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70篇》行於大道.帛書老子.53

2020-12-06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370篇》帛書老子.53

悟學十八子 20200606

《德經》 第53章

【原文】「使我介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猒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

盜誇,非道也!」

【譯文】「假使我確實有智慧,就要行走於大道上,只擔心誤入歧途。大道很平坦,可世人卻喜歡山間小道。

宮殿非常宏偉,農田極其荒蕪,倉庫十分空虛,穿著華麗的衣服,佩帶鋒利的寶劍,飽足精美的飲食,齎賞的財物綽綽有餘,這就叫大盜。

大盜,不合乎正道。」

行於大道

【注釋】「(1)介:形容詞,堅定,確實。(2)施(yí):邪,指邪路,歧途。(3)夷:平坦。(4)民:民眾、世人。(古者有四民:士民、商民、農民、工民。--《穀梁傳·成公元年》)(5)解(xiè):古同『嶰』(xiè),山澗;溝壑(有水稱澗,無水稱嶰)。(6)朝(cháo):封建時代帝王接見官吏,發號施令的地方,朝堂。(7)除:宮殿的臺階(除,殿階也。--《說文》。)(8)蕪:草長得雜亂:荒蕪。(9)服:穿衣裳。

(10)文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此指華麗貴重的服裝。(11)猒:古同「厭」,一物壓在另一物上。《說文》:「猒,笮也。」意思是「壓」。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來,會意,表示「吃飽」、「滿足」。(11)齎(jī):把東西送給別人,齎賞。(12)盜:1、偷竊,用不正當的手段營私或謀取。2、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強盜,竊國大盜。(13)誇:大,(誇,大也。--《廣雅·釋詁一》)。 盜誇:1、大盜,2、另一解作:盜魁,即強盜頭子。」

巍峨的宮殿

【評析】本章老子尖銳地揭露當時的社會現狀:矛盾突出,貧富差距極大。世人貪圖享樂,統治階層聚斂揮霍,批判當時的禮樂等級制度,統治階層過分剝削對社會造成的嚴重破壞。

田甚蕪

『朝甚除,田甚蕪』:強烈的對比,一邊是巍峨華麗的宮殿,一邊是雜草叢生、荒蕪的農田。

田甚蕪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大道平坦,可無人行,山間小道,崎嶇不平,卻人滿為患。暗喻老子的『道』在當時的社會幾乎沒有人認同。

荊棘叢中逐名逐利

時至今日,人性未變。世人皆好爭名奪利,在荊棘叢中逐名逐利,遍體鱗傷,至死方休。

又有幾人能放下名利,選擇『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虛靜無爭』的平坦大道呢?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71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385篇》信言不美.帛書老子.68
    《悟學.第385篇》帛書老子.68悟學十八子 20200613《德經》第68章『利萬物而有靜』可體現的意思:利他、公正、無私;『人之道』「為而弗爭」老子多章節提到『為而弗爭』的思想,如第2章、第8章、第23章等。
  • 《悟學.第327篇》功成身退.帛書老子.9
    《悟學.第327篇》功成身退.帛書老子.9悟學.十八子 20200523《道經》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一層:承接第二章『有無之相生也』,老子繼續闡釋轉化的客觀規律,老子的『道』特別強調這點:正反的轉化,盈虧的轉化, 銳了以後就要鈍。第二層:告誡我們:『富貴之後,不能驕奢傲慢』。第三層:『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要知『退』。
  • 《悟學.第392篇》天網恢恢.帛書老子.75
    《悟學.第392篇》天網恢恢.帛書老子.75悟學十八子 20200614《德經》 第75章【原文】「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本人偏向第1層解釋。接著,老子崇尚守柔示弱,守柔示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勝』『應』『來』『謀』。老子再次闡釋:運用辯證法則處事,『無為』的目的是為了『有為』而已。最後老子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結尾。『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悟學.第361篇》知足不辱.帛書老子.44
    《悟學.第361篇》知足不辱.帛書老子.44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四十四章【原文】「名與身孰親?凡事適可而止【評析】本章老子著重闡釋為人處世之道:『適可而止』。第三層: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最後告知世人要:知足知止,方能長久。
  • 《悟學.第369篇》守柔曰強.帛書老子.52
    《悟學.第369篇》守柔曰強.帛書老子.52悟學十八子 20200606《德經》 第52章【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老子秉承其一貫的思想,推崇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最後:「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小:老子在第34章「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另第1章『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 《悟學.第321篇》無為而治.帛書老子.3
    《悟學.第321篇》帛書老子.新解讀(3)悟學.十八子20200520《道經》 第三章【原文】「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老子認為禮樂制(嚴格的尊卑有序、等級差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是社會動蕩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老子主張通過減少差別,均貧、無欲,來化解社會矛盾。推崇「無智、無欲、無為」。
  • 《悟學.第322篇》和光同塵.帛書老子.4
    《悟學.第322篇》和光同塵.帛書老子.4悟學.十八子20200520《道經》 第四章【原文】「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和光同塵【評析】老子在本章對『道』進行了描述和稱讚。第一層:老子秉承第一章內容『無形、無名』『隱而忽現,似無似有』。
  • 《悟學.第374篇》以正治邦.帛書老子.57
    《悟學.第374篇》帛書老子.57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7章【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奇用兵接著闡釋理由,結合第3、第12、第32、第37等章節,基本可以說,老子治世之方略:主張『不尚賢』,『使民無智、無欲。』
  • 《悟學.第398篇》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帛書老子.81
    《悟學.第398篇》帛書老子.81悟學十八子 20200618《德經》 第81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本人依從帛書老子甲乙版解讀此章。第一層:『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老子講了一個人道的現象,『和大怨』:化解重大仇怨,僅靠調解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調解的過程中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脅迫,也即(胡蘿蔔+大棒)才能化解。即使這樣,仍有餘留的怨恨存在,也就面和心不和。老子認為這不能算妥善解決。
  • 《悟學.第338篇》唯道是從.帛書老子.21
    《悟學.第338篇》唯道是從.帛書老子.21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其次:老子承繼第1章、第4章、第14章、第20章,對『道』進一步闡釋及讚頌。具體描述:『道』中『有象』,中『有物』,中『有請』。『有象』:有表象,抽象。
  • 《悟學.第373篇》知者弗言.帛書老子.56
    《悟學.第373篇》帛書老子.56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6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老子在第4章『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及第52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的基礎上,總結明確:修『道』的六個方面,並把這六個方面,稱之為『玄同』。
  • 《悟學.第325篇》幫人幫己.帛書老子.7
    《悟學.第325篇》幫人幫己.帛書老子.7悟學.十八子 20200521《道經》 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評析】老子在本章對『天道』、『人道』進一步進行闡述。第一層:老子闡釋『天道』,天地因為其『無私』(不自生),而長久永存。第二層:老子從『天道』引申到『人道』,聖人因為無私(『退其身』『外其身』),而成就其私(身先,身存)。第三層:進一步闡釋老子在第一章提出的辯證法或辯證思維。
  • 《悟學.第340篇》曲則全.帛書老子.23
    《悟學.第340篇》曲則全.帛書老子.23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二十三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 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兩句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之精髓。辨:「誠全歸之」,有很多不同的釋義。很多譯文:歸功於老子的『道』,讀起來總是感覺不通,太牽強了。鄙人認為:誠,就是真心。老子發自內心地告訴大家,這些都是我的心得,而且與古人的話『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幾語才!』幾乎是一樣的。
  • 《悟學.第396篇》損有餘而益不足.帛書老子.79
    《悟學.第396篇》帛書老子.79悟學十八子 20200616《德經》 第79章【原文】「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通行版《道德經》【評析】本章老子承繼第77章,提出『損有餘而益不足』的治世思想。老子處於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矛盾突出,故而老子在第77章告誡統治者要自我抑制物慾的追求『無以生為者(不要刻意追求物慾享受)』,本章提出『均貧富』的思想,勸說統治階層(有餘的)拿出措施(或減少賦稅、或減免賦稅,或賑濟百姓)補充不足的(百姓),以化解社會矛盾。
  • 《悟學.第394篇》民之輕死.帛書老子.77
    《悟學.第394篇》帛書老子.77悟學十八子 20200615《德經》 第77章【原文】「民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物慾橫飛,壓榨的百姓生不如死,所以百姓才會冒死而行,鋌而走險。十二而行,日計可有餘,歲計則不足。行十二而不足,不思損而益,是揚湯止沸,疾行遁影,有子之所以發徳音者也。」
  • 《悟學.第368篇》道尊德貴.帛書老子.51
    《悟學.第368篇》道尊德貴.帛書老子.51悟學十八子 20200606《德經》 第51章【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第25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謬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一起理解、參悟,能更好地理解老子本意。
  •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罪莫大於可欲【評析】本章承繼第30章、第31章,老子反對戰爭。第一層:『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 《悟學.第365篇》無為而無不為.帛書老子.48
    《悟學.第365篇》無為而無不為.帛書老子.48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48章【原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有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順其自然【評析】本章承繼第18章、第19章,老子對禮樂制及儒家的批判,推崇『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之道。
  • 《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
    《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悟學十八子 20200603《德經》 第47章【原文】「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 《悟學.第335篇》貴言自然.帛書老子.17
    《悟學.第335篇》貴言自然.帛書老子.17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十七章【原文】「大上,下知有之。老子闡釋了自己一貫的治世方略:無為為上,其次少為。最好的君主(領導人),民眾只知道有這麼個人在,又好像他什麼事都沒幹。老子再強調:誠信的重要,與孔子觀點一致。唯『其貴言也。』這個『貴』字,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