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21篇》帛書老子.新解讀(3)
悟學.十八子20200520
《道經》 第三章
【原文】「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不尊崇賢能的人,讓民眾不會(因想得到尊崇而)去爭鬥;不使難得的東西珍貴,讓民眾不會(因想得到貴重的東西而)去盜竊;不顯耀會引起貪念的事及物,民心則不會迷亂。
所以,聖人治世的方略:讓民眾無思無欲,削弱他們的意志(競爭的欲望),增強他們的體魄(身體強康),長久地讓民眾沒有才智、沒有欲望。
讓有才智的人不思進取,無為罷了,無為、順其自然,則天下太平。」
【注釋】「(1)上:同『尚』,崇尚、尊崇;(2)貴:動詞使…珍貴,重視…;(3)見(xiàn):通『現』,出現、顯示、顯露、顯耀等;(4)虛:動詞,使…空虛;(5)心:古人認為心主思維,在此指頭腦、思想;(6)弱:動詞,使…削弱、減弱;(7)敢:進取;(8)治:治理。」
【評析】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智、無欲。』似乎想讓人民回到原始社會(民智不開化,吃飽穿暖即可,『無為,順其自然』的原始生活)。
老子認為禮樂制(嚴格的尊卑有序、等級差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是社會動蕩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
老子主張通過減少差別,均貧、無欲,來化解社會矛盾。
推崇「無智、無欲、無為」。
我們再來看看同時代的孔子的主張:
《論語.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
《論語.子路》:「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
《論語.泰伯》:「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
《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主張『尚賢』,對庶民似乎也贊同老子的觀點『不可使知之』。因當時禮崩樂壞,想讓人民回到周公時代(周公制訂了禮樂制度),即嚴格的尊卑有序、嚴格的等級差異,安分守己。
孔子認為僭越、不遵守禮是社會動蕩、諸侯徵伐無度、人民疾苦的根源。
所以孔子主張、開化民智(針對士以上等級的人而言),控欲(以義來衡量利,以禮來節制欲),當為則為,當隱(無為)則隱(無為)即『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有感:兩大聖人,都對當時的社會狀態不滿(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疾苦),都提出自己的治世觀點。
老子超然世外,只提出觀點,供有識之士去踐行,自己『無為而已』。
孔子言傳身教,自己也踐行『有為則為,無為則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回到春秋時代,孰對孰錯?誰能知乎?
以現在的眼光,從時代發展而言,老子偏消極,孔子更進取。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