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桎梏之後:文學批評30年變形記

2020-11-27 鳳凰網

批評家陳思和從作家賈平凹手裡接過獲獎證書。文學已不再是中心了,它與更加邊緣的批評重新聯合在一起,展望誰也說不清的未來。

1980年,法國作家羅蘭·巴特穿過法蘭西學院門前的大街時,被一輛洗衣店的卡車撞倒。

在巴特聲名卓著的歲月裡,法國電視臺的記者還在追問他是否想寫小說,巴特不置可否的回答還給人們留有希望。巴特的死,使不少人存有的遺憾是沒有看到這位激進的先鋒派批評家寫作一部文學作品。

「文學批評終究不能證明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即使像巴特這樣的一代大師,人們也指望他能再努力一把,弄出一部小說之類的作品來證明他是真正的大師。」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文學批評在西方的景況。「但不管如何,文學批評在西方總能在學術界內部佔據要津,在文學刊物和大學系統裡起思想的主導作用。」

11月14日,「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頒獎典禮在溫州舉行。

隆重地專門給批評家頒獎,這是第一次。在18位候選人中,經過11位評委記名投票,以超過三分之二得票為通過,有12位批評家獲「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

作家莫言主持頒獎儀式。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走上臺,從作家賈平凹手中接受為他頒發的批評家獎。上臺領獎的批評家還有南帆、陳曉明、洪治綱、蔡翔、謝有順、王堯等,而上臺頒獎的作家還有蘇童、李洱、阿來、舒婷、範小青等。

陳思和發表獲獎感言:「作家與評論家就像大道兩旁的樹,它們之間各有規律,各成體系,不是對立的、依附的,一方為另一方服務的,而是謀求一種互為感應、聲氣相求的關係。多少年過去,我的批評觀沒有絲毫改變,倒是文學與文學評論的關係由靜止凝固的道邊樹,逐漸變成了蒼茫天穹下遊動不息的精神遊魂了。」

頒獎會次日,「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與批評」高峰論壇舉行,來自全國的三十多位主力批評家和作家出席這次論壇。

在三天的時間裡,眾多作家和批評家聚集一起,對話文學與批評的關係:在最近的三十年裡,文學與批評之間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文學與批評之間應該建立怎樣的新關係?

1980年代前 權力化「替意識形態管理文藝」

作家蘇童對於作家、批評家各自的工作和使命有一個比喻:「作家和批評家就像鐵路路基上面兩條並行的鐵軌,它們都有自己的延伸,都有各自的負載,它們永遠也不會重疊,卻共同承載著文學這個列車。」

陳思和在半生的批評生涯中見證了文學批評的嬗變。

1978年,陳思和邁進復旦大學的校門。同在復旦大學讀書的盧新華寫出短篇小說《傷痕》張貼在學校壁報上,不久小說被轉投至《文匯報》發表。陳思和也試著將一篇同時貼在壁報上支持《傷痕》的評論文章投寄給報社。當時《文匯報》文藝版的編輯褚鈺泉在《傷痕》發表的第二周就組織了一個版面的爭鳴文章,陳思和的文章作為支持的意見發表在頭條。那時陳思和很興奮,從此他確立了走文學評論的道路。

當代文學批評有著自己的價值取向和話語方式。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強調:「文藝界的主要鬥爭方法之一,是文藝批評。」周揚在第一次文代會上提出:「批評是實現對文藝工作的思想領導的一個重要方法」。

「以前文學批評的功能主要是意識形態對文學的管理。」陳思和說,「1950年代,老一輩文學批評家,都是文藝報刊的主編,宣傳和文化部門的領導,他們是主管文藝家協會的領導者,同時也是理論家,他們當時的文學批評主要職責是指導文學創作,引導意識形態,如果偏離了就會受到批判。」

到了陳思和從事文學批評的時候,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管理功能漸已消失」。「大概像別林斯基時代的俄羅斯文學,像勃蘭兌斯時代的北歐文學,像周揚時代的中國文學,文學批評家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力和社會影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陳思和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說。

相關焦點

  • 《變形記》發表100周年 用細讀方法進行考評闡釋
    現任東莞文學藝術院副院長、東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已出版文學評論專著《打工文學的整體觀察》、《從鄉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記》和詩集《夢中的鳥巢》等三部。   2015年是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發表100周年。雖然明年才是真正的慶典時刻,但是今年已有兩件事情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作家閻連科獲得了2014的卡夫卡文學獎。
  • 女性文學批評視閾下的文學教學
    本文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為切入點,探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對於英美文學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應用實施,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以維多利亞時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場》《簡愛》《艾格尼絲·格雷》為例,闡述如何從女性主義批評理論來分析作品,會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圖,從而挖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 讀懂丨梅園經典共讀小組——卡夫卡《變形記》討論紀要
    時間: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15:00——17:30 地點:梅園書房1912年是卡夫卡的創作高峰期和產出爆發期,期間他寫出了經典代表作《判決》和《變形記》。他們構成了卡夫卡中期的開篇之作,標誌其文學創作步入成熟。 在個人情感生活方面,他與菲利斯鮑威爾小姐以極大部分時間為書信來往的方式保持了五年的戀愛關係。
  • 張伯偉:漫話中國文學批評
    又強調「以天合天」、「無以人滅天」(《秋水篇》),「用志不分,乃凝與神」,對於後代作家擺脫禮法教條、名利權位的束縛,以澄徹透明之心從事於文學創作,使作品達到與自然合一、形神皆備的境界提供了思想基礎。《秋水篇》中還指出: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 破解文學批評的斯芬克斯之謎
    批評家對當下中國文學批評觀念方法、工具技術要有所把握,還要對當下文學批評環境、制度、倫理等有所把握。但最重要的是,批評家作為文學評判者,要秉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還有一個關鍵點需要強調,即文學批評的標準必須明確。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美學的、歷史的批評標準。
  • 文學批評的底氣、地氣和銳氣
    在文學創作蓬勃發展而文學批評話語相對滯後的當下,對李長之文學批評進行文本重讀和價值重估,可以收穫多方面的理論啟示。圖為2016年10月17日,紀念巴金《隨想錄》創作完成30周年圖片文獻展在上海圖書館舉辦。視覺中國/光明圖片  批評的底氣來自深厚學識  李長之十分重視批評家學識養成的意義。
  • 文學理論:「卑賤意識」與作為歷史證言的文學批評
    因此,在我看來,重建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的有效性,需要樹立這種基本意識:作為文學批評對象的文學,並不必然構成文學批評存在的前提條件。文學批評存在的合法性只源於自身,而非任何外在於批評行為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文學批評不僅僅擺脫了副屬性功能的限制,而且像文學那樣成為意義自足的文本和話語實踐。
  • 列維納斯思想中的文學和藝術及其文學批評意義
    這種語言與自身的搏鬥既是為了擺脫存在論語言的桎梏,也是為了在闡述倫理學時真正讓闡述這一倫理學的語言變得倫理,所以他要讓語言不成為一種總體化的組織,而為他異性留有空間。在這個意義上,「列維納斯的寫作不只聚焦於有關回應和責任的嚴肅倫理學問題。同時,也深刻介入了試圖顯現不可言說之物的嚴肅美學問題中」(17)。
  • 文學批評應與作家的生命打交道
    與會者對文學批評的價值和意義,重識作家論的意義,作家和批評家的關係,文學批評的有效性等話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互動式探討。批評家南帆教授指出,近20年,批評家們的藝術感普遍下降,擅長操縱概念,過度理論化,不利於文學研究的良好發展。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表示,今天大眾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網絡、微信等表達方式觸手可及,因此不是簡單回到過去的作家論道路就可以,而是要重新發明作家論的意義,「就像每個時代都要重新發明文學一樣」。
  • 改革開放30年文學思潮的思辨
    時間:2008-11-25 01:38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回顧、總結這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展望、謀劃未來的發展道路,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文學是整個社會歷史,特別是文化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梳理、重審新時期以來30年的文學歷程,也就顯得格外必要。
  •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當代是如何崛起的?
    女性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擺脫自己的本真性並按照男性視角不斷重構自己形象的過程。男性視角正是建立在男權制的基礎之上對文學藝術作品進行審視和評價的一種觀念和方法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形成的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批評觀念和方法.它的主要文化特徵就是將女性的價值置於男性的價值觀中來衡量它所遵循的是男性制定的標準和尺度用一整套嚴格的道德和倫理體系來規範女性的思想和行為。
  • 「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原標題:「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以「貼標籤」分類法粗暴套用在一群作家或作品身上,說服力寥寥……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文學評論的種種「病症」,有來自文學大環境的外因,但批評家隊伍自身因素更不能迴避。
  • 當前寧夏文學批評的經驗與局限
    之前,以張賢亮為代表的反思文學和傷痕文學的社會影響廣泛而深遠,提升了寧夏鄉土文學的整體質量;之後,崛起了「三棵樹」「新三棵樹」以及其他重要的寧夏籍作家、詩人和文學批評家,單從數量說,僅在全國產生不同影響,並成為中國作協會員的就近百人之多,寧夏這樣的小省區來說,已經非常壯觀了。
  • 汪曾祺的「批評文學」意義何在?
    這與法國批評家法朗士所說的「批評是一種小說,同哲學與歷史一樣,給那些有高明而好奇的心的人們去看的」「好的批評家便是一個記述他的心靈在傑作間之冒險的人」有相似之處。對其進行全面闡述的是袁可嘉。他在發表於1948年8月《大公報·文藝副刊》的《批評的藝術》一文中的「科學與藝術」一節中指出:「批評是科學,也是藝術。
  • 德國文學20世紀有三巨頭,前30年名人輩出,對文學作出獨特貢獻
    德國文學20世紀有三巨頭,前30年名人輩出,對文學作出獨特貢獻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德國的文學家和他們的作品。1901年,託馬斯·曼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立即獲得巨大成功,從此奠定了他在德國的文學地位。他在書中以諷刺而不失幽默的風格描繪了做糧食生意的昌貝克家族在1835年到1877年間歷經四代的盛衰。這部小說為他贏得了192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截至2000年已在全球售出1000多萬冊。在他眾多經典短篇故事作品中,短篇故事《死於威尼斯》(又名《魂斷威尼斯》)(1912)也許在德國最為熟知。
  • 擺脫微面桎梏 探福汽新龍馬龍巖工廠
    1衝壓車間:全自動封閉式衝壓線  [汽車之家 工廠揭秘]  福建新龍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福汽新龍馬)在多數人眼中還是一個較為陌生的車企,不過該公司的註冊成立可以上溯至2004年10月。而其龍巖工廠的建設完成是在2012年10月。
  • 孟晚舟女士,早日掙脫枷鎖,擺脫桎梏
    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孟晚舟女士,於2018年12月5號在加拿大以莫須有罪名被捕。10天後才得以保釋。從此孟晚舟開始了腳戴電子腳拷的生活。2020年5月29日凌晨,加拿大卑詩省高等法院宣布,華為 CFO 孟晚舟 「雙重犯罪」 成立。
  • 《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卡夫卡在近代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寫出了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和熱衷於天書寫作的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與大師。卡夫卡的作品向來以荒誕著稱,這與他表現主義文學大師的身份密不可分。
  • 批評莫言引發爭議 文學批評「病」在哪?
    其後,程永新再次發表微博:「……批評必須專業在行,出發點是與人為善。見一個滅一個這叫文學批評嗎?這叫『毀人不倦』!」  程永新的微博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一場關於文學批評的邊界在哪裡的爭議,也引發了人們對當代文學批評現狀的思考——文學批評到底「病」在哪?
  • 人文大家|魯太光:文學批評不應是朋友圈的點讚
    (節選自魯太光:價值觀的虛無與形式的缺憾——論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山本》,原刊於《文藝研究》2018年第12期)什麼是好的文學批評?魯太光是一位年輕的評論家,也是受過多年正規文藝評論學科教育的文學熱愛者,這些年較多關注底層工人寫作。採訪中他強調,正是出於對文學本能的愛,才在最近幾年不斷反思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問題。「文學不應該是今天的樣子」。出於對自身所在文學場的不滿意,魯太光才寫下一篇篇言辭剴切的文章,自揭批評界弊病,做出真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