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城的小南門準確位置在申城大道西北端,舊時道臺衙門口(現在的市委老家屬院)處,那裡才是真正小南門的城門位置。
能夠體現信陽歷史文化的申城大道,在民國以前叫小南門大街,民國至今多次易名,叫過民生路,在民生路之前叫博愛路,文革的時候叫紅旗路,地名沿革見證了申城大道的歷史變遷。

之所以叫小南門大街,是因為在這條街的西北端有一個城門叫小南門。1953年小南門被拆除,小南門大街也改了名,讓人們對小南門不明就裡,誤把南門當作小南門了。
一般古城都是四方開四門,信陽古城卻多開一門。在西門和南門之間增開一門,本意是方便道臺衙門出行,當然也方便了老百姓。過去交通不便,西門和南門相隔較遠,官府逐在西門和南門之間偏南處,大開方便之門——小南門,也就是獨立於東西南北四大城門之外的第五門。這是信陽古城區別於其他古城的地方。
民謠有「光山的姑娘,羅山的婆娘,息縣的牌坊,信陽的城牆」的傳唱。先掰開其它不說,來看看信陽的城牆。從西關和周公臺殘留的城牆磚來看,都顯示信陽古城牆堅固厚實。信陽的四關五門,由城牆展開。小南門與其他四方四門相比,區別在於小南門沒有甕城,其他四門都有甕城,小南門沒有城樓,其他四門城門之上均有很高的城樓,小南門沒有別稱,其他四門都有。
新中國成立後,信陽城更突顯出它的作用,但老城規模已不適應作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需要。於是,拆除老城城樓城牆,填平護城壕溝,使城市規模向外延伸擴展,以適應現代化要求。轉瞬,千年已成雲煙,小南門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儘管於1953年被拆除,但小南門的名字仍留在申城人的記憶之中。

近幾年,信陽一批為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而辛勤探索的文人雅士,經考察研究之後,終於還小南門一個正身。勝利南路那個多年被信陽人謬稱「小南門」的地方,它的真實身份是當年威武的南門,就是現在勝利南路通向溮河去的那段長長的緩坡處。而真正的小南門,被大片高層建築阻隔,它望不到南門的繁華和鼎沸,與美麗申橋牽手,與溮河柳岸毗鄰,獨守著一份寧靜。
一個地名看似幾個字,它卻是一把鑰匙,能開啟一段塵封的歷史,它又是一個符號,解讀它就能解開前人智慧的秘密,它更是一個故事,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