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忠王李秀成本可以順利逃出天京,但他將自己的好馬讓給了幼天王洪天貴福,結果在方山被清軍俘虜,關押在兩江總督府。也許是為了洩憤,曾國荃讓士兵拿著錐子猛刺李秀成,以致鮮血直流,但李秀成沒有妥協,而是說各為其主,何故如此。
聽說李秀成血性十足,沒有屈服,曾國藩於是從安慶乘坐火輪船來到南京,親自會會這位與自己打了十幾年仗的王爺。結果大家都知道,李秀成應曾國藩邀請,每天數千字,寫下了數萬言的《自述書》,闡述自己參加革命之經過,以及太平天國成敗的經驗得失。
李秀成寫下數萬言《自述書》,被曾國藩刪去了很多;交到朝廷哪裡的,是曾國藩刪減版,自己則留下原稿。建國後,曾國藩後裔拿出原稿出版,世人才能一睹忠王《自述書》之本來面目。
對於起義軍首領,清朝處置方式很簡單,就是凌遲處死,非常殘忍。所以,李秀成是必死無疑。那麼,為何他還寫下數萬言的自述來「爆料」太平天國呢?為何就不能像林鳳祥、李開芳、陳玉成、石達開一樣,直接慷慨赴死呢?
對此,許多人都說李秀成想投降,藉此保住自己性命,「招降十要」就是他投降之證據,無可辯駁。然而,筆者認為,事實並非如此。李秀成的自述,也許是為曾國藩量身定做的「勸進書」。
李秀成要「勸進」什麼呢?當然是勸說曾國藩在東南舉旗自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將清朝趕回關外老家了。那麼,曾國藩想稱帝嗎?據曾國藩的曾外孫女俞大縝回憶:「李秀成勸文正公稱帝,但文正公不敢。」看到了吧,是「不敢」而不是「不想」,曾國藩在猶豫。
那麼,曾國藩在猶豫什麼呢?拋開儒家倫理綱常這塊遮羞布,曾國藩自然是想稱帝,只是自己的實力不足罷了。真要稱帝,李鴻章、左宗棠、劉長佑等手握重兵的將領肯定不聽號令;九帥曾國荃「吉字營」野戰能力弱不說,還經常擾民,壓根就不得人心。
再則,曾國藩已經老了,兒子中又沒有具備王者風範之人。所以,曾國藩不會輕易嘗試稱帝,否則將會後患無窮,這點與清初睿親王多爾袞一樣,後繼無人,豈敢稱帝,為他人做嫁衣呢?
究竟要不要稱帝,曾國藩猶豫不決,李秀成自然可以看出來。要知道,李秀成從小兵一路拼殺,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絕對頂梁柱,其軍政水平、洞察人物之能力絕對是一流,曾國藩的每一個動作與眼神,都逃不過他法眼。
詢問太平天國人物時,曾國藩開出一張清單,排在前面的是:秦日綱、曾天養、林紹璋、羅大綱等。那麼,這份名單有問題嗎?大有問題,天京陷落後,清朝最關心的幼天王下落不明,曾國藩為何不先問?
秦、曾、林、羅等為何值得曾國藩去問呢?很簡單,這些都是早年與曾國藩血戰的將領,羅大綱在湖口之戰中還兩次逼迫曾國藩投水自盡。可以說,曾國藩已經進入了暮年,他在懷舊,沒了昔日之鬥志,力不從心了。
有心無力,曾國藩不敢輕易邁出稱帝這一步,這就需要李秀成給他助力,給他舉旗反清之底氣與信心。從《自述書》之內容看,李秀成確實在「勸進」,暗示曾國藩稱王,挑戰清朝。當然,被刪除的部分中,李秀成有沒有明確建議曾國藩稱帝,則只有曾文正本人知道了。
李秀成自述中,「勸進」曾國藩稱帝之處很多,筆者就簡要列舉三點,希望讀者給予點評。
首先,李秀成自述中,八旗、綠營之戰鬥力評價很低
「江北大營」與「江南大營」:八旗兵往往一觸即潰,唯一能打就是張國梁的「捷勇」,只是沒有湘軍人數多而已。
八旗、綠營不行,湘軍卻很能打,這就暗示曾國藩:湘軍非常厲害,若是出兵北伐中原,清朝肯定不是對手。換句話說,李秀成在給曾國藩打氣,給他舉旗自立之信心與希望。
再則,強調自己與洪秀全的矛盾,暗示曾國藩「功高震主,兔死狗烹」
李秀成自述書中,涉及到洪秀全部分的,基本都沒啥好話。例如,「天王猜忌,分我兵權」、「天王信天、信鬼,不信人」、「扣壓家屬,怕我叛降」、「天兵多如水,何懼曾妖者乎」,等等。
自述書中,李秀成將自己打造成太平天國的擎天柱,每一次危機來臨,都是自己出面解決。但是,自己不但沒有得到獎勵,反而被天王猜忌,以致「我在天朝實無法處」,對天王是充滿怨言,非常無奈。
李秀成如此說,曾國藩自然知道啥意思。主上昏庸,猜忌太重,自己立下赫赫戰功又手握兵權,難免會「功高震主,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既然如此,何不奮起反抗,保全性命呢?
最後,李秀成提出「招降十要」,暗示曾國藩,自己有幾十萬大軍可助攻
正如前文所說,曾國藩想要稱帝,「吉字營」是靠不住的,李鴻章、左宗棠、劉長佑等又不追隨,創業之資本實在少得可憐。為此,李秀成說出了「招降十要」,打算出去召集數十萬太平軍,然後遣散,還天下太平。
當然,還天下太平只是字面上意思,若是曾國藩有意稱帝,這數十萬太平軍則立刻聽從指揮,與湘軍一起北伐中原。「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曾國藩稱帝,太平軍就是盟友,而不是對手。
數十萬太平軍可不是小數目,李世賢、黃文金、陳德才、梁成富、陳炳文、陸順德、汪海洋、譚體元、胡永祥、李容發等都是驍勇無敵之悍將。如此,曾國藩可利用之資本就多了,底氣十足。
綜上所述,忠王李秀成在兩江總督府寫下數萬言自述書,並非要投降,而是一份給曾國藩量身定做的「勸進書」。其中之含義,曾文正自然看出來,無奈實力不足,且年事已高,只能作罷。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惺惺相惜,曾文正並沒凌遲李秀成,而是斬首,一說絞死。試想,若是曾國藩再年輕十幾歲,李秀成也許就成功了。
參考書目:《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