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評論家馬忠新作《文學批評三種「病」》出版

2020-12-22 廣州日報

記者今天獲悉,清遠評論家馬忠新著《文學批評三種「病」》,近日由三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從這本書裡,讓我們讀到一種憂患和責任,灼見與膽識。

《文學批評三種「病」》是一本文學評論選集,所收入的41篇評論均為作者近年來在省級以上文學報刊發表的文章精選。這些作品對新世紀文學的文化語境、文學批評、現實題材寫作、「紅色經典」改編、兒童詩成人化現象等熱點問題顯現出獨到的視角與眼光,為當代文學批評提供了一份獨特的「民間觀察」。

在代序中作者寫道,「評而不批,不負責任地抬高、吹捧,誰之過?經濟化與市場化已將精神文化推向社會邊緣,作家和批評家的尷尬現狀和生存之道已無尊嚴可言。但我仍要說:時代需要有堅守、高品質的文藝批評。」

從打工隊伍走出來的馬忠,被稱為「草根文學評論家的重要代表」。邊緣的文化身份,使他對文化中的熱點作家和文學現象的評論,更多了幾分冷靜和客觀,少了一份「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自2004年由文學創作轉向文學評論以來,馬忠對大家趨之若鶩的熱點,抱持警惕心態,採取「潑冷水」批評而不是「唱讚歌」或「保持沉默」,以「直抵人心」的力量,在「批」與「評」的適度結合之間,完成真性情的自在抒發。

此前,馬忠先後出版有《站在低處說話》《兒童文學現象觀察》等作品,評論文章入選多種選本、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以及被《馬克思主義文摘》等轉載。獲全國青工文學評論獎、吳伯簫散文評論獎等獎項。《文學批評三種「病」》是他公開出版的第12本個人文學評論專著。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曹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曹菁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

相關焦點

  • 批評莫言引發爭議 文學批評「病」在哪?
    其後,程永新再次發表微博:「……批評必須專業在行,出發點是與人為善。見一個滅一個這叫文學批評嗎?這叫『毀人不倦』!」  程永新的微博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一場關於文學批評的邊界在哪裡的爭議,也引發了人們對當代文學批評現狀的思考——文學批評到底「病」在哪?
  • 人文大家|魯太光:文學批評不應是朋友圈的點讚
    但《山本》出版後評論風起雲湧,權威評論家、雜誌迅速推出近30篇重要評論,將其捧得非常高。有的評論家認為《山本》是當代的《紅樓夢》。這種定性,就讓我有話想說。不是隨便誰就能寫一部當代的《紅樓夢》。我擔心自己的閱讀感受出了問題,就又陸續讀了4遍,但我依然認定《山本》是一般的作品。這篇評論文章引發較高關注度,我是沒想到的。文學評論寫作能得到大眾的回應,很讓人吃驚。
  • 埃爾德雷德·瓊斯去世,《非洲文學批評史稿》出版
    翌年,出版了對非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奧賽羅的鄉巴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中的非洲人》,將莎士比亞研究引入非洲大地。1966年,獲得第一屆世界黑人藝術界藝術批評獎。1974年,被任命為學院院長。《非洲文學批評史稿》是由非裔學者編纂而成的第一部非洲文學研究成果著作,收錄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論和批評文章,囊括了法農、桑戈爾、索因卡、恩古吉、阿契貝、馬哈福茲、戈迪默等人關於非洲文學的重要論述,不僅系統地呈現過去幾十年非洲文學研究取得的業績,也探討了非洲文學及其研究內部的深刻分裂。
  • 法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帕斯卡爾·卡薩諾瓦因病去世,享年59歲
    新京報快訊(記者 楊司奇)據哈佛大學校網消息,法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帕斯卡爾·卡薩諾瓦(Pascale Casanova, 1959-2018)於當地時間9月29日因病去世,年僅59歲。帕斯卡爾·卡薩諾瓦對世界文學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
  • 文藝批評豈能只「抬轎子」「貼標籤」?
    先是在上海,一場圍繞李洱的長篇小說新作《應物兄》的研討會讓評論家們「吵了起來」,評論家程德培感慨,對話雙方較真地「你來我往」,這樣的場面已經「久違了」。  圍繞文學所展開的觀點對撞不僅讓評論家覺得酣暢,創作者有所收穫,也為業界注入一劑強心針。對於長期浸泡在雞湯化、八卦化以及標籤化的所謂文藝評論,猶如久旱逢甘霖,同時也映照出業界與公眾對於當下文藝批評的不滿足。
  • 擺脫「青春文學」標籤的80後女作家 張悅然破「繭」而出
    就純粹的文學品質而言,《繭》無疑是80後這代作家在寫作上的新高度。」  2016年文壇平穩前進  「青年作家在發力,唯缺社會關注度」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常年觀察國內當代文學,在接受華西都市報採訪時他透露,「中國的長篇小說,一年就有4000多部出版。」一個人的閱讀時間終究是有限的,白燁雖專業做文學批評,但他坦言,「我也只能力所能及擴大我的閱讀範圍。
  • 「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原標題:「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以「貼標籤」分類法粗暴套用在一群作家或作品身上,說服力寥寥……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文學評論的種種「病症」,有來自文學大環境的外因,但批評家隊伍自身因素更不能迴避。
  • 文學批評的出路:要針對作品,不要信口雌黃
    上個世紀90年代商業大潮的興起,文學批評便有些沉淪,批評的不斷「缺席」讓人感覺到文學批評風光不再,文學批評在進入新世紀裡將如何面對自身,面對挑戰?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一些先鋒派作家和評論家曾經宣告過文學(小說)的死亡。世紀交替之際,又有一些文化人預言,21世紀將「小說不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學者陳曉明推新作 :部分教科書文學史「乾巴巴」
    >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中新網北京7月13日電(上官雲) 近日,知名學者、評論家陳曉明新著《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二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 範小青新作《桂香街》為小巷文學提供範本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近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常州市委宣傳部、《中國作家》雜誌社在南京聯合召開範小青長篇小說《桂香街》研討會。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吳義勤表示,範小青一直是緊貼生活寫作的作者,從未跟時代脫節。
  • 清遠詩人唐德亮榮獲「中國當代詩人傑出貢獻金獎」
    會上,清遠詩人唐德亮榮獲「中國當代詩人傑出貢獻金獎」。 唐德亮來自清遠連山,是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現任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清遠市文聯副主席,曾在國內外200多家報刊發表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2000多篇,近100篇作品被
  • 2015年中國文學發展狀況:網絡文學主流化趨勢顯露
    2.詩歌   詩歌創作與批評極為活躍。本年度的詩集出版不僅數量上呈現井噴趨勢,而且代表了新世紀以來新詩多向度發展的成果。一些非兒童文學作家也出版了兒童文學新作,趙麗宏小說《漁童》、馬原童話《灣格花原》、虹影小說《裡婭傳奇》等,豐富了兒童文學的星空。隨著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中國原創科幻文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加強兒童文學批評成為共識。中國作協與中宣部合作召開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座談會。
  • 長篇小說《煙火漫捲》出版,三位茅盾文學獎得主同臺聊文學
    前天,遲子建、格非、阿來三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以及評論家李敬澤、潘凱雄一起亮相北京SKP書店。這像是一場朋友聚會,更像是一次對文學的致敬儀式。老友與讀者們一起度過這個難忘的文學之夜,是因為作家遲子建的最新長篇小說《煙火漫捲》的面世。
  • 文學批評的底氣、地氣和銳氣
    這是一位早慧的批評家,在25歲大學尚未畢業時就寫出《魯迅批判》一書。這部批評專著在當時的文學界產生很大影響,也曾得到魯迅先生本人的認可。此外,李長之還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先後出版了《迎中國的文藝復興》《批評精神》《苦霧集》《夢雨集》等批評著作,涉及文藝批評的美學原則、批評家的文化身份、批評精神的內涵、批評和創作的關係等一系列重要命題,彰顯出文學批評的鮮明個性。
  • 20世紀40年代中國文學批評的三種模式
    摘要:20世紀40年代,中國文學批評有三種闡釋模式:一是直接運用理論對文本進行解釋;二是運用某種理論分析具體文本,同時闡述所運用理論的精神和實質;三是在進行文本批評時,根據自己的體驗,闡述自己對文學基本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迎來建社70周年 在線推名家新作
    從左到右分別是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巖,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開門紅」即推出一批重量級作家的新作,如梁曉聲帶來茅盾文學獎後首部作品
  • 2015年中國文學發展狀況
    2.詩歌   詩歌創作與批評極為活躍。本年度的詩集出版不僅數量上呈現井噴趨勢,而且代表了新世紀以來新詩多向度發展的成果。一些非兒童文學作家也出版了兒童文學新作,趙麗宏小說《漁童》、馬原童話《灣格花原》、虹影小說《裡婭傳奇》等,豐富了兒童文學的星空。隨著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中國原創科幻文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加強兒童文學批評成為共識。中國作協與中宣部合作召開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座談會。
  • 第三屆當代中國文學優秀批評家獎在瀋陽頒出
    參加此次會議的有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蓋成立,遼寧省作協黨組書記滕貞甫,東北大學校副校長孫雷,《當代作家評論》主編韓春燕,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楊桂香,東北大學教授、藝術學院院長張燕楠,遼寧省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薛濤,遼寧省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林雪,著名作家遲子建、周大新、柳建偉,著名評論家陳曉明、孫鬱、王彬彬、吳俊、郜元寶、王堯、程光煒、白燁、孟繁華、賀紹俊
  • 「05後新作」把太陽牽回家(組詩)
    作者:廣東清遠清城區后街小學三(16)班 馬驟駸駸(8歲)把太陽牽回家剝去板慄樣的刺毛外殼留下甜軟的糖心滿月(點評人:譚旭東,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創意寫作和兒童文學博士生導師,出版90多部文學作品集,20多部文藝和教育論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發現他會寫詩,純屬偶然。儘管在三四歲,駸駸也有過很詩意的語言,常見一些奇思妙想,但是大人並沒有像一些心細的家長那樣記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