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古人稱馬桶為「虎子」,卻因為要避諱李淵爺爺的名字改成馬桶

2020-11-11 經濟史話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咱們古代講究避諱,皇帝的名字我們普通人是不能叫的,比如說李世民人家有個世字,所以後世很多文章應當寫世豐的,都改成壬豐。

我們以前也跟大家聊過,雍正當了皇帝之後更狠,雍正的所有兄弟跟他都犯一個字,胤字,胤禎,胤祉,胤礽,我皇帝能叫胤,我的兄弟就不能叫胤了。

所以乾脆因為我當了皇帝,我的所有兄弟都得改名,改胤為允了,避諱這個事對我們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甚至您可能都想像不到,對我們日常生活還有影響。

舉個例子,今天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廁所,在廁所我們要上馬桶,解決我們的大小便問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馬桶它為什麼叫馬桶?

有人說是不是因為早先咱們祖先養馬,我們人和馬共用一個,所以我們叫馬桶,完全不是這回事,馬桶還真的跟避諱有關。

在唐朝以前,人們使用這個便壺的時候,不叫它馬桶,叫它什麼呢?叫他虎子,老虎的虎,為什麼叫虎子呢?

因為漢代的時候我們用的這個便壺,大概它的樣子就像一個趴著睡著的老虎,有的人可能為了美觀,還真把這個便壺做成一個臥著的老虎的形象。

當然這個虎子它只能解決小便問題,大便問題還是解決不了的,但是由於它像老虎,所以人們慢慢就把便壺稱之為虎子,這個稱呼用了上千年,一直到了唐代。

唐代最有名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爸爸是唐高祖李淵,講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疑問,為什麼唐代只有太宗,沒有太祖,宋代可是有太祖的。

是這樣,因為唐高祖李淵當了皇帝之後,他追封了自己的祖先,他把太祖這個廟號給了自己的爺爺李虎,也就是說唐代是有太祖的,只不過這位太祖是被追封的。

李虎當年也是隋代名臣之一,高祖李淵當了皇帝之後,有一天他也在宮中用這個便壺,就跟僕人說把這個虎子拿來,我要用一用。

說完這個話他感覺有點不對勁,他想你看看,我爺爺是李虎,我剛給我爺爺追封為唐太祖,結果呢我爺爺這個名字,怎麼這麼容易被人家用。

而且虎子虎子,老虎之子,我爺爺李虎的兒子是誰,那是我爹,我爹這樣一個重要人物,竟然被人家稱之為便壺,太不像話了,太不尊重我的祖先了。

所以李淵當時說不行,以後便壺不能再叫虎子,那怎麼辦,不能叫虎子叫什麼好,叫馬子吧,李淵就規定從現在開始便壺從虎子變成馬子。

皇帝最大,皇家要求那民間敢不從嗎?上千年的稱號就因為李淵一句話改過來了,從此民間把便壺都叫成馬子,便壺解決小便問題。

那麼大便問題得用個大桶啊,既然便壺叫馬子,那麼那個大桶,民間就被稱為馬桶,這個稱號,從唐代以來又延續了千年,以至於我們今天每個人的方便工具,都叫馬桶,如果不是李淵,可能它得叫虎桶。

原作者:李承偉

相關焦點

  • 漢朝將馬桶稱作「虎子」,為何後來叫馬桶?歷史真相讓人啼笑皆非
    咱們古代講究避諱,皇帝的名字我們普通人是不能叫的,比如說李世民人家有個世字,所以後世很多文章應當寫世豐的,都改成壬豐。我們以前也跟大家聊過,雍正當了皇帝之後更狠,雍正的所有兄弟跟他都犯一個字,胤字,胤禎,胤祉,胤礽,我皇帝能叫胤,我的兄弟就不能叫胤了。
  • 誰能想到,如果不是李世民的太爺爺,可能不會有馬桶
    沒有李世民的太爺爺,就沒有馬桶,這是真的嗎?是的,你沒有看錯,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叫李虎的人,可能真的不會有馬桶了。馬桶不是今天才有的,它之所以叫馬桶,這裡面的是有故事的。在古代有很多忌諱,比如不能直呼長輩的名諱,當某一個東西和皇帝的名諱有重疊的字。這還得了,必須改名字,說起馬桶,就是為了避諱才改的名字。
  • 讓馬桶被迫改名的牛人——唐太祖李虎
    馬桶是現而今的人們一日都離不開的東西,尤其是在衛浴入戶之後,衛生間裡的抽水馬桶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標配!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早在一千多年之前,馬桶並不「姓」馬。因為一個人的出現,馬桶才被迫「改姓」了馬,這個人就是唐太祖李虎!
  • 古人的廁所設計很厲害,馬桶名字的來源原來如此,這些大家知道嗎
    古人在外面也會遇到不方便的時候,他們就會帶了一種可以戴在身上的廁所,這種廁所的名字叫做虎子,名字的來源也是因為它的外表,這個工具的外表非常像一個老虎,所以人們就將它稱為虎子,
  • 古代生活探秘:古代「馬桶」源於何時?漢朝「虎子」竟是馬桶前身
    因為要想什麼都正常工作,就必須要滿足這樣幾個條件,隨時都可以衝馬桶的自來水,精緻美觀的抽水馬桶,以及可以承載汙物的下水道等。事實上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初,馬桶就已經成為了漢朝宮廷內的標配。這要比歐洲馬桶出現的時間,至少早700多年。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我國才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馬桶的國家。
  • 馬桶前身因晉景公掉落糞坑發明虎子、馬子又是誰?
    因為這一事,當時的人便開始著重廁所的環境,並研究如何如廁才是安全。後來又發生了一件關於如廁的事,就是漢高祖劉邦在一次上朝的時候,因為突然內急,但又想節省朝會時間,所以要求其中一位官員把他的帽子遞過去給他,然後他轉過身來,就把尿撒在帽子裡,被眾臣看到。
  • 李淵稱帝,追封祖宗為皇帝,遇1件尷尬事,自此「尿壺」改了名字
    如今家中都安裝了馬桶,個人衛生情況也得到了改善。可是在以前,馬桶並沒有普及,人們上廁所基本上還是傳統方式。中國一直流傳下來一個傳統的器具——尿壺,這是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尿壺過於粗鄙,不文雅,後來人們改稱為「夜壺」,顧名思義就是夜裡用的壺。
  • 古人如何使用馬桶?抽水馬桶是誰發明的?馬桶為何被當作嫁妝
    作為大小便的用具馬桶,是古代世界眾多國家公認的「衛生水準的標尺」,人們常常把馬桶作為衡量這個國家人居生活是否衛生的標杆,我們了解一下馬桶古人詩如何使用馬桶的。我國古人最早使用馬桶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漢朝。當時的皇帝使用的玉石雕刻的馬桶,一個太監專門抱著馬桶,以備皇帝隨時如廁。當時的人們把這種馬桶叫做「虎子」。
  • 坐便器為何叫作馬桶?叫法是怎麼來的?馬桶選購及安裝注意什麼?
    文/家居雜壇對於現在樓房的衛生間內的潔具,其本上都是使用的馬桶。馬桶也是我們所熟稱的座便,或者是稱之為座便器。那麼為什麼現在叫做馬桶呢?家居雜壇以下面的問題為例來給大家解答馬桶叫法來源的問題。虎子具體的使用就是太監隨懷抱著,以便皇帝隨時使用虎子。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唐代。但是唐代的皇帝姓李,在李姓皇帝中有一名叫李虎的,所以為了避諱就把虎子的名稱改變了,當時稱之為牛子的,還有稱之為馬子的。隨著時間的流傳,慢慢的就形成了馬桶的一種叫法。
  • 為什麼叫「馬桶」古時候廁紙是什麼?
    最早的上廁所方式早在5000年前,中國的老祖宗上廁所時就在房舍旁邊挖個坑,蹲在坑邊,等坑滿了就填上。沒想到大家讓他去茅坑裡把晉景公背出來不說,還因為這個夢讓他為晉景公殉葬。東西方上廁所的區別東方人上廁所習慣蹲姿,而西方人更習慣坐姿。
  • 古人如何避諱?上官能放火,下官宋一鳥
    因為這個忌諱,當地人都稱「燈」為「火」,按照當時的規矩,元宵節晚上張燈結彩,這可難倒了寫公告的衙役,想來想去,通告寫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笑話歸笑話,但並非子虛烏有,在古代,避諱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歷朝歷代都遵循著《公羊傳》所說的:「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 為什麼馬桶要叫「馬桶」而不是「牛桶」?原因你可能還不知道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馬桶要叫「馬桶」而不是「牛桶」?原因你可能還不知道為什麼馬桶要叫「馬桶」而不是「牛桶」?原因你可能還不知道馬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每天都要使用它,特別是手機一族,每天腳不蹲麻是不會出來的,馬桶的發明被稱為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甚至日用而不知的語言,你要是仔細思考它的起源,演變過程,很多人完全不知道,但恰恰就是這些東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覺得,我們應該注重文化生活史,因為這些才與我們普通人有關。
  • 天可汗的唐太宗名字中有民字,他的臣民怎麼辦——怎麼避諱世民避諱...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的名字很接地氣,叫李世民,取濟世安民之意。他最早的名字應該叫李建某或者是李元某吧。他表示他這個世民的名字太普通太接地氣,要是讓臣民避諱,世就不能叫世,民也不能為「民」了。不過,規矩還是有的,那就是臣民隨便用這兩個字,但前提就是不能連用。也許,您覺得唐太宗李世民有點過分,可不比不知道,一比就嚇一跳。漢中宗(宣帝)劉詢(也就是劉病已),在避諱上可比李世民嚴格多了。就因為他名字裡有「詢」,李斯、韓非子、張蒼的老師就不能叫荀況只能改為孫況。好吧,荀子他老人家也直接被稱為孫子了。
  • 你知道古人是怎麼解決上廁所的嗎?
    古人的日常生活我們大部分是從影視劇裡了解到的,但一些細小但又不可或缺的東西影視劇裡一般都省略了,就比如廁所。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自己一天上幾回,假如一個成年人每天上6次廁所,那麼一年365天就是2190次,古代沒有馬桶,也沒有衛生紙,那麼古人又是如何解決三急的呢?
  • 古代「避諱改姓」那些事
    文彥博畫像 古人講究避諱,大體上分為家諱、國諱、聖諱三種。 其中的家諱即說話、行文時避諱使用父母及先祖的名字,如唐代詩人杜甫,母親名喚海棠,他一生留下詩作一千五百多首,沒有一首提到過「海棠」一詞。 詩人李賀父親名李晉肅,因為「晉」與「進」諧音,李賀終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一生和進士功名無緣。 聖諱就是朝廷規定的避聖人名諱,如黃帝、周公、孔子等人。
  • 坐便器為什麼叫「馬桶」而不叫其它桶?翻開歷史原來如此
    馬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必需的衛生間用品。可是,明明是坐便器,為什麼叫馬桶呢?又為什麼不叫「牛桶」、「羊桶」等什麼其它的桶呢?翻開馬桶的歷史,還真的是源遠流長,事情的起源和發展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 古代和現在都在用的「避諱」一詞,知道是怎麼得出來的嗎?
    避諱:太沉重的活法現在很少有人避諱了,但如果你要是穿越到古代的話,只要不穿越九五之尊,那社會一般都會告訴你:對不起,請避諱,避諱」一詞在《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封建社會對於君主或尊長的名字,避免寫出或說出。」解釋得挺麻煩,簡單點來說其實就是對忌諱對象的迴避。
  • 古人云「人有三急」,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如廁的呢?
    隨著這位春秋時期的一代君主就這麼殉職了的同時,晉景公也為他的後世留下了血的教訓,並提醒著他們:如廁時一定要小心!而由於當時流行的夜壺形狀跟老虎所相似,因此也得名「虎子」。關於夜壺的形狀為什麼會像老虎,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在古代老虎十分猖狂,傷害了很多百姓,於是使得百姓對老虎十分厭惡便將裝汙穢的夜壺製成老虎的形狀。另一種說法則是來自《西京雜記》中李廣射死了一隻老虎,於是便「鑄銅像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也。」但是在現代中出土的虎子是在戰國時期出土的,明顯要比李廣的時代早許多,所以這一種說法不攻自破。
  • 這個皇帝差點把馬桶當杯子來看看古代的馬桶是什麼樣的
    馬桶這種器具出現於漢代。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衛生用具。「虎子」後來變了稱呼喚作「馬桶」,據說與皇帝有關。
  • 古人怎麼上廁所
    古代還流行一種可攜式的如廁器具,叫做虎子,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夜壺。到了唐朝,由於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古人講究避諱,於是虎子改為馬子,後來馬子的形制加大,變成了桶形,馬桶因而誕生。馬桶一經發現,廣受城市居民喜愛,有專門收集運送糞便的職業,在唐宋時期叫做傾腳工,文獻記載:「會世副其業,家財巨萬」,由此看來,掏糞工在唐朝是高薪職業。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從事糞便清運職業的人被稱為糞夫,他們將收集到的糞便運到郊外的糞廠,糞廠將糞便晾曬成肥料賣給農民來獲利。直到近代普及抽水馬桶後,糞夫的職業才慢慢消失,一部廁所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進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