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70篇》帛書老子.53
悟學十八子 20200606
《德經》 第53章
【原文】「使我介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猒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
盜誇,非道也!」
【譯文】「假使我確實有智慧,就要行走於大道上,只擔心誤入歧途。大道很平坦,可世人卻喜歡山間小道。
宮殿非常宏偉,農田極其荒蕪,倉庫十分空虛,穿著華麗的衣服,佩帶鋒利的寶劍,飽足精美的飲食,齎賞的財物綽綽有餘,這就叫大盜。
大盜,不合乎正道。」

【注釋】「(1)介:形容詞,堅定,確實。(2)施(yí):邪,指邪路,歧途。(3)夷:平坦。(4)民:民眾、世人。(古者有四民:士民、商民、農民、工民。--《穀梁傳·成公元年》)(5)解(xiè):古同『嶰』(xiè),山澗;溝壑(有水稱澗,無水稱嶰)。(6)朝(cháo):封建時代帝王接見官吏,發號施令的地方,朝堂。(7)除:宮殿的臺階(除,殿階也。--《說文》。)(8)蕪:草長得雜亂:荒蕪。(9)服:穿衣裳。
(10)文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此指華麗貴重的服裝。(11)猒:古同「厭」,一物壓在另一物上。《說文》:「猒,笮也。」意思是「壓」。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來,會意,表示「吃飽」、「滿足」。(11)齎(jī):把東西送給別人,齎賞。(12)盜:1、偷竊,用不正當的手段營私或謀取。2、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強盜,竊國大盜。(13)誇:大,(誇,大也。--《廣雅·釋詁一》)。 盜誇:1、大盜,2、另一解作:盜魁,即強盜頭子。」

【評析】本章老子尖銳地揭露當時的社會現狀:矛盾突出,貧富差距極大。世人貪圖享樂,統治階層聚斂揮霍,批判當時的禮樂等級制度,統治階層過分剝削對社會造成的嚴重破壞。

『朝甚除,田甚蕪』:強烈的對比,一邊是巍峨華麗的宮殿,一邊是雜草叢生、荒蕪的農田。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大道平坦,可無人行,山間小道,崎嶇不平,卻人滿為患。暗喻老子的『道』在當時的社會幾乎沒有人認同。

時至今日,人性未變。世人皆好爭名奪利,在荊棘叢中逐名逐利,遍體鱗傷,至死方休。
又有幾人能放下名利,選擇『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虛靜無爭』的平坦大道呢?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7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