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英國士兵湯米(菲昂·懷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飾)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馬克·裡朗斯 Mark Rylance 飾)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三人陸續搭救了海軍(基裡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飾)、飛行員柯林斯及湯米一行人,而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 Tom Hardy 飾)則在被敵人雙面夾擊的艱難情形下頑強戰鬥。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隨著影片上映,從周五開始,就有大量的評價出現在各類媒體上,大多數評論者都認為影片不錯,筆者也是同樣的觀點,作為一個周末的文化消費,這部影片還是算得上值回票價的,即使是差不多九十塊錢的票價,在一個IMAX的大廳裡面,享受這100多分鐘的電影,也還是覺得挺過癮的,如果綜合打分,我至少會給到85。
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一些影評人或者文化人,在評論中,給了《敦刻爾克》極高的評價,認為該片還原了歷史,甚至比還原更高的,是該片真正反思了歷史,並且釋放和治療了戰爭中受創的人性——大意吧,不引用原話是不想進行文人式爭論——這好像有點抬的太高了。

《敦刻爾克》的故事是3條線,一位等待救援的士兵不斷逃生的過程,一位空軍駕駛員奮戰以掩護海上逃生者的過程,一位紳士駕駛著自己的遊艇渡過海峽救人的過程。
3條線中,打得最精彩的空中線,以大量的主觀鏡頭讓觀眾有操作VR遊戲機的感覺,但如果從所謂的人性深度來看,並沒有什麼超乎尋常之處,不惜犧牲自身的戰鬥英雄,比比皆是,這一個和其他有什麼不同,導演並沒有交代的太多。

逃亡線上的年輕士兵,仿佛中了魔咒,上哪條船,哪條就倒黴,不斷落水,不斷撲騰,直到最後才被拉出危險區,歷史大事件中,一個渺小的個體,只是想拯救自己,卻如同浮萍,完全無法把握命運,只能隨波逐流,祈求運氣,這條線的筆墨相當重,給觀眾的印象也最深,也應該很容易理解導演的意圖,但是從整個故事的講述和最終展現出的意義,也還在常規範圍,比起那些真正的名著其實還有差距。
海上救援線,故事的最高潮之處,是在揭示了自駕遊艇的紳士的身份之後,他和二兒子的那種宗教式的悲憫和寬容與我們文化中的一般理解大不相同。如果說不一樣,整部影片就是這裡最突出。但是如果就此得出結論,《敦刻爾克》是一部如何的巨著,恐怕還是太草率了。

影片結尾,邱吉爾的演說是作為影片畫外音出現的,作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來提示影片的意義,同時也將影片的真實背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傳達給觀眾。作為一名好導演,諾蘭對這個橋段的處理很有感染力,這很值得中國導演來借鑑。但是如果回溯真實的歷史,事實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對於英法一方來說,確實很重要,但這次行動的好結果,其實完全不應該算成是當時英國政府的成績,要知道,救援的主力是大量的英國及鄰國的民船、漁船、小型商船,或者片中的私人遊艇等等,用螞蟻搬家的方式救回了數十萬英法聯軍。

如果非要算國家功勞,也是英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社會動員機制和國民教育的功勞。英國將這次撤退上升到勝利的程度,完全是為了掩蓋其政治和軍事的雙重失敗——政治上,本來一手好牌的世界老大,一廂情願地希望德國去消滅「洪水猛獸」蘇聯,卻對納粹的危害視而不見,並且自私自利到不斷犧牲隊友,最後慘遭反噬;軍事上,上百萬聯軍龜縮在防線裡被動防禦,打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奇葩的「靜坐戰」,又對德軍的軍事技術和戰略戰術的迅速發展麻木不仁,等到真正開戰,一下就輸得毫無脾氣加毫無士氣——當然,在失敗的時候重新鼓舞士氣繼續戰鬥,體現出了政治家邱吉爾的擔當和能力,但無論怎麼說,敗了就是敗了,敦刻爾克算是一次成功的撤退行動,但是從二戰總體戰局來看,其意義並沒有英國人自稱的那樣大。整個二戰前期,英法兩強,殊無亮點,不要說比我們的臺兒莊、平型關,就連淞滬和喜峰口那樣的悲壯都沒有,所以也只能找動靜最大的敦刻爾克來做標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