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京新片《原來我們如此陌生》要呈現他們那一代的反思

2020-12-17 新京報Fun娛樂

導演葉京,作為知名的京圈導演,以一系列自傳體性質的影視作品為人熟知。近期,他帶著自己的新作——電影《原來我們如此陌生》,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葉京回憶起自己的創作生涯,並且和《原來我們如此陌生》要呈現的內容一樣,對他們這代人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出身部隊大院的葉京只拍與自身經歷相關的題材,從《夢開始的地方》《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到未公映的電影《記得少年那首歌》《原來我們如此陌生》,他的每部作品都帶著濃烈的自傳色彩,都是他經歷過的大院子弟的故事。

大院青年的影像自傳,完成我們那個年代的《紅樓夢》

葉京出身北京某部隊大院,當過兵、下過海,人生經歷豐富。人到中年,父親的離世令他頗為感傷,轉而當一名作家、編劇和導演。1999年,葉京導演處女作《夢開始的地方》問世,那一年他42歲。七年後的2006年,他的另一部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火爆碟市,讓更多觀眾知道了「葉京」這個名字。

《夢開始的地方》。圖片來自網絡

這兩部劇都以上世紀70年代的北京為背景,一群部隊大院子弟在時代的激流中相遇相愛,滿懷夢想的青春遭遇堅硬的現實,美好與醜陋,都和盤託出。劇中很多角色,都能在葉京和他朋友身上找到對應;很多情節,也是他們真實的經歷,打架、茬冰、拍婆子……「我們當年打架,在哪兒打的鬧的事兒,就被那兒的派出所抓進去關一宿,王朔不是也進過東風市場派出所嘛,都進過。《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也有這情節,都是真事兒。」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圖片來自網絡

葉京的每部作品都跟自身經歷有關,這是他與其他導演最大的不同。「全有關係,沒關係我根本不會去寫。」葉京說,《夢開始的地方》是為了懷念父母那一代家庭的氛圍,還帶著一種炫耀;《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拍的是他們那代人改革開放前的生活,「那個時候我們已經開始無所適從了,迷茫了」;《記得少年那首歌》有隨父母被下放到宜賓的經歷;另一部未映的《原來我們如此陌生》,則是對自己這代人的反思和總結。

自身經歷以外的題材,葉京表示也能寫,但得分個輕重緩急。「連我那點事兒都寫不盡道不完,哪有時間去寫別人呢。我特怕再過幾年記性不好,想不起來了。」他承認自己的作品有強烈的自傳色彩。「完全可以說是自傳。」葉京說,他的想法和王朔不謀而合:「他(王朔)一直說,特別想寫一部我們那個年代的《紅樓夢》。我呢,是利用影視作品,完成我們那個年代的《紅樓夢》。」

六七十年代的北京記憶

整個六七十年代,什剎海冰場、莫斯科餐廳(老莫)是北京青年心目中的時尚最前沿,也是他們娛樂、戀愛、爭鬥的場所,留下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什剎海茬冰、老莫西餐、北海白塔、百萬莊街道,這些意象在《夢開始的地方》《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裡多次出現,與穿軍大衣、戴紅圍脖的青年男女一道,成了那個年代北京的標誌。

兩部劇都在北京實地取景拍攝完成。葉京說,當年大家知道在拍戲,看著新鮮,但沒人盯著圍觀。《夢開始的地方》開場兩撥大院子弟在什剎海茬冰,劇組為此在首體租了冰場,讓演員現學現練。「丁志誠和張涵予原本就滑非常好,茬冰直接可以拍,其他人哪敢啊?像傅彪他們都得練。」現在回過頭去看,葉京覺得《夢開始的地方》很多演員滑冰水平不達標,「慘不忍睹」,沒演出他心目中的茬冰。

《夢開始的地方》茬冰。 圖片來自網絡

講北京大院青年的故事,葉京選演員也偏重北京籍,有部隊背景更好。偏重京籍是因為語言,葉京看重臺詞的地道,起碼得是標準的普通話,還要懂得北京話的腔調。兩部劇裡,接近半數的主演都是京籍演員,其中還包括「羽泉組合」的陳羽凡,「羽凡那會兒是閒得慌來找我玩,說能不能演個戲,就這麼來的。好多北京唱歌的孩子都找過我,但我沒用。」

並不是每個角色都能選到既合適又是京籍的演員,《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演方言的佟大為是東北人,演卓越的文章是西北人。葉京找人培訓臺詞,拍戲時親自教。「現場基本上我一條一條地教,我給他們學呀。因為北京話的兒化音、抑揚頓挫的重音有很多變化。你的哪個音不一樣,意思就完全不對了。」那會兒文章天天在葉京這裡培訓,佟大為非常努力地克服語言上的問題,但劇中還是流露出一些東北味兒,也因此遭到了觀眾的一些批評。

葉京喜歡用新人演員,「用腕兒的話,第一是用不起,第二是跟他賠不起時間,人家都有檔期限制,也不會去體驗生活」。十多年後再看他拍的劇,當年的新人都成了腕兒,葉京的眼光準得嚇人:張涵予、詠梅、文章、白百何、陳羽凡……時間見證了成長也見證了無常——有人因戲結緣又最終分道揚鑣,如陳羽凡、白百何;有人耕耘多年終成大名,如詠梅;也有人人生未半提前離場,如傅彪、班贊。

《夢開始的地方》拍攝現場。圖片來自網絡

我跟王朔這一代人屬於浪子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王朔、葉京、馮小剛等一批從北京部隊大院成長起來的文學、影視創作者,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他們的作品風格與北京的地域和文化高度關聯,被認為是「京圈」(北京文藝圈)的代表。但在葉京看來,他們這批大院子弟與真正的老北京,始終隔著一道牆。

「我們對北京的故鄉和身份認同感更弱。父母並不是北京人,是外來的,是從天南海北被匯集到北京來的。我們跟老北京有一種隔閡,就是牆裡牆外的文化隔閡,我們在牆裡頭,他們在牆外面。」葉京他們當年認同的身份是什麼呢?他用了一個詞形容「胸大無腦」。心胸特大,恨不得要去解放全世界、全人類,覺得自己背負著這樣一個時代使命,但又容易衝動,動不動就熱血沸騰。

在他看來,大院就像《紅樓夢》裡的大觀園,能夠有所謂的引領文化,是因為很多東西他們接觸得比別人更早,玩得也早。「享受到各種優越,包括文化上的優越。很多西方的流行文化,我們肯定是最早一批看到的。一般老百姓哪看得到啊?又哪裡吃得起老莫、新僑飯店,甚至誰敢去吃西餐啊?」一道牆隔開了大院子弟和真正的老北京。

大院子弟從小沒受過太多的苦,也不知道什麼叫生存的難。葉京的父親當年被趕出北京,全家下放到四川宜賓,他才算見到了牆外的世界。「那是四川省會成都啊!我父親帶著我進飯館,吃碗涼粉還是擔擔麵,叫花子在旁邊圍一圈……」而另一邊呢,他家雖然倒黴了,父親還有五糧液特供喝、紅塔山雲煙抽。

改革開放,葉京也南下廣州經過商,甚至跟王朔在北京開過川菜館。但他覺得這都只是玩鬧,從來不是正經做生意。「你們別以為我做生意特正經,我做生意的過程用北京話說就是『瞎折騰』。」葉京說,他們這批大院子弟,活得沒有那麼嚴謹,也不會給自己規劃人生。「我跟王朔,我們這一代人屬於浪子。」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導演葉京批評龐大市場容不下好電影
    時光網訊  導演葉京和馮小剛不愧為志同道合的好友,在馮導於上海電影節各大論壇「開炮」之際,昨天葉京也就電影《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拍攝的種種曲折口吐真言,稱「中國這麼龐大的市場,竟然容不下好電影。」  葉京透露,《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他「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記得少年那首歌1969》,第三部是正在籌備的《找朋友》。葉京說:「《記得少年那首歌1969》光審查就6年,我寫了17年,之前還因為沒錢做後期撤檔了,所以可能《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會先上。」
  • [八卦掌]葉京:王朔得了愛滋病
    所有人都揪這個底,說王朔怎麼突然出來弄了一套亂七八糟的言論,不知所云了我們都……·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王朔他是其言也惡,不善!·王朔說餘秋雨這幫人都是給這些人面子。·王朔的新書我看了一遍,相當的震撼!但是我覺得要想真正的讀懂起碼得十遍、二十遍。王朔自從復出以來,爭議不斷,雖罵人無數,卻也被眾人罵。
  • 臨陣換帥的葉京:我的用人標準是人品第一,態度第二,水平第三
    葉京在片場 儘管葉京多年來捧火了文章、白百何等不少演員,但許多年輕演員想要和他合作並不容易,他對演員和工作人員要求非常苛刻,在建組的第一天,他一眼看到劇組的大門上貼著自己即將開拍的新片人家錢都打過來了,我們連個副導演都還沒找到呢,不要給資方一種我們都是皮包公司的印象,好像以為我們只會花錢吃飯,辦不了實事」。葉京這樣的解釋太見其豐富的經驗了,當年王朔和馮小剛他們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拿著投資人一百萬塊錢每天請人吃喝,最後戲也沒拍成,錢全花光了,最後沒人再願意給他們投資,導致「海馬影視公司」倒閉,這樣的情況歷歷在目。
  • 當葉京為王朔背書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一起偷向日葵的那對發小
    隨著「青春三部曲」無限期的被擱淺,葉京內心世界的那扇大門再次對影迷們關閉,這位永遠生活在青春期的導演用他的任性對抗著所謂的遊戲規則。在《記得少年那首歌》拍攝的階段,有個賣酒的商人找到了葉京,表示自己願意投資他這部電影,葉京二話沒說便欣然接受了。
  • 為何風雲一時的葉京、王朔兩位部隊大院子弟會被時代所拋棄?
    他們天然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不會像普通老百姓那樣為了生計和前程奔波,以至於在普通人家的孩子們為了改變命運而努力學習的時候,他們卻偷走父親的妮子大衣,軍挎,到大街上逞兇鬥狠,而不去學習那些在他們眼中註定要被忘卻的知識。
  •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出書:葉京是正牌老憤青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出書記  編完《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後,編輯杜麗十分興奮,她覺得自己是以獨特的方式向葉京、王朔他們那代人致敬。葉京那部辛辣嘲諷娛樂圈醜惡現狀的《貽笑大方》,更是被她翻來覆去看了好多遍。去年9月,在看完葉京根據王朔小說《玩的就是心跳》改編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之後,她十分激動,並產生了為這部電視劇出書的念頭。她迅速與葉京取得聯繫,說了自己對這本書的設想——那應當是「一代人的青春檔案,倖存者的大院往事」。9月18日,杜麗從葉京手中拿到了120萬字的原劇劇本。
  • 葉京:王朔的風格我最懂
    昨天下午,在出品方春秋鴻文化公司的安排下,商報記者採訪了《再過把癮》的導演葉京、主演秦海璐,他們堅信《再過把癮》「不王朔,更葉京」。  新版「過把癮」時間定格在2008年  1993年,由江珊和王志文主演的8集《過把癮》風靡一時,主人公方言和杜梅的愛情故事影響了一代人的情感觀。如今,《再過把癮》將被搬上螢屏,並由《將愛情進行到底》的編劇霍昕擔任執筆,徐靜蕾擔任監製。
  • 「偷情門」導演葉京已承認被打 公布兇犯身份
    傳導演葉京因婚外情遭暴打 娛樂圈陷打人風波點擊瀏覽更多娛樂新聞 / 點擊欣賞更多明星精美寫真葉京導演13日在微博發帖承認自己是「打人」事件受害者,並公布了兩兇犯的真實身份。葉京表示,傷人兇犯孫寧受幕後真兇付昆指使招集多人毆打他及其年僅六歲的孩子,並曾揚言要將他家斬盡殺絕。然而,葉京導演並未透露他遭毆打及恐嚇的原因。另外,葉京導演在12日的帖子中曾表示對「公正的法律」失望,但口風卻截然不同,表示相信正義會得以伸張外,似乎事件在這一天裡有新的轉變。
  • 拉近影業發布15部片單 葉京導演處女作引關注
    導演葉京與《記得少年那首歌》主創網易娛樂1月12日報導 1月12日下午,拉近影業在北京798園區舉辦了「新長徵路上的我們」主題發布會,宣布將與韓國iHQ集團進行戰略合作拉近影業領路人許鍾民、CEO尚娜、韓國iHQ集團總裁鄭勳卓、香港導演葉偉民,電影《不速之客》導演林大雄、主演耿樂出席活動,而導演葉京更是攜即將上映的處女作電影《記得少年那首歌》主演劉芮麟等悉數到場。
  • 納粹的孩子:「愧疚的一代」在父輩身上的陌生探險
    在二戰後的德國,有這樣一代人,他們沒有犯過罪,卻始終過著罪人一般內疚的生活,他們是納粹的子女。夾在對戰時經歷迴避不談的上一代與無辜的下一代之間,夾在家庭內部從未消失的法西斯主義氛圍和外界有關納粹所犯錯誤的種種反思之間,「愧疚的一代」確認自我的種種困難通過《生而有罪:納粹子女訪談錄》一書得以呈現。
  • 因演馮褲子得罪馮小剛,成葉京「替罪羊」的佟磊,如今怎樣了?
    但是,決定如何拍攝的,仍然是導演葉京。所以,這也讓許多網友說,佟磊這就成了葉京的「替罪羊」。得罪了大導演馮小剛,演藝的路上,就少了許多機會。多年過去,如今的佟磊,發展的怎麼樣了?2、在那時,葉京正好想要根據小說《玩的就是心跳》,拍一部電視劇。這部小說,講的就是王朔與小時候玩伴馮小剛等人年輕時候的一些經歷。但是,飾演馮褲子的演員,葉京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 中國播二戰紀錄片 呈現德日反思緣何不同
    中國播二戰紀錄片 呈現德日反思緣何不同 2015-07-07 14:27: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同為犯下戰爭罪行的國家,德國反省戰爭,日本否認侵略,為什麼會有如此差別?該片將二戰後德國與日本從政府到民眾層面的反思過程進行了梳理。除採訪中、德等國的專家學者,該片也採訪了鳩山由紀夫、姬田光義、金子安次等日本前政要、學者、老兵,甚至有日本右翼勢力代表。
  • 韓國和越南為何呼籲要恢復漢字教育?原來他們也是有苦衷
    在亞洲,韓國和越南這兩個國家,自己的語言確立起來是比較晚的,他們早前所使用的文字,都是以漢語為主,一開始並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他們自己的文字,比起漢字和中文發音來說,都是非常好學的了,但是為何這幾年,這個兩個國家卻開始呼籲要恢復漢字教育,而且要從低年齡段的小學生開始抓起,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他們也是有苦衷的。雖然如今的韓國和越南,都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但他們與中華文化的淵源卻很深,都同屬於漢字文化圈。越南早在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要發展經濟,就和中國開始通商,學習漢字。
  • iPhone/iPad 一代:磁帶播放機,那是什麼?
    Walkman(便攜磁帶隨身聽),對於每一個70、80後的人而言都不陌生,那是一個長方形的神奇盒子,有了它,我們能隨時聽到劉德華的《忘情水》、張學友的《吻別》、插著耳機聽英語教材……對於不少70、80來說,或許在家裡的某個角落,還塵封著當初好幾塊「大洋」買來的卡帶,有著為省早餐錢買流行歌曲卡帶的記憶。
  • 羅德裡格茲新片"我們能成英雄"發預告 外星人綁架了超級英雄 他們...
    時光網訊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阿麗塔:戰鬥天使》)自編自導的Netflix超級英雄新片《我們能成英雄》,今日發布了首支預告片,以及一大批角色海報。羅德裡格茲2005年時自編自導過《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巖漿女孩》,《我們能成英雄》就是那部電影的番外篇。
  • 日本新片展筆記之六:以反戰的名義殺戮還是正義麼?
    隨後,一位電視臺記者被脅迫拍了視頻發到網上,宣稱自己是炸彈製造者,揚言這只是警告,如果首相不與他直接公開對話,那就將在澀谷八公廣場引爆真正的炸彈。平安夜的澀谷八公廣場,人山人海,誰都不相信這裡即將發生爆炸。年輕人居然按照警告視頻說的時間高聲倒計時。倒計時結束,正當人們以為這只是一個玩笑時,爆炸發生了,成千上萬人倒下,現場一片血腥。
  • 答案與反思 蘇格拉底與克裡希那穆提
    世界不是夢中的世界,我們不需要盲從於別人的教誨。因為學習,我們成長,更因為反思,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然而,宗教讓人類分化成了天主教徒、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但他們卻說,我們在尋找同一個東西。宗教總是在離間人類。它們總是從文化上去塑造它們想要得到的種群。即使在同一宗教中,也有著不同的分化,每一種分支都在互相對抗,而不是包容。因此,它們嚴重的的制約著人類精神的自由。
  • 秋風:孔子影視劇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真的不能理解聖人了?
    三部看起來,總體感覺是,一代不如一代。2010版電影《孔子》,周潤髮飾演孔子。1940年是個特殊的年代。在那之前,北京的教授學生們發動新文化運動,嚷嚷著打倒孔家店。隨後,新文化主戰場轉到上海灘,解放了的新青年們的自由狂放之地,新思潮、新風尚層出不窮。沒有孔家店,真好。陡然,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