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傳》中有個情節,呂秀才他了兩錢銀子給郭芙蓉,遲遲未見歸還。呂秀才絞盡腦汁,和郭芙蓉說了很帶「二」字的句子,就是想提示郭芙蓉那兩錢銀子。他這情形雖然經過了戲劇誇張,但的確是來源於生活,他身上折射的是羞於談錢的大眾現象。
我們為什麼羞於談錢?
羞於談錢的心態,源於我們的文化傳統。以農耕文化起家的古老中國,從生產生活方式來說,傳統觀念是「重農輕商」「勤於教子,恥於經商。」在思想文化層面,古人尊奉的是「君子不言利」「重義輕利」。
特定的歷史階段,我們甚至以窮為榮。這就使得「錢」這個詞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被異化醜化,成為庸俗墮落的代名詞。
時至今日,氛圍大不同,正如同中國人長期被壓抑的性文化一樣,一旦出頭,便有洪水猛獸之勢。眼下,對於談錢,有一類人是矯枉過正,他們張口閉口談錢,毫不避諱自己逐財謀利的欲望和方式。
而大多數人,依舊擺脫不了羞於談錢的文化烙印。我們身邊有千千萬萬的「呂秀才」。對於錢,明明心裡在意,卻要做出不在乎的姿態。
日常交際中,聽到最多的話之一便是「別跟我提錢」。觥籌交錯間,一個個醺醺然豪爽地說「別給我提錢」,好像你再說錢就是他的仇人。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場飯局就是為了錢和利益。
其實,這都是不夠健康的金錢觀。這種羞於談錢的心態,會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種種不良影響。
職場上不談錢,「死」得沒尊嚴
據新華網一項調查表明,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人在工資或者報酬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敢與老闆協商。本來談錢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竟然莫名其妙變成了畏畏縮縮。
這讓我想起了身邊的一個例子。認識的一個女孩頗有才氣,在一家雜誌社工作三年,貢獻了很多期刊頭條,也積攢了一批優秀作者。她覺得自己的勞動可以換來升職或者加薪了,可是老闆從來都只是給她談文學,談情懷,談堅守。
女孩就本著「工作都是為自己做的」心態,拿著低廉的工資繼續勞動。後來一次疏忽,給公司造成了一個小損失,老闆讓她用半年的薪水來彌補。在這期間,另外一個同事犯了同樣的錯誤,可同事非但沒有被處罰,還被評為最佳員工。女孩心態終於失衡了,去質問老闆,才知道同事是仰仗了家人的資源給雜誌拉來了廣告。
女孩辭職了,不是因為這份不公平。她早就明白,職場上哪有什麼絕對的公平,但她無法釋懷的是,她的那些努力勞動,原來在老闆那根本不值得一提。對於曾經的付出,她願賭服輸,她後悔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在很多次應該提出加薪的時候,她沒有向老闆開口。
這也是職場上常見的現象之一,有些老闆利用員工羞於談錢的弱點,既能煽動員工的感情,又能節省成本。其實在職場上,不僅需要拼搏,更要有一種勇氣。那就是,當你配得上的時候,要懂得為自己要價。
現代社會越來越依靠各種規則運行,在職場上談錢的本質是建立工作規則。這時候敢於談錢,會談錢,不僅是自我價值的體現,也是一種尊嚴認同,更是一種能力。相反,如果在職場不敢談薪資待遇,是你自我價值感低,缺乏自我認同。你的廉價,並不會換來對方的感恩,反而只會讓對方更加低估你的價值。
從不談錢,就沒有真正的感情
人與人的長久交往,總是繞不開金錢這個問題。大家都愛說,談錢傷感情。朋友之間什麼時候談錢會傷感情呢?必然是雙方財富不均等的狀況下,這種時候談錢,傷害的要麼是較窮的那方的自尊心,要麼是較富的那方的利益。
早些年,我和老公白手起家,他也曾向朋友們借了不少錢。有時候在一起聚,他會打趣地對債主們說:「你們這些有錢人再不對我好點,小心我不還你們錢了。」對方也會戲謔他一番。
這種情況下,他和朋友們的關係絲毫沒有因為談錢而發生變化,因為他是懷著一種感恩又不亢不卑的心態,而不是敏感羞恥的心態來談錢的。
朋友之間如果能夠敢於談錢,這樣的關係往往更純粹,也能更長久,談錢反而成為關係紐帶的加固器。現實中,有太多親朋好友因為利益瓜葛而反目成仇。當談錢能夠避免這些矛盾,促使大家暢快而長久地交往下去時,為什麼不能光明磊落地談談錢的問題呢。
其實,錢本身無善惡,它只是個工具,談錢也無關道德高下。連嶽說:「不敢談錢的人,永遠成熟不了。」所以,該談錢時就談錢,工作上專業地談錢,為自己爭取雙贏的長期合作。生活中,合理坦蕩地談錢,將複雜的事情變簡單,生活就會輕鬆而真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