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92篇》天網恢恢.帛書老子.75

2020-12-14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392篇》天網恢恢.帛書老子.75

悟學十八子 20200614

《德經》 第75章

【原文】「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崇尚爭強好勝則死,崇尚守柔示弱則活。

這兩者,一個獲利、一個招禍。天之所惡,誰知道其中緣故?

天之道,不爭鬥而善於獲勝,不言語而善於響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單純而又善於謀劃。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之道

【注釋】「(1)勇:有膽量,敢做。勇於:推崇,崇尚。(2)敢:本義,勇敢,有膽量。(1、敢,進取也。--《說文》 。2、敢,勇也。--《廣雅》)在此,敢:指爭強好勝。不敢,守柔示弱。(3)天之道:自然法則,自然規律。(4)善:擅於,長於。(5)。戰:1、戰爭、打仗,2、泛指爭鬥,比高下。(6)單:不複雜:單純。(7)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通行版《道德經》

【評析】本章大致有以下幾層意思:

首先『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關鍵『敢』與『不敢』的理解。本人認為敢有兩層意思:1、『敢』指爭強好勝,則相應的『不敢』,即守柔示弱。2、『敢』指違反自然規律、違反客觀規律,則相應的『不敢』,即順應自然,遵守規律。本人偏向第1層解釋。

接著,老子崇尚守柔示弱,守柔示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勝』『應』『來』『謀』。老子再次闡釋:運用辯證法則處事,『無為』的目的是為了『有為』而已。

最後老子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結尾。『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93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327篇》功成身退.帛書老子.9
    《悟學.第327篇》功成身退.帛書老子.9悟學.十八子 20200523《道經》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一層:承接第二章『有無之相生也』,老子繼續闡釋轉化的客觀規律,老子的『道』特別強調這點:正反的轉化,盈虧的轉化, 銳了以後就要鈍。第二層:告誡我們:『富貴之後,不能驕奢傲慢』。第三層:『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要知『退』。
  • 《悟學.第385篇》信言不美.帛書老子.68
    《悟學.第385篇》帛書老子.68悟學十八子 20200613《德經》第68章為而弗爭【評析】本章老子承繼第2章、第8章,繼續闡釋矛盾對立統一的樸素辯證法。尖銳的指出社會的複雜性。在欲望的驅使下,真假、善惡難辨!
  • 《悟學.第361篇》知足不辱.帛書老子.44
    《悟學.第361篇》知足不辱.帛書老子.44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四十四章【原文】「名與身孰親?凡事適可而止【評析】本章老子著重闡釋為人處世之道:『適可而止』。第三層: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最後告知世人要:知足知止,方能長久。
  • 《悟學.第321篇》無為而治.帛書老子.3
    《悟學.第321篇》帛書老子.新解讀(3)悟學.十八子20200520《道經》 第三章【原文】「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老子認為禮樂制(嚴格的尊卑有序、等級差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是社會動蕩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老子主張通過減少差別,均貧、無欲,來化解社會矛盾。推崇「無智、無欲、無為」。
  • 《悟學.第374篇》以正治邦.帛書老子.57
    《悟學.第374篇》帛書老子.57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7章【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奇用兵接著闡釋理由,結合第3、第12、第32、第37等章節,基本可以說,老子治世之方略:主張『不尚賢』,『使民無智、無欲。』
  • 《悟學.第398篇》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帛書老子.81
    《悟學.第398篇》帛書老子.81悟學十八子 20200618《德經》 第81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本人依從帛書老子甲乙版解讀此章。第一層:『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老子講了一個人道的現象,『和大怨』:化解重大仇怨,僅靠調解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調解的過程中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脅迫,也即(胡蘿蔔+大棒)才能化解。即使這樣,仍有餘留的怨恨存在,也就面和心不和。老子認為這不能算妥善解決。
  • 《悟學.第370篇》行於大道.帛書老子.53
    《悟學.第370篇》帛書老子.53悟學十八子 20200606《德經》 第53章【原文】「使我介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巍峨的宮殿【評析】本章老子尖銳地揭露當時的社會現狀:矛盾突出,貧富差距極大。暗喻老子的『道』在當時的社會幾乎沒有人認同。荊棘叢中逐名逐利時至今日,人性未變。
  • 《悟學.第338篇》唯道是從.帛書老子.21
    《悟學.第338篇》唯道是從.帛書老子.21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其次:老子承繼第1章、第4章、第14章、第20章,對『道』進一步闡釋及讚頌。具體描述:『道』中『有象』,中『有物』,中『有請』。『有象』:有表象,抽象。
  • 《悟學.第373篇》知者弗言.帛書老子.56
    《悟學.第373篇》帛書老子.56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6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老子在第4章『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及第52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的基礎上,總結明確:修『道』的六個方面,並把這六個方面,稱之為『玄同』。
  • 《悟學.第325篇》幫人幫己.帛書老子.7
    《悟學.第325篇》幫人幫己.帛書老子.7悟學.十八子 20200521《道經》 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評析】老子在本章對『天道』、『人道』進一步進行闡述。第一層:老子闡釋『天道』,天地因為其『無私』(不自生),而長久永存。第二層:老子從『天道』引申到『人道』,聖人因為無私(『退其身』『外其身』),而成就其私(身先,身存)。第三層:進一步闡釋老子在第一章提出的辯證法或辯證思維。
  • 《悟學.第340篇》曲則全.帛書老子.23
    《悟學.第340篇》曲則全.帛書老子.23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二十三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 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兩句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之精髓。辨:「誠全歸之」,有很多不同的釋義。很多譯文:歸功於老子的『道』,讀起來總是感覺不通,太牽強了。鄙人認為:誠,就是真心。老子發自內心地告訴大家,這些都是我的心得,而且與古人的話『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幾語才!』幾乎是一樣的。
  • 《悟學.第396篇》損有餘而益不足.帛書老子.79
    《悟學.第396篇》帛書老子.79悟學十八子 20200616《德經》 第79章【原文】「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通行版《道德經》【評析】本章老子承繼第77章,提出『損有餘而益不足』的治世思想。老子處於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矛盾突出,故而老子在第77章告誡統治者要自我抑制物慾的追求『無以生為者(不要刻意追求物慾享受)』,本章提出『均貧富』的思想,勸說統治階層(有餘的)拿出措施(或減少賦稅、或減免賦稅,或賑濟百姓)補充不足的(百姓),以化解社會矛盾。
  •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罪莫大於可欲【評析】本章承繼第30章、第31章,老子反對戰爭。第一層:『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 《悟學.第365篇》無為而無不為.帛書老子.48
    《悟學.第365篇》無為而無不為.帛書老子.48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48章【原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有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順其自然【評析】本章承繼第18章、第19章,老子對禮樂制及儒家的批判,推崇『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之道。
  • 《悟學.第322篇》和光同塵.帛書老子.4
    《悟學.第322篇》和光同塵.帛書老子.4悟學.十八子20200520《道經》 第四章【原文】「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和光同塵【評析】老子在本章對『道』進行了描述和稱讚。第一層:老子秉承第一章內容『無形、無名』『隱而忽現,似無似有』。
  • 《悟學.第335篇》貴言自然.帛書老子.17
    《悟學.第335篇》貴言自然.帛書老子.17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十七章【原文】「大上,下知有之。老子闡釋了自己一貫的治世方略:無為為上,其次少為。最好的君主(領導人),民眾只知道有這麼個人在,又好像他什麼事都沒幹。老子再強調:誠信的重要,與孔子觀點一致。唯『其貴言也。』這個『貴』字,精妙!
  • 《悟學.第386篇》道有三寶.帛書老子.69
    《悟學.第386篇》帛書老子.69悟學十八子 20200613《德經》第69章【原文】「天下皆謂我大,可以說是承繼第14章及第15章(請回看解讀),讚頌『道』的博大精深、、神秘莫測、恍惚不可捉摸。接著,老子推出『道』之三寶,即老子認為在社會為人處世的三個原則: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儉:包含多種意思,除我們常規理解的節儉,節省外。其本義是:自我約束,不放縱。
  • 《悟學.第368篇》道尊德貴.帛書老子.51
    《悟學.第368篇》道尊德貴.帛書老子.51悟學十八子 20200606《德經》 第51章【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第25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謬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一起理解、參悟,能更好地理解老子本意。
  • 《悟學.第387篇》善用人者為之下.帛書老子.70
    《悟學.第387篇》帛書老子.70悟學十八子 20200517《德經》第70章不戰而屈人之兵『弗與』:《孫子兵法·謀攻篇》『為之下』『為之下』:謙下也,老子一貫的主張。《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328篇》順其自然.帛書老子.10
    《悟學.第328篇》順其自然.帛書老子.10悟學.十八子 20200523《道經》 第十章【原文】「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另外老子在第三章提出了「無智、無欲、無為』的治世方略,這兩句反問,似乎反應出老子自己在反思『無智』的主張行得通嗎?或許,『無智』的方略也只能是對庶人(底層老百姓)有效。也似乎佐證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