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自一統六國之後,建立了大秦帝國,是歷史上第一位統一華夏的雄主,自稱始皇帝。因為連年徵戰,百姓都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秦始皇非但沒有推行惠民政策,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反而加重賦稅徭役,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長城等大型建築,來完成自己的千秋偉業,但是卻勞民傷財百姓苦不堪言。

在秦朝苛政的重壓之下,很多被滅國的人們就開始懷念自己的故土,而一些有志之士則開始醞釀著,怎樣去復闢自己的國家。到秦二世繼位,他比秦始皇更加殘暴,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天下怨聲載道農民揭竿而起反對暴秦。一時間天下大亂,各路反秦人馬鬥志高昂,就是為了推翻朝廷還百姓一個安穩太平。

在眾多反秦大軍當中,有一個領導者卻是相當出色,此人便是項羽。他天生神力,可謂古今第一神勇之人。項羽從小跟隨叔父項梁學習武功兵法,勵志要做一個萬人敵,有次秦始皇巡遊路過會稽,項梁和項羽一起圍觀。項羽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自此之後項梁對項羽刮目相看,更加悉心培養項羽。項梁被章邯殺害以後,項羽獨自挑起大梁繼續反抗秦軍,在巨鹿和章邯所屬的秦軍大戰九次,項羽每次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楚軍士氣大漲,士兵都以一抵十呼聲震天,後來大敗秦軍。項羽從此威震天下,各路諸侯將軍無不俯首稱臣,破秦之後自封西楚霸王。

項羽的軍事才能更加出色,兵法造詣戰術指揮能力更是古今罕見。項羽前半生的戰績裡從來沒有過失敗,例如巨鹿之戰、彭城之戰等,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直到遇見了劉邦,確切的說是以劉邦為首的眾多稀世天才聯合抗擊下,如韓信、彭越、周勃、樊噲等,項羽才含恨敗亡。兵敗垓下以後,項羽本來是可以乘舟逃回江東的,為什麼要烏江自刎呢?小編認為有一下幾點

一、一代天驕與生俱來的傲氣
天才大多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骨子裡的傲氣。因為他們自持才高,別人要用一個小時完成的東西,他們也許只要十分鐘甚至更短。習慣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從來沒想過失敗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當有一天面臨失敗了,他們情感上無法接受現實,會感到羞愧不已。所以他寧願選擇去自殺,也不想重振旗鼓卷土再來,典型的逃避現實。所以說,當我們在社會上拼搏的時候,偶爾的失敗與挫折不是壞事,反而能讓我們更加的發憤圖強,越戰越勇。他的對手劉邦,不就是在多少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然後奮力一擊才建立了長達四百多年的大漢王朝!
二、面子作祟
當時都勸項羽渡船回到江東,項羽說我現在有何顏面回到江東見父老鄉親。他為了那一點點面子,放棄了最後生存和逆轉的機會,是何等的愚蠢!如果他能放下那一點的尊嚴和面子,回到江東後痛定思痛,總結失敗的經驗,召集殘存舊部捲土重來,那天下就不一定是誰的了。不過歷史沒有如果,只能說是天命所歸吧。

三、最主要的問題,虞姬的軟弱和不作為
當時項羽兵敗垓下,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選擇了自刎烏江。其實作為真正的愛人,虞姬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她為了自己的愛,卻忽視了項羽對她的愛。如果虞姬能堅強一點,去勸說項羽回到江東,用愛去鼓勵他,讓他振作起來東山再起,我想項羽一定會聽的,絕對不會也烏江自刎的。咱們可以看下高祖的妻子呂雉,同樣是危難時刻,卻一直給劉邦鼓勵和打氣,最終笑到了最後。

事實證明,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確實需要一個默默支持自己和鞭策自己的女人。本期作品就寫到這裡,以上純屬小編自己的見解,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和點讚。我會每天不定時更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