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鱖魚又名臭桂魚,是安徽地地道道的傳統名菜,逢年過節的時候,安徽人民家家戶戶都要有一道臭鱖魚做成的美味。這道另外地食客談魚色變的美味為什麼會深得安徽人民的喜歡呢?臭鱖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味道這麼的令人不敢近身呢?下面小編一一來為大家揭秘。
鱖魚又被人們叫做桂魚,是一種淡水魚類,鱖魚和黃河鯉魚、松江鱸魚、興凱湖大白魚同被譽為中國淡水湖四大名魚。鱖魚本身肉多刺少,另食客吃起來非常的便捷,而且鱖魚本身肉質細嫩,美味可口,深受中國食客的喜歡。更有補五臟,益氣血的功效。綜上所述幾點,鱖魚自古以來就深受人民的喜愛,古人更是留下「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
鱖魚並不是單屬於安徽的特產,我國淡水資源豐富,除青藏高原之外,幾乎各省都有鱖魚的影子。既然有這麼美味的魚類在身邊,當然少不了很多美食大家來烹飪他了。鱖魚的做法清蒸鱖魚、紅燒鱖魚、松鼠鱖魚、水煮鱖魚等多種做法。大家來看這些鱖魚做法都是很普遍的讓人接受的,而且吃起來根部沒有安徽臭鱖魚的臭味,既然我國各地都有鱖魚,而且其他各省鱖魚的做法都不是臭鱖魚,為何就安徽省獨一份呢?
說起安徽為啥就獨一份的臭鱖魚就不得不給大家說一個故事了,安徽內部地區多山巒,小溪,很難處鱖魚這種大魚,所以說安徽本身吃的鱖魚大多是從長江沿岸流轉過去。話說上百年前,安徽徽州府調來一個酷吏苗知府,此人非常喜愛吃魚,到到安徽上任之後就對手下說到,以後每天都要魚,而且一周要吃到一次鱖魚。每天都吃魚這事簡單,以前時代更是沒有找到機械時代的破壞,下水抓個七八十條魚都是非常的輕鬆。
可是每周都要吃鱖魚就難辦了,古代的時候不像現在科技這麼發達,買個東西,隔一晚上就給你送到了。那個時候要從長江沿岸往徽州運鱖魚,全靠人力步行,至少走五六天。而且四五天的路程到達徽州之後魚頭臭了,這可難為住了一大對人員,這皮肉之苦可是要受了。
要不說勞動人民的頭腦是勤奮的,在運魚對中有一落榜的書生給大家出了一個主意,他讓工人將魚掛鱗踢腮,破肚去腸,然後用大量食鹽塗滿魚身,讓厚厚的食鹽殺殺臭味。感到府裡之後並沒有給知府看這幾桶臭鱖魚,而是讓府裡的廚師配以蔥姜蒜各種材料烹飪出鱖魚端給知府,沒想到知府一場,風味口感更勝之前,變詢問到緣由之後賞了書生,而臭鱖魚從此也再安徽紮根落戶了。
經過當地淳樸民族的改進之後,臭鱖魚的醃製方法也是流傳了下來。選新鮮的鱖魚清洗宰殺乾淨,然後再鱖魚的全身塗滿食鹽,鹽要厚實一些。選一大木桶,把鱖魚肚皮朝上一層層的擺放進去,而後用山間石頭壓住最上層。自然溫度下醃製六七天臭鱖魚就成了。而臭鱖魚散發的味道並不是臭味,是自然發酵產生的味道,所以說臭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而在吃鱖魚的時候將醃製好的鱖魚取出,用清水衝洗乾淨,然後控水。準備蔥姜蒜,花椒、青紅辣椒、泡腳都細細地切碎。鍋中放入菜籽油,將控水乾淨的臭鱖魚放入鍋中煎到兩面金黃撈出盛盤。隨後鍋中在放入菜籽油,放蔥姜碎、青紅辣椒、泡椒,炒出紅油,加入清水,大火熬汁五分鐘,在將煎好的鱖魚放入鍋中,蓋上蓋子燉五分鐘即可享用了。
好了,今天關於鱖魚的故事就給大家講完了,如果小夥伴想了解更多的美食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