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煙火漫捲》出版,三位茅盾文學獎得主同臺聊文學

2020-12-19 北京日報客戶端

前天,遲子建、格非、阿來三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以及評論家李敬澤、潘凱雄一起亮相北京SKP書店。這像是一場朋友聚會,更像是一次對文學的致敬儀式。老友與讀者們一起度過這個難忘的文學之夜,是因為作家遲子建的最新長篇小說《煙火漫捲》的面世。

新作是獻給哈爾濱的長詩

「無論是黑龍江還是哈爾濱,它的文學與它的經濟一樣,是所有樂於來此書寫和開拓的人們的共同財富。」遲子建說,在哈爾濱生活了30年,讓她有勇氣去書寫這個城市。

遲子建長篇小說新作《煙火漫捲》聚焦哈爾濱城市的百姓生活,一開篇就有初春松花江「文開江」的氣勢:「冰面上不規則的裂縫,濃墨似的水緩緩滲出。」她以細膩生動的筆觸、獨到的情節,把人間煙火中每個人生命中的收穫與苦難、離合與歡笑、過錯與悵惘,在不疾不徐的講述中伸展開來。事實上,遲子建是想把這部猶如長詩的新作,奉獻給自己生活了30年的哈爾濱。

青年時代的遲子建來到哈爾濱,開始了自己在這座城市的生命體驗。哈爾濱城進入遲子建筆下,自《偽滿洲國》始,至今數十年過去,她對這座城市的書寫已經有了蔚為可觀的成果,《黃雞白酒》《起舞》《白雪烏鴉》《晚安玫瑰》等,哈爾濱不僅是一個地理坐標,一個故事的發生場所,更是一個承載悲歡離合的歷史背景。而在《煙火漫捲》這部長篇小說裡,哈爾濱整座城市成為小說完整的主體,「哈爾濱對於我來說,是一座埋藏著父輩眼淚的城。」而在埋藏著父輩眼淚的城市裡,遲子建發現的是一顆露珠,一顆承載了人間煙火,晶瑩如淚的露珠。

遲子建說,她對哈爾濱,從最初的隔膜到現在就是水乳交融了,在這座城市當中了解它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等一切,隨著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在升溫,對它也有了表達的欲望。

《煙火漫捲》動筆於2019年4月,完稿的年末,新冠肺炎開始肆虐,遲子建一面忙於疫情中的工作,一面修改這部小說,「以前並不喜歡那種都市的喧囂和奔忙,可當生活以驚悚的方式靜止的時刻,你的心臟雖然跳動,卻有窒息的感覺,就懷念這種喧囂了。」

遲子建曾書寫了百年前哈爾濱抗擊鼠疫歷史,當再次面對大面積的疫情時,她感到「疫情令人傷痛,人們愈加珍惜人間煙火」。

哪怕一筆帶過也要「觸摸」

當遲子建面對讀者時,她談到哈爾濱,談到寫作,談到煙火氣,語言表述一如抒情散文般優美,她對語言、對城市、對世界的那份敬重分明可感。

當有讀者問,如何看待「煙火」這個詞,遲子建說:「煙火在我心目中,包含了多重含義。」在她眼中,人間的煙火,瀰漫在夜市、風味小吃、人情中,瀰漫在書中人物中,也瀰漫在她頻繁寫到的晚霞,「晚霞同樣也是天空的煙火,生命的煙火。」

《煙火漫捲》滿溢著城市煙火:凌晨批發市場喧鬧的交易,晨曦時分的鳥雀和鳴,城市街道開出的每一種鮮花,食物的香味,澡堂子裡氤氳溼潤的熱氣,舊貨市場的老器物,老會堂音樂廳的演出,飯館或禮堂的二人轉,風味小吃,服裝,交通,做禮拜的教徒……哈爾濱城的豐富的生活包含其中,溫婉細緻,意味深長。

感受人間煙火,對遲子建而言簡直可以用美妙來形容,「寫累了,我會停頓一兩天,乘公交車或是地鐵,在城區之間穿行。」遲子建說,她會起大早去觀察醫院門診掛號處排隊的人們,到凌晨的果蔬批發市場去看交易情況,去夜市吃小吃,到花市看花,去舊貨市場了解哪些老器物受歡迎。她很喜歡與攤主們聊天,為他們的語言著迷,她買瓜左挑右選,攤主一句話逗樂了她:「在我車上的瓜都是進入決賽的瓜。」遲子建說,這些話多麼生動啊,她常常是在不經意走過的時候,感染了人間煙火氣。

在寫作間隙,遲子建還去新聞電影院看二人轉,到老會堂音樂廳欣賞演出,「凡是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筆帶過,都要去觸摸一下它的門,或是感受一下它的聲音或氣息。」遲子建說,最觸動她的,是在哈爾濱醫科大學二院地鐵站看到的情景。從那裡上來的乘客,多是看病的或是看護病患者的,他們有的提著裝有醫學影像片子的白色塑膠袋,有的拎著飯盒,大都面色灰黃,無精打採。有的上了地鐵找到座位,立刻就歪頭打盹。遲子建在一個與病相關的站點,感覺是站在命運的交叉口,多少生命就此被病魔吞噬,又有多少生命經過救治重獲新生,「這個站點的每一盞燈,都像神燈。能夠照耀病者的燈,必是慈悲的。」

每個人都是生活當之無愧的主角

「無論冬夏,為哈爾濱這座城市破曉的,不是日頭,而是大地卑微的生靈」,遲子建在書中寫道。

「我讀這個小說,名字叫《煙火漫捲》,但我的心情還是有點暮色蒼茫。」評論家李敬澤說,你在這裡能夠看到一個一個的人在大都市裡,他們是這麼孤獨,都封閉在自己的生活裡,帶著自己的那份秘密,「而這個小說的力量不在於我們塑造了某個光彩奪目的典型人物。在於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裡當之無愧的主角。」他說,在某個時刻,這些或卑微或平凡的人相互打開,相互照亮,他們對著天對著心說「我做了一個好人」,這正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作家阿來說,《煙火漫捲》將城市作為小說的主角,進行全景式的勾勒,特別難得,「過去寫鄉愁,都是寫農村,我們一直在呼喚城市文學,這次我們終於看到一個城市,就像小說裡最重要的角色一樣,整體地出現了,包括建築、地理、人文等等。」他認為,《煙火漫捲》無疑具有突破意義。

沒有來到現場的另一位茅獎獲得者蘇童當然不願意缺席這場文學聚會,他也留下了自己的讀後感,「大約沒有一個作家會像遲子建一樣歷經二十多年的創作而容顏不改,始終保持著一種均勻的創作節奏,一種穩定的美學追求,一種晶瑩明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們聽不見遙遠的黑龍江上冰雪融化的聲音,但我們總是能準時聽見遲子建的腳步。」

「尤其我經歷過個人的創痛以後,我覺得命運可以讓兩個特別相愛的人離散,可是命運不會讓你和你的筆分離。」遲子建說,只要她有呼吸,這支筆會陪伴她一直走下去,「我希望有一天,這支筆和我的白髮一樣,能讓我的作品,在真正經過歲月的洗禮以後,能夠閃光。」

(原標題:借長篇小說《煙火漫捲》出版 三位茅獎得主同臺聊文學

遲子建全景描繪都市煙火)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路豔霞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文學出版與影視改編是強大助推器(從茅盾文學獎看長篇小說創作②)
    長篇小說的繁榮與外部因素的變化密切。進入新世紀以來,《收穫》《十月》《當代》等著名文學名刊紛紛推出長篇小說專號或連載長篇小說,《長篇小說選刊》等大型文學期刊創刊,各大出版社致力於推出長篇力作,長篇小說有了更加廣闊的發表平臺。與此同時,網絡文學不斷發展,受到資本市場青睞,影視改編如火如荼。
  • 茅獎作家遲子建最新長篇小說《煙火漫捲》打磨五年,重磅推出!
    繼2015年《群山之巔》後,遲子建又一長篇力作《煙火漫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磅推出,這是一部在城市煙火之中,叩問天地、歷史、命運、靈魂等多重交響的長篇小說,作家以此力作奉獻給自己生活了三十年的哈爾濱。遲子建從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經發表六百餘萬字的文學作品,多年來保持著旺盛穩定的創作力,且作品獲得三次魯迅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等國內外文學大獎。《煙火漫捲》的寫作始於2019年4月,終於同年歲末。
  • 茅盾文學獎:體現長篇小說創作邁向「高峰」的努力
    體現長篇小說創作邁向「高峰」的努力——李敬澤就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答記者問第十屆茅盾文學獎8月16日在北京揭曉,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5部作品獲獎。
  • 遲子建長篇新作《煙火漫捲》上市 聚焦「第二精神家園」哈爾濱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生命如歌,煙火漫捲」——遲子建長篇新作《煙火漫捲》新書分享會於9月9日晚在北京SKP書店舉行。這是繼2015年《群山之巔》後,遲子建又一長篇力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磅推出。寫作是不離不棄的伴侶,聚焦「第二精神家園」遲子建多年來保持著旺盛穩定的創作力,且作品獲得三次魯迅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等國內外文學大獎,至今已經發表六百餘萬字的文學作品。
  • 中國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中國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是根據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而於1981年設立的,是中國文學界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至今已頒發到第五屆。
  • 長篇小說如何創作?茅盾文學獎得主來教路 廣東10部重大現實與歷史...
    茅盾文學獎得主來教路 廣東10部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項目獲扶持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柳卓楠  2019-10-27 10月27日,廣東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扶持項目籤約儀式暨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在廣州舉行。
  • 遲子建再推新作《煙火漫捲》 人間最盛的煙火是每個人平凡生活的模樣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繼茅獎獲獎作家莫言、張煒、徐貴祥和劉心武之後,又一位茅獎作家遲子建繼《群山之巔》,時隔五年再度由人文社推出長篇小說《煙火漫捲》,讓2020成為茅獎作家集體發力之年。命運不讓你和筆分離遲子建從1983年開始寫作,一直保持著旺盛穩定的創作力,且作品獲得三次魯迅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等國內外文學大獎。遲子建介紹,《煙火漫捲》的寫作始於2019年4月,終於同年歲末,隨後進行了兩次修改,這是一部聚焦當下都市百姓生活的長篇小說,哈爾濱獨特的城市景觀與小說人物複雜隱微的命運交相輝映,柔腸百轉而又氣象萬千。
  • 符合茅盾對長篇小說精神的理解為標準
    10月,文學獎成為熱門話題,從茅盾文學獎到諾貝爾文學獎,人們對文學投以更多關注。「2018、2019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不到20分鐘新晉文學獎得主的作品在京東圖書上的銷量狂翻600倍,可見大家對於這件盛事的關注。」
  • 茅盾文學獎VS魯迅文學獎,哪一個更能代表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
    前一段時間最新一屆的茅盾文學獎頒獎落下帷幕,獲獎的人物都實至名歸,在社會各界引起了不小的波瀾,這一屆茅盾文學獎(2015-2018)一共為五位文學家頒發了獎項,分別是:《人世間》(梁曉聲)《牽風記》(徐懷中
  • 山東籍作家梁曉聲《人世間》上榜茅盾文學獎 此前三位山東人獲此殊榮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病中的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茅盾致信作協書記處:「親愛的同志們,為了繁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二十五萬元捐獻給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金的基金,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我自知病將不起,我衷心地祝願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昌盛!」
  • 茅盾文學獎看重思想性 文學須對現實負責
    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最初便是以褒獎中國最優秀的長篇小說而創立,是中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今年茅盾文學獎揭曉後,不少人欣喜地發現,獲獎的幾位作家第一次實現了「四代同堂」——年齡最大的作家徐懷中(90歲)和當下文壇「70後」作家群的代表人物徐則臣(41歲)創下了同屆獲獎者的最大年齡差。
  • 茅盾文學獎「短經典」系列出版,收入王蒙張潔宗璞等作家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茅盾文學獎」,自1981年設立迄今,已近四十年,獲獎作家近50位,在讀者中影響巨大。他們大多在文壇耕耘多年,除了長篇小說之外,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等「短」體裁領域的創作也是成就斐然。日前,茅盾文學獎「短經典」系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時代洪流激發創作熱潮(從茅盾文學獎看長篇小說創作①)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日前揭曉,梁曉聲的《人世間》他在中年之後就將創作的重心轉向了長篇小說創作,目前已經寫了9部、11卷長篇小說,「長篇小說的容量大,表現在其中的生活內容可以跨越闊大的時空,能把自己一個時期想寫的東西都寫出來,特別是能把自己對某一個生活領域的思考都呈現出來。」2017年以來,每年都有近萬部左右長篇小說問世。
  • 陝西作家真厲害,這5位茅盾文學獎得主都是咱陝西鄉黨,你知道嗎
    如果說國內文學界的最高峰獎項,一定是眾所周知的茅盾文學獎了。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範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
  • 這些茅盾文學獎作品你看過幾部?
    這幾本茅盾文學獎作品你都看過嗎?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須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儘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自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附5位獲獎作家介紹)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2019年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得票多少為序)《人世間》   梁曉聲《牽風記》   徐懷中《北上》      徐則臣《主角》      陳彥《應物兄》   李洱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
  • 蕭克不止是開國上將 長篇小說曾獲茅盾文學獎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在55位開國上將中排名居首。在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他寫下一部長篇小說《浴血羅霄》,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放下架子一路討飯,尋找黨組織和革命隊伍蕭克原名武毅,1907年7月14日出生於湖南嘉禾泮頭小街田村。1926年1月,蕭克將軍以借到的7塊大洋做盤纏,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從書本上描下一張地圖,又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標上地名。
  • 讀一讀茅盾文學獎得主的這部作品,感受鄉村與城市的詩意
    茅盾文學獎得主李佩甫經典作品鄉村通往都市的殘酷與詩意ISBN:978-7-5212-1130-6作 者:李佩甫編輯推薦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李佩甫經典代表作,鄉村通往都市的殘酷與詩意「城的燈」作為一種寓意,象徵著人類精神的美好聖潔。小說家試圖通過它照亮鄉村通往城市的路途。
  • 這本茅盾文學獎得主的代表作,你擁有了嗎?
    茅盾文學獎得主李佩甫開創性代表作,洞透平原大地的草根智慧ISBN:978-7-5212-1132-0作 者:李佩甫作家出版社著有長篇小說《羊的門》《城的燈》《生命冊》《城市白皮書》《等等靈魂》等,中篇小說集《黑蜻蜓》《田園》等。作品曾先後獲得茅盾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莊重文文學獎等。部分作品翻譯到美國、日本、韓國等地。
  •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揭曉 江蘇籍作家三次登頂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近40年來一直深受文學界重視和全社會關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也成為我國長篇小說創作成就的重要標誌。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一次,是國內現存歷史最久的文學獎項,也是中國國內長篇文學作品最高獎項。繼2011年畢飛宇的《推拿》、2015年蘇童的《黃雀記》之後,這是江蘇籍作家連續三次斬獲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