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0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報社記者老張 醬爆
2019年底,桐廬青年王磊在杭州開了一家「王繼蓮小籠店」,店裡的主打小吃是桐廬縣非遺「畢浦小籠包」。這是他童年的美食記憶,想把這份快樂分享給更多人。
誰曾想到,疫情撲面而來。才剛開張2個月,小籠店就不得不面對斷崖式減收。責任和理想壓在肩頭,王磊該如何邁過這道坎?
△畢浦小籠包第四代傳承人,王磊
祖傳手藝
畢浦村原來有一條近兩公裡的老街,依山傍水,地處水陸要道。老街商鋪林立,其中有一家「老陳包子鋪」,以皮靚餡鮮味美聞名,這就是畢浦小籠的起源。
△畢浦小籠包第三代傳承人:陳志建與妻子王繼蓮
包子老陳人稱翹鬍子,姓陳名銓法,1891年生,19歲獨闖畢浦,開了一家包子鋪。民國時參加同行業比賽,一舉奪魁。從此老陳包子鋪聲名鵲起,陳家也世代以此為業,在畢浦紮下根來。
1991年,第三代傳人陳志建接過家業,與妻子王繼蓮一起養育家庭。新鋪子緊挨著省道,上居下鋪。雖然從來沒掛過招牌,但名氣一直未減。老兩口起早貪黑,靠賣包子造房子、養子女,過上了殷實的生活。
△小店沒有店招,只有生活的煙火氣
南來北往的司機吃慣了各地美食,最是挑剔,唯獨對畢浦小籠說不出個「不」字來。陳家的包子用料十足,暄軟的麵皮、飽滿的肉餡,沾上特製的米醋黃辣醬,一口下去,刺激著疲憊的味蕾,撫慰著轆轆飢腸。
2018年,畢浦小籠入選桐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氣就更響了。現在,在桐廬的街頭遍地都是「畢浦小籠」店,但是最正宗的還是這家沒有招牌的「老陳包子鋪」。
△陳志建與王磊,兩代人賣小籠,不同時代同一選擇。
王磊在杭州開分店,王繼蓮把自己的大徒弟派去坐鎮質量關,陳志建則是對著侄子耳提面命:「家傳的手藝成了地方非遺,更要真材實料,馬虎不得。口碑差了,丟得可是祖先的臉面。」
柳暗花明
防疫形勢最嚴峻的那幾個月,也是王磊最範愁的幾個月。一邊是餐飲業停滯,店面沒了進項,一邊是擺在眼前的房租、人工等各項支出。店鋪的生意好比開到軌道頂的過山車,急轉直下,叫人心都拎起來了。
「人們雖然不能出門,但是菜還要買。早餐店雖然不出攤了,但是大家也想早餐吃得豐盛一點,多些花樣。」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同樣也是疫情給了王磊提示,實體經濟暫時不行,手機團購卻熱火朝天。
初步嘗試網銷,效果不錯,顧客們都反饋「這個小籠很好吃」。好口碑迎來好業績,即便後來店鋪恢復營業,網上銷量也只增不減,輕鬆超越了堂吃生意,單月能夠賣出10萬個。冰凍的桐廬小籠包行銷全國,最遠的顧客住在西藏。
民間小吃用料樸實,好不好吃,全在真心實意。
桐廬小籠是發麵包子,包子皮底厚邊薄,頂部開口,小蔥豬肉餡看得見但不會漏,蒸好後沒有灌湯,講究一個口感紮實。
面,要用老面發酵,比用酵母更有吃頭,需得前一天晚上就發酵下去,還要配合當日的氣候溫度。
肉,是新鮮土豬的前腿夾心,要當天一早拌餡。為了保證肉餡的品質,王磊都是進整塊豬肉拿到店裡自己絞,100%無添加。
蒸,最好是現蒸現吃。7分鐘剛剛好,超過10分鐘麵皮就會蒸爛,不但賣相變差,還會沒了嚼勁。速凍小籠包如何保持現吃的口感?王磊做了很多實驗,最後得出「蒸7分熟後冰凍」的辦法,最能保留包子的美味。
杭州市拱墅區塘萍路方家花苑外圍商鋪11號,是「王繼蓮小籠」的店址。這裡可不是簡單的地方,短短百米的街巷上,星羅密布全是小吃店,小籠湯包店不下4家,競爭激烈。
「突出重圍。」王磊帶著家鄉的美食和未來的夢想,從這裡起步。
原標題:《每個月要賣10萬個,桐廬小籠包好吃在哪裡【杭州人的小康故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