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故事丨疫情像放大鏡,讓人重新思考買房的意義

2021-01-17 樂居網杭州

上一篇租房故事「疫情來了,沒買房的我們還能否有個家?」,我們講述了疫情期間,沒買房的租戶們在這一特殊時期所面臨的無奈與困境,當租客感覺自己在這座城市原來只是一個外人的時候,有房一族其實也並沒有想像中的瀟灑。隨著疫情防控的升級,家家戶戶自覺宅在家中避免外出,各大小區嚴陣以待。

這不僅讓原本早出晚歸、各有各的生活的家庭成員有了更多的交集,也讓原本沒能好好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房子的購房者重新考量起自己真正的居住需求。

寫作者| 孫小乖、李莉

被訪人:車車

坐標城市:上海

▲ 上海

「本來我首付都湊好了,疫情之後怕是工作吃飯都是個問題了,現在哪裡有心思想換房?」

說來其實,置換房子的計劃我在很早以前就開始籌備了,去年年初那會兒銀行的好哥們跟我說,目前買房還是很划算的,樓盤都是限價,新盤還比二手房稅費少。

我考慮到現在住的房子,還是在2012年沒結婚之前買的。那時候,普遍大家買房壓力沒有像現在那麼大,爸媽也早就為我這個「獨養兒子」準備好了結婚金,所以就在市區的長寧番禺路那裡買了套二手房,買在長寧區倒也是因為母親小時候住過的原因。房子60平不到,長輩給了120萬,貸款80萬。

然而,我也和很多同齡的上海80後男生一樣,雖然手裡早就有了一套上海房子,是外地小夥伴口中「羨慕有房的上海本地人」,但是,幾年前初次買房卻沒有為未來長遠的置換做過考慮。

其實房子面積是還可以的,但是當時單身時候設計沒有把未來給規划進來,在功能上就不太足夠,60平的二室一廳,一間用作臥室一間用作多功能室,平時辦公、玩遊戲、看電影都還算居住的舒適。

2017年,我們有了孩子以後遇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距離雙方父母路程遠得不到幫襯,房子也不夠大。但是我和太太糾結於是買在丈母娘家還是買在自己父母家附近,而且正好遇到房價上漲的階段,所以導致置換計劃一拖再拖。

直到去年,雙方父母家附近總共出現了3個樓盤供我們選擇,而我和太太看了近3個月,多方比較下來有2個盤品質比較高,預算也比較合適。為什麼沒有去看其他板塊的房子,在我看來原因是上海本地人的地域屬性是很強的,別的地方再好也和我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在年前就已經準備好350萬的首付款,原本準備在2020年置換一套合適的房子,最後2個樓盤哪個搖號中了就買哪套。

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置換的節奏。

今年過年一直到現在,我和太太都還住在我丈母娘這裡,家裡4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出門買菜全靠老人,去超市採購都是我和太太負責搬運。

1個月5個人24小時相處,幸好三室二廳130平的房子空間大、夠住,不然若是換個左腳碰右腳的小戶型,真的是窩的難受。

關於置換買房,雖然我知道近期樓市數據不好看,房價也在下降,各地買房補助,各大開發商的銷售力度都很大。

但是從我個人來說,這年頭錢不好賺,有的公司還要裁員。要置換一套近千萬的房子還要養個孩子,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不降標是不太可能的,還要面臨失業或者降薪的風險。

我的想法是,如果要過冬,房價會保持持平或者緩降,一線城市情況會好一些,二三線以下整體表現會更明顯。不過我認為一二線的剛需還是要買房的,剛需沒辦法,只要你的經濟能力允許,那就買吧不用考慮外界因素。

所以,像我這種即非剛需,又非口袋充實,買房置換就都是浮雲了,現在工作能不能保證都是個問題,咬牙置換買房,背負高額貸款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2

被訪人:小焱醬

坐標城市:上海

▲ 上海

「最近家裡常常討論的話題是,疫情結束的第一件事:換房。」

別人都說在家很無聊,但我覺得反而是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居住感受是什麼?舒適的大房子、學區房、還是成熟的配套和交通?

對我而言,換房子,是我們最想幹的事情。

我和老公都是新上海人,住在閔行一個70平不到的老社區,樓層高也沒電梯,好在我們年輕,爬樓梯就當鍛鍊。

平時社區物業上門維修都要三催四請,連小區裡垃圾分類都做的馬馬虎虎,但這對我和老公其實無關緊要。在我們看來,沒孩子,沒貸款,內部裝修重新布置過,平時窩在家裡,社區環境好壞基本沒所謂。

春節前大家對疫情的關注度還不高,老公就把父母接到身邊準備一起過個年。沒想到,剛來幾天情況就嚴重了,原本只要相處到年初五的一家四口,由於蘇州暫時回不去了,為了保險起見還要自覺在家隔離3周。

這讓我完全改變了原先對於房子的所有要求。

首先,四個人擠在不到70平的兩室兩廳裡,原本舒適的小房子一下就不夠住了。最初裝修的時候,為了客廳空間夠大,我們把牆打掉做了開放式廚房,以前因為不用開油鍋做飯,廚房基本閒置。在自我隔離期間,婆婆準備了四個人一日三餐的吃喝,每次做菜客廳裡全是油煙的味道。

兩人位的沙發也容不下四人,常常是父母坐客廳沙發,我們小兩口坐在餐廳的椅子上一起看電視。

我家裡還養了一隻寵物,人多了整個屋子又吵又鬧。每個人活動範圍就那麼幾米,大家住的都很憋屈。因為裝修時只留了一個衛生間,導致每次去廁所都很尷尬。

我和老公都是獨身子女,原本他父母從蘇州接來住個幾天也不會有什麼生活上的摩擦,但由於戶型的限制加上居住時間拉長,平日裡的婆媳小碰撞開始變多。

除了內憂,外患也開始變得多了。我們開始體會到了從前忽略的物業弊端,原來小區物業但凡糟糕起來,會給生活帶來一團麻的困擾。

最大的問題就是物業的不作為,我們的小區有3個出口,按道理來說在非常時期,只需要保留一個主出口,並對來往人員進行排查。可是起初,我們小區做的並不規範,因為業主不同意關閉自己鄰近的出口,小區就成了開放式社區,也沒有設置消毒通道,更加別說測量體溫了,連社區的門禁卡發放都很隨意。

我每天盯著家裡人消毒洗手,室外衣物清洗,已經到忍耐的極限。

這次疫情暴露出來很多被我倆忽視的實際問題:其一,現在房子夠住,以後有孩子了父母過來照顧,現有的戶型定會有其他衍生問題;其二,在沒有疫情出現的時候,我們只關心自己居住內部的空間需求,柜子儲物空間夠不夠多臥室夠不夠大,外部的社區弊端都被隱藏的很好,而在面臨突發的狀況時,才會發現平時發現不了的需求,這些也是保障生活居住舒適和自身健康的重中之重。

現在我和老公商量下來,決定換房。

3

被訪人:頑主

坐標城市:北京

▲ 北京

「連著兩周,生在天津身在北京的我,坐在出租房的沙發上,碼著字辦公,『等疫情結束了,我想在北京買房了』,這是我來京四年後第一次萌生出的感想。」

我是個天津人,不過工作倒是一直在北京,如今也正式步入第4個年頭。

最近這段時間,要不是吃喝全靠外賣,居家SOHO辦公的經歷竟然感覺還不錯。當然這只是句玩笑話,實際上疫情之後,我切切感受到租房不行,為啥?因為租房連進小區門都很麻煩,還要通過房東。

這也是第一次讓我有了在北京買房的念頭。

因為家在天津,從天津南到北京南高鐵也就30多分鐘的事兒,平時周末回家也特方便,所以每當別人和我提起咋不在北京買套房的時候,都被我懟回去,北京就是我家的後花園來去多方便還買什麼房。

而以我看到身邊的情況來說,身邊能買房的人,在17,18年差不多都買了,同齡人現在還沒買的很少很少了,要不就是確實沒錢買。2020年之前還在考慮買房的都是慣性思維認為還要漲,基本都是想買2套或3套。

我倒是個特例,一來是沒有對象,二來從高中起就在國外讀書,寄宿搬家的生活讓我的個性散漫不愛拘束,總覺得有個固定居所不是新新人類的做派。

在北京做編導的收入不少,但是我也不是月光族,會定期理財基金和股票。租房地址也一直隨著公司飄。

四年裡我換了5份工作6個住處,在別人看起來很麻煩的搬家,對我而言倒是一個「斷舍離」的過程,每次搬入新租所,心情也都煥然一新。

三裡屯、西站、西六環、我都住過也當過朝陽群眾,地下室、整租、合租也都嘗試過。母親也不是沒和我提過資助我在北京買房,她總說,「你都落戶了咋還不買套房?家裡可以幫你」。

連著被嘮叨了幾年,在和家裡人溝通後協商今年先在天津買房,於是1月18日回天津休憩的幾天就被媽媽拖去看了房。立馬在北辰區訂了一套房子,交了15000元定金,籤了協議2月底交付首付款,疫情讓計劃趕不上變化,本和售樓處置業顧問協商等到疫情穩定下來再去交付首付款,可對方卻讓我把存有首付款金額的銀行卡通過快遞寄給她幫我交付,或者直接轉帳到對公帳戶,不然就收回房源定金不退。

我感覺很無奈,合同協議是在一切正常的條件下按照條款履行,現在是不可抗力造成,並不是由於我人為原因造成的延期付款,要業主按照這樣方式交錢,我無法理解,退定金肯定費勁,也就僵持著。

憋在家裡不能出門的2周我都快抑鬱了。好在,時間還算過得快,第一個14天的隔離期很快就過去了,我從天津回京,沒想到竟然會有一天,我自己花錢租的房子差一點住不了:保安不讓進小區,要有出入證。

小區門口測體溫登記,居住租房登記,一大圈流程走完,我好不容易拿到了出入證進了樓門,合租室友卻把我攔在了租來的「家」門外,一時間我哭笑不得。

好在我們只有2個人租房,公共空間也還算大,因為怕互相感染和需要隔離,我們兩個人協商各自在自己的臥室隔離14天,平時交流全靠微信,公共區域使用分時間段,每次使用完微信報備和消毒。

「買房。疫情過後,我一定要在北京買套房。」我對自己說。

拋開身為租客的窘境,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自己對於居住的需求。

這個特殊時期像一把放大鏡,尤其對於我這個曾經的「租房主義者」來說,在哪裡定居變成我所要思考的問題。從原先的不要買房,到在老家買房,再到去醫療發達社會結構完善的城市買房成為我的目標。

看到短視頻裡,有人說,「這次疫情結束後,你應該買這樣房子:車庫能直達樓下的、低密度的大房子、好的周全的物業」。

這都沒錯,前提是,你還要買在一個好的城市裡。

「築室百堵,西南其戶。爰居爰處,爰笑爰語。」每一個人對家都有著自己特有的嚮往,有的期待「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有的憧憬「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些都是生而為人最樸實的幸福。

此次疫情的防控,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呆在家裡,這讓原本被忽視的問題都冒了出來,有像「車車」這樣開始考慮家庭的收支對比,一改以往激進的置換模式,開始平衡經濟下行周期的家庭抗風險能力;有像「小焱醬」一樣突然意識到戶型空間與社區環境的重要性,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居住感受是什麼;也有像「頑主」一樣原以為自己在天津有房一切無憂,卻因為此次疫情第一次產生了在北京買房的念頭。

就像最後說的那樣「這次疫情結束後,你應該買這樣房子:車庫能直達樓下的、低密度的大房子、好的周全的物業」。經過這次疫情,中國有無數的購房者都對原本的居住需求開始有了全新的認識與理解,人們真正開始考慮「自住」的需求,真正開始理解「自住」的含義。

對於廣大的開發商而言,未來的產品也許也會因為此次疫情而產生新的變化,因為對於經歷了這場疫情的購房者們而言,他們開始明白自己想要的,在購房決策上也將出現更多的偏好與傾向,這也是未來的產品所需要更迭的。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相關焦點

  • 《安家》的現實意義,就是教會你看清有錢人與窮人買房的態度
    要說《蝸居》這部劇是直擊內心,引人深思的話,那麼時隔十年,六六再次為大家在螢屏上獻出的《安家》則有了另一層意義。此時的房價之高,大家已經在日常中有目共睹,買房之難,大家也都切身體會了多少年,對房子的意義,房價的定位並不顯得稀罕,劇中更引人矚目的反而是市道行情下的規則與處理手段。
  • 疫情之後,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買房了!
    居家禁足這幾月,刷新了很多人的購房認知。撰文/ 李紅梅編輯/ 盧泳志以前,人們買房注重「向外」看,重視地段、交通、周邊配套設施等。疫情期間,人們每天呆在家裡,活動範圍只能從客廳散步至陽臺再到臥室,房子的戶型、採光、通風條件,極大決定著家庭幸福指數高低。這些「內部」細節,也將被越來越多人列為日後買房重點考量項目。這些項目大致可分為硬性和軟性兩個方面,硬性包括小區環境、設施、戶型等,軟性包括物業服務、性價比等。
  • 宜春購房意向發布:買房人最看好哪個區?疫情之後房價看漲看跌?
    ——以上內容為廣告 鳴謝支持—— 疫情之下,各個行業都受到了衝擊,樓市也不例外,包括房地產行業在內的市場銷售、建築工地、裝飾裝修等均被按下了暫停鍵。土地、新房交易經歷了接近一個月的停供,終於在近期重新返回大眾視線。
  • 疫情之後,能買房嗎?
    疫情之後,能買房嗎?「疫情告訴我們,上班了一定要買車,不然班都上不了。」「疫情告訴我們,能買房的時候別猶豫。特殊時刻,房東不租給你,酒店你進不去。」
  • 疫情後想買房的,不能盲目購買,要選擇優質樓盤!
    隨著疫情影響,現在開發商都在宣傳疫情後要給自己安個家。不過對於剛需來說,疫情後安個家也確實是必要之舉,沒有自己的房子,你永遠都是不停地在漂泊。可買房是件大事,總不能開發商打幾句廣告就把你洗腦了,買房要慎重。
  • 豆瓣買房小組:10萬+人在這裡攢錢買房
    實戰買房攻略分享》……在小紅書上隨手一搜買房攻略,動輒十套起步的買房人對著鏡頭侃侃而談自己的買房經驗:看地段、選大品牌房企、戶型一定要好,如果能買到有效贈送面積的房子當然更好啦……全是「正確的廢話」。,連組名都有一絲心酸的幽默感,卻匯集了幾萬個年輕人渴望買房的夢想。在這裡,有對現階段政策形勢的討論,有人分享自己的買房故事和經驗乾貨,也有小白的困惑與迷茫。小組下的發帖分類小組裡,分享買房經驗的畫風與小紅書上截然不同。
  • 深圳買房故事
    一個打車軟體的大數據顯示,這群人平均在每天8點28分上班,接近四成要在21點後才能回家。    一直到2015年,深圳樓市新政出臺,身邊人紛紛買房,施樂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加上要考慮結婚,她說服還想創業的男友,先拿錢買房。當時他倆手裡只有10萬元,而均價已突破4萬元。    「買房離我太遠太遠了,想了也沒用。」
  • 疫情過後要不要買房?
    #疫情疫情正逢春節期間,正是「返鄉置業潮」的高峰時期,很多開發商正是在等待這一時期,但是卻等到了疫情禁令,關閉了售樓部,也關閉了「返鄉置業潮」。三四線城市以中小型企業居多,經此一疫,許多中小企業損失慘重,三四線城市中堅階層購買力下降,直接影響小城市的樓市。疫情過後,買房剛需客進入機遇期。疫情過後,部分小城市的房價可能會迎來一波小幅度的下跌,本地剛需自住人群可以趁機買入用於自住。
  • 買房像買菜……
    在搖號選房開始前,早早的就有買房人趕來排隊籤到進場,現場已經排起了一條長龍: 當號碼落定時,所有人的目光都統一看向大屏幕,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錯過了! 整個選房流程非常快,平均2分鐘就叫一組,不少買房人直呼:選房的氣氛太熱烈,節奏很快啊! 大屏幕出現號碼時,幸運搖到的10組人紛紛彈身而出,快速跑向選房區。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 置業霸州 疫情下的買房新契機
    隨著時間的推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不再是中國的戰鬥,已經蔓延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的戰鬥,疫情也像導火索一樣猛烈的衝擊著全球經濟,周一晚21:30,美股大幅低開,標普500指數跌8%,觸發本月第三次熔斷(歷史上第四次),美股暫停交易15分鐘。
  • Mr.Liu丨從經濟和人口層面,談青海人在四川買房的城市選擇
    隨著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回暖,更多人開始關注一二線城市樓市。一線城市限購嚴格,而且買入門檻過高。青海人外地買房還是以二線城市為主,接下來一段時間,Mr.Liu將會就幾個熱點二線城市進行逐一分析,以供買房參考。繼上一篇成都規劃分析之後,Mr.Liu從經濟和人口層面分析四川買房的城市選擇。
  • 疫情過後,還能買房投資嗎?
    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新一輪肺炎疫情從初開始,並開始出現逐步好轉的跡象。疫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了海外華僑華人和世界友好國家和人民的心。那麼,疫情過後,我們還能投資住房嗎?首先,讓我們分析一下:當然,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仍然是投資熱點,無論之前疫情如何,在疫情發生後,這些地區仍然是國內經濟和人口中最強的城市。北京:作為祖國的首都,隨時買房都是固定資產投資,買房永遠不嫌晚。
  • 疫情之下,城東多小區降價賣房!買房人購房計劃有變!
    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的樓市註定翻不起什麼波瀾。對於開發商而言,樓市停擺的背後是高周轉、高負債的重壓;而對於買房人而言,疫情之後對未來樓市的信心更影響他們的購房計劃。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買房人的心態到底怎樣?樓市出現了哪些變化?業內人士又是怎樣看的?安家城東一一為你解答。近4成買房人購房計劃有變!改善需求疫情後增長明顯最近,安家城東發布了《疫情之下,你的購房計劃有影響嗎?》
  • 澳門人在珠海買房多嗎?為什麼澳門人那麼熱衷在珠海買房?
    那麼澳門人來珠海買房的人多嗎?這個問題不用太多的思考,小編直接就可以回答,澳門人很多都在珠海買房。那麼為什麼澳門人那麼熱衷在珠海買房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還是因為地理關係。珠海離澳門很近,幾乎就是一個關口的距離,只要通關,對面就是澳門,完全不用坐車或者是坐船,這給兩地的出行交流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 想買房的朋友一定要忍住!專家:疫情過後不建議買房,不跌反漲的現象...
    2020年對於全球來說都是不平凡的,經歷了嚴重的疫情,還好我國目前已經得到了控制。但是疫情對各行各業的衝擊很大,特別是房地產行業。有專家說,疫情過後不建議買房,這是真的嗎?今天大表哥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再來看看疫情過後房價不跌反漲是什麼情況,以及馬雲新預言房價要大漲,是真是假?給有需要的朋友提供參考。一、疫情過後不建議買房1、新冠病毒在我國已經得到了控制,目前進入了尾聲。在此期間,很多想要買房的人都處於觀望階段,都希望房價能出現下跌的情況。
  • 當下疫情中,買房的信心來自何處?
    經歷疫情,百業不振,經濟下行趨勢中很多購房者對樓市心存憂慮。不久前,看到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關於不確定的世界中企業如何生存發展的論述,深受啟發。引用到樓市中,不確定因素是我們所有人無法把握的,但看清楚確定的事實,做好確定的準備,卻是每個人可以嘗試的。在當下的房地產市場中,哪些因素是確定的呢?
  • 快刀斬亂麻的黃先生——買房故事
    快刀斬亂麻的黃先生現在的廣州市場,特別是大熱的廣州東區域,像極了2016年初的大行情啟動階段。XX小區,300萬以下單位,一掃而空。XX花園,400萬以下單位,一掃而空。XX中心,500萬以下單位,一掃而空。
  • 5個古人買房的故事 發人深思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幾個清華畢業生參加完聚會後打車回清華校園,車上聊起同學某某畢業不幾年前就買房了,真是人生贏家。其中有人感慨說道「我還不知畢業幾年才能在北京有套自己的房子呢?!」計程車司機大爺默默聽了很久,最後沉不住氣說道:「我是北京本地人,我家拆遷分了幾套房,可我就是個開計程車的!你們不一樣,你們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 沒買房的有福了!你買房,政府補貼80萬!
    說明大家的買房需求沒有消失,只是暫時被壓制住了,讓大家擱置了買房的計劃。 還有年初疫情嚴重時期,全國多個省份發布了最嚴禁令,外地租客無法進入租住的小區,導致租客無家可歸。在一定意義上會激發剛需們「一定要買房」、「再也不租房」的決心。
  • 買房如同找對象,想要得到手累得像條狗?
    學生時代為成績目標所累,工作以後為業績收入目標所累,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又為找對象和買房所累,有時候真的感覺自己像條不知疲倦的狗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不止。本人從事房地產營銷工作近20年,專家談不上,倒也算得上是業內人士,形形色色的購房者見過亦有數千上萬,由於職業原因,每年總有不少身邊朋友買房讓我給提些建議供其參考,這就好像談戀愛了總要找人評價一下自己的對象一樣,評價好了他不一定感激,評價的不好倒是會得罪他,不評價吧又會說你這人不夠意思不肯幫忙,真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