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莫言引發爭議 文學批評「病」在哪?

2020-12-12 中國文明網

配圖:gettyimages

  4月7日,《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在微博上批評某文學報刊「新批評」專刊,認為其刊登的李建軍批評莫言的文章「已經越過文學批評的底線」,是純意識形態的思維,「文革」式的語言。其後,程永新再次發表微博:「……批評必須專業在行,出發點是與人為善。見一個滅一個這叫文學批評嗎?這叫『毀人不倦』!」

  程永新的微博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一場關於文學批評的邊界在哪裡的爭議,也引發了人們對當代文學批評現狀的思考——文學批評到底「病」在哪?

  引發爭議的當事人李建軍:

  只褒不貶體現不了批評家的價值

  我覺得是因為真正的文學批評太少了,這才顯得我的批評特別與眾不同。或許我的有些評論比較尖銳,但絕不是憑空而來,我是在大量的文本分析和事實判斷的基礎上做的評論。所以,我覺得我的批評是負責任的,我的批評態度更是嚴肅的。

  事實上,文學批評無法做到絕對的客觀,因為這其中不免包含個人的趣味和傾向,但一名成熟的文學批評家,必須是理性的、公正的,並具有相應的美學原理和倫理道德的尺度,這也是文學批評的底線。

  當代文學批評的主流就是吹捧和說好話,因為真正的批評會給自己帶來不便和麻煩,這其實是一種既得罪人又沒有好處的「傻事」,但是,好的文學評論家就應該直面問題,而不是迴避問題,只褒不貶的評論態度,根本體現不了文學批評家的價值。

  其實,文學批評與拳擊場上的情形類似,都是通過對抗而使彼此更為強大。所以沒有對抗的批評,對作家的影響就如同拳擊手不能獲得基本訓練,只能停留在孱弱的狀態。真正的文學批評就應該是充滿對話性甚至對抗性的,要能產生一種良性的碰撞。

  近日有人批評我有關莫言得獎一事的批評過於苛刻、流於意識形態,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評論,但如此血脈賁張的發飆似乎大可不必,我的評論是站在文學的立場上,不涉及任何人際關係、利益衝突,我不會因為某個作家獲得了獎掙得了榮譽,而給予他文學批評的豁免權,我關注的一直都只是文學本身,而非其他。莫言的主要作品我都閱讀了,不僅不及魯迅文學作品深刻、有內涵,而且與當代別的優秀作家比起來,也有不小的距離,例如,路遙、汪曾祺與史鐵生就比莫言的作品更成熟、更博大、更有價值。

  在我看來,一部真正偉大的文學作品可以描寫人性的複雜醜陋,但必須擁有倫理自覺和文化自覺,而不是渲染人性惡的一面,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提供給讀者一種生活的啟示和方向,即使是直面社會的罪惡和苦難,也會懷著對人性憐憫的情懷。在這一方面,莫言的小說是令人失望的。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評論家謝有順:

  過度讚美和過度苛責,都是審美癱瘓的表現

  每次評論作品時,我必定會堅守三個準則:首先,它在藝術上必須是有新意、豐富而值得品味的;其次,我看重一個作家的語言才能,語言的個性、韻味是判斷一部作品是否具有風格化的重要標誌;再者,作家的道德勇氣也不可忽視,它關乎作家是站在什麼精神立場上說話,他有什麼樣的價值發現。

  但遺憾的是,如今,過度學術化的趨勢損毀了文學批評最重要的直覺和感受,批評越來越成為沒有體溫、沒有個人發現的理論說教。早年,文學批評強調個人風格,強調對一部作品的藝術直覺並勇敢地作出判斷。現在,這種可貴的品質正在消失。

  毋庸諱言,文學批評不是極大吹捧就是為博眼球而謾罵的現象,確實是一個文學批評生態的當下症狀,過度讚美和過度苛責甚至謾罵,都是文學批評家審美癱瘓的表現。但是,真正的建設性的批評還是有的,只不過浮在面上的往往是那些博眼球的,認真探討問題的文章反而容易被忽略。

  在我看來,一名合格的文學批評家應該具備藝術的修養、精神的敏銳和鮮明的文體意識,缺一不可。沒有藝術修養,就無法準確解析作品的豐富和複雜;沒有敏銳的精神觸角,就無法和作家進行深層對話;沒有文體意識,批評文章可能就會寫成新八股文,而失去好文章當有的風採。批評也是一種寫作,更應該有自己的邊界。而文學批評的底線在於兩點,一是要有藝術的判斷力,二是要忠誠於自己的內心。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兩者,批評家才不至於肆意評判。

  我認為,批評一部作品有時是好事,但過度苛責有時就會失去公正。批評還是理性些、誠懇些好,不必那麼怒氣衝衝、真理在握的樣子,批評是一種專業,還是應該多一些專業精神。對莫言的批評也應如此。莫言大部分作品,我是喜歡的,但他也有作品是粗糙的,如《紅樹林》。莫言的獲獎是個案,不必過分誇大他對於整個文學發展的意義。但不可否認,儘管莫言的寫作植根中國鄉土、描繪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可他的藝術手法、精神線條風格強烈,易於被西方讀者所辨識,這對他的獲獎也起到了助力作用,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莫言小說的現代性比他的傳統性更加顯著,他終究還是一個才華橫溢、想像力超群的作家。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檸:

  文學批評不是做學問、做廣告

  對比早年的文學批評,如今文學批評顯得更多元化,這其中當然包含了好的一面,比如對文學研究更透徹、對文學推廣更普及。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如今的文學批評不再推崇一種對話的關係,而是傾向於做學問或者做廣告。

  所謂做學問,就是文學批評家不關注當下文學的發展,而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以自己的思路為主,並從過去的文學中找出相關的理論依據證明自己的想法,這種批評更像是在做學問而不是通過與同時代的作家進行對話產生良性的互動。至於做廣告,則更多體現在一些批評家與出版社等合作,撰寫一些吹捧作品的文章。如果文學批評都是這兩種形式,那麼文學批評存在的價值就沒有了。

  其實,文學批評本身也是一種創作,是一種特殊文體的創作,其特殊性在於文學批評應該是動態呼應,而非靜態研究。早年,文學批評更強調對話的關係,更講究對某些觀點進行論證,比如有關人文精神的爭論、有關自由主義的爭論等等,都是基於文學本身,針對某個有意義的觀點進行爭論。但遺憾的是,21世紀以來,這種文學批評的論戰幾乎沒有了,這與一些文學批評家沒有創作激情、缺乏獨立思想有關。

  我認為,一名成熟的文學批評家除了必須具備創作的激情和獨立的思想,還應該真實、客觀、公正,這是一名文學批評家最基本的素養,要敢於講真話,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時,如何講真話也是一門學問,不能簡單粗暴地下定論,必須得有充分的理由。另外,文學批評也必須符合批評文學的文體要求,如同我之前說的,文學批評也是一種創作,那麼這種創作本身應該獲得作家的閱讀興趣,才有可能對其文章中的觀點表示認同。最後,文學批評家在進行批評時,必須在文學批評的界限內開展。

  關於文學批評的界限,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文學批評決不能含有人身攻擊。文學批評應該只關注文學本身,在肯定他人的優點的同時,進行相應的文學批評,而不是簡單地徹底否認他人,更不能進行道德審判。文學批評家與作家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

  莫言的作品是符合文學要求的,也表現了作家自身真實的一面,雖然包含了殘酷的經驗,但是不乏積極向上的精神。不過,「新批評」專刊設置的初衷非常好,可以在當下文學批評以做學問和做廣告的為主的風氣下,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是件好事。(記者 李曉璐 李 媛)

相關焦點

  • 敢笑黃巢不丈夫——莫言的文學作品與文學批評
    酷熱暑天,老先生還關心文學和文學的事,我仿佛看到了一顆青春的心。我雖老矣,讀之數字,也不便言老了。2012年冬天的一個下午,您和老張到我「雞毛小店」聊聊莫言獲諾獎這事,還記得您老在家裡沏上一杯紅茶,用保溫杯盛著,如約準點面晤。當時,我感覺淡淡的古風…回首往事已經八年了…倘有空,我也想再談談莫言。
  •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去世,生前評價批評者不懂莫言
    此外,馬悅然的兩任妻子均為中國人,他的第一任夫人陳寧祖來自四川省,1996年因病辭世,第二任夫人陳文芬為臺灣媒體人。針對目前中外對於莫言的批評,馬悅然稱,莫言對中國現實的批判,沒有一個中國當代小說家比得上,那些批評莫言的人,大多數沒有看過莫言的作品,對他非常不公平。今天我們重新推送這篇當年的新聞報導,以為紀念。
  • 清遠評論家馬忠新作《文學批評三種「病」》出版
    記者今天獲悉,清遠評論家馬忠新著《文學批評三種「病」》,近日由三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從這本書裡,讓我們讀到一種憂患和責任,灼見與膽識。《文學批評三種「病」》是一本文學評論選集,所收入的41篇評論均為作者近年來在省級以上文學報刊發表的文章精選。這些作品對新世紀文學的文化語境、文學批評、現實題材寫作、「紅色經典」改編、兒童詩成人化現象等熱點問題顯現出獨到的視角與眼光,為當代文學批評提供了一份獨特的「民間觀察」。
  • 莫言回應爭議:看到人心,看到世態,看到我自己
    莫言回應爭議:看到人心,看到世態,看到我自己     10月18日,2012莫言在會上表示,自己從小特別迷戀、崇拜講故事的人,寫作生涯可能也是從給母親講故事開始的。談到最近關於自己的種種爭議,他坦言,時代提供了一種可能,大家可以在網絡上說各種各樣的想法。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自己必將受益終身。
  • 「文革式批判」與「批評的倫理」
    》演說詞,即顧彬應香港嶺南大學「五四現代文學講座」之邀而發表的講演錄音稿,對高行健與莫言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提出批評,並稱莫言獲獎應歸功於譯者葛浩文的再創作。顧彬提問歐陽江河:「80年代重要的文學家批評我,用的都是文革時候的語言。這是為什麼?」顧彬與歐陽江河的對話由騰訊文化報導後,在文化界再次引發討論。2014年9月23日,劉再復接受騰訊文化專訪,就此事做出回應,以下為專訪全文。
  • 南都批評之 茅盾文學獎,草字頭哪去了?
    媒體對莫言《檀香刑》的落選頗感意外,我卻沒有那麼吃驚。如果莫言、李洱等獲獎,那倒要更新對茅盾文學獎的看法了。這幾天「結果不公正」成為批評焦點,不少批評家列出自己認為應該入選的作品。對於這種批評,一些持「一元審美觀」的評委可以以「美學多元論」為藉口進行推託。他們一邊把自己的審美趣味當作文學的標準尺度,一邊告訴批評者眾口難調,對同一部作品的判斷不可能是統一的。
  • 「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原標題:「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以「貼標籤」分類法粗暴套用在一群作家或作品身上,說服力寥寥……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文學評論的種種「病症」,有來自文學大環境的外因,但批評家隊伍自身因素更不能迴避。
  • 擺脫桎梏之後:文學批評30年變形記
    「文學批評終究不能證明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即使像巴特這樣的一代大師,人們也指望他能再努力一把,弄出一部小說之類的作品來證明他是真正的大師。」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文學批評在西方的景況。「但不管如何,文學批評在西方總能在學術界內部佔據要津,在文學刊物和大學系統裡起思想的主導作用。」11月14日,「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頒獎典禮在溫州舉行。
  • 李兆忠:莫言對中國文學貢獻不多 算不上大作家
    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莫言在斯德哥爾摩老城的瑞典文學院做了題為《講故事的人》的演講,這也是莫言到達瑞典之後的第一場演講。然而,這場演講一經報導,引起了國內批評者和網友諸多爭議。  面對種種爭議,晨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兆忠,李兆忠說:「莫言具備一個好作家所有應該具備的天賦和才華,他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值得讚嘆。但是另一方面,莫言還不能說是一個大作家,他的思想、他的學養還嫌不足,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並不多。」
  • 張伯偉:漫話中國文學批評
    孟子繼承了孔門的文學觀,並在其人性論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等誦詩讀書的方法,經過漢人的實踐,遂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影響最廣的批評方法。 道家的文學觀在《老子》及《莊子》中有較為廣泛的表述。《老子》中提出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觀念,對中國文學批評中「興趣」、「氣象」、「神韻」等說的產生都起到了奠基作用。
  • 文學批評要有益於世道人心
    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劉勰一語將文學作品的多元性、閱讀和鑑賞者的主體性、誤讀與多解的可能性、作家與批評家之間心心相通的不易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那麼,「知音」既然如此之難,文學批評又將如何進行?我們該怎樣做文學批評?這些基本問題也常常引發我的思考。  文學批評對於文學活動有無作用呢?這個問題自不待言。
  • 莫言與他的獨特文學世界
    本期「悅讀」,我們帶你走進莫言的文學世界,從不同方面向你展示莫言文學作品的精神魅力,告訴你一個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解放軍藝術學院原副院長、江西籍著名文學評論家朱向前與莫言是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同班同學,有著20多年的深厚友誼。  10月13日,朱向前在宜春向本報獨家解讀了他眼中的莫言。
  • 汪曾祺的「批評文學」意義何在?
    袁可嘉對「批評文學」的闡釋在新文學批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他其實是在對新文學批評史上以周作人、劉西謂、唐湜等為代表的「批評文學」的一種理論總結,他們的「批評文學」是以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嚴羽《滄浪詩話》等為代表的,以詩評析詩文、以詩解釋詩文的古典文學批評傳統的延伸。
  • 文學批評的角色及責任(圖)
    著有《文學的維度》、《隱蔽的成規》、《雙重視域》等學術著作多種。  記者:你在一篇文章裡談到,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批評家紛紛撤出了文學前沿,文學舞臺上僅剩下作家獨白,批評不再介入文學的「現在進行時」,不再承擔責任,拋下文學享清福去了。你把這歸咎為雜誌隱退、學院崛起的結果。除此以外,你認為還有其他深層原因嗎?  南帆:這僅僅是文學批評機制的一個重大變化。
  • 女性文學批評視閾下的文學教學
    本文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為切入點,探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對於英美文學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應用實施,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以維多利亞時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場》《簡愛》《艾格尼絲·格雷》為例,闡述如何從女性主義批評理論來分析作品,會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圖,從而挖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興盛
    在中國文學史上,魏、晉、南北朝是文學批評最活躍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興盛,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繁榮的重要表現之一。之所以興盛,當與三大因素有關。一是與思想文化的新變有關。文化思想的新變,必然會帶來人生價值觀念的變化、社會審美心態的變化和文學藝術批評標準的變化,並且要頑強地表現出來。其表現方式,則受到漢、魏以來人物品藻的啟發和影響,因而魏、晉以降,不單出現了不少人物品評的專書,還出現了多種書品、畫品、棋品以及討論音樂審美本質屬性的專論、專著。與此相關,文士們自會將批評的目光投向文學領域,寫出文學批評的專論、專著或帶有文學批評性質的諸多文章。
  • 諾獎評委:莫言獲獎無關政治 評選過程沒有爭議
    諾貝爾獎評委馬悅然:莫言獲獎無關政治 評選過程沒有爭議新華網上海10月22日電(記者 孫麗萍)「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都會經歷激烈的辯論,但今年莫言的獲獎比較平靜,評委的意見比較一致。」88歲的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正在上海展開為期三天的訪問,期間他解密了莫言獲獎的「幕後新聞」。這位精通中國文學且熟諳漢語的老人表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關政治、友情和運氣,唯一的標準就是文學質量。莫言此次獲獎有助於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中國有很多世界水平甚至超過世界水平的作家、詩人,唯一的問題就是翻譯。
  • 人民日報 :譯莫言作品 看中國文學
    在俄羅斯,文學批評家、讀者和博主對譯成俄文的莫言作品,有什麼反應?   2012年10月以前,除了一些研究當代中國文學的漢學家以外,誰也不認識這位著名的作家。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俄羅斯人對他作品的興趣陡然變大,尤其是他的第一部俄譯長篇小說《酒國》就在這個時候面世了。莫言像一顆閃亮的星星衝進了俄羅斯文學蒼穹。
  • 諾獎評委稱莫言獲獎無關政治 評選過程沒爭議
    諾貝爾獎評委馬悅然:莫言獲獎無關政治 評選過程沒有爭議 新華網上海10月22日電 (記者 孫麗萍)「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都會經歷激烈的辯論,但今年莫言的獲獎比較平靜,評委的意見比較一致。」88歲的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正在上海展開為期三天的訪問,期間他解密了莫言獲獎的「幕後新聞」。這位精通中國文學且熟諳漢語的老人表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關政治、友情和運氣,唯一的標準就是文學質量。莫言此次獲獎有助於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中國有很多世界水平甚至超過世界水平的作家、詩人,唯一的問題就是翻譯。
  • 破解文學批評的斯芬克斯之謎
    如今,批評與創作,批評家與作家,不僅是規模上不對等,更有觀念上的不對等。傳統時代成長起來的批評家們,批評的方式依舊賡續著傳統,面對日新月異的文學發展,這樣的批評思維方式就顯得特別尷尬,對作家尤其是新媒體作家幾乎沒有影響力。在面對新作品尤其是網絡文學作品時,往往會捉襟見肘。顯然,新的文學批評家群體並沒有出現。有鑑於此,重建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