》 第十章【原文】「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3)魄:體魄、形體。(3)槫(tuán):圓、聚結、凝結、運轉。(4)脩:即修,通『滌』,洗滌、掃除。(5)監(jiàn):通『鑑』,鏡子。在銅鏡出現以前,古人用盆盛水為鏡,水鑑,謂以水為鏡。(6)疵(cī):疵瑕、小毛病、小缺點。(7)毋(wú):無、不。(8)活:動詞,救活,使…活。(9)天門:本義指天賦人體的耳、鼻、口、目等器官。啟:開。
  • 《悟學.第387篇》善用人者為之下.帛書老子.70
    《悟學.第387篇》帛書老子.70悟學十八子 20200517《德經》第70章(3)善用人:謙下待人,可以換得別人的誠心,士卒的擁護,那麼就樂於為之效力疆場。(4)諍:同『爭』。(5)肥:動詞,使土地肥沃。壯大。(6)極: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