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記》了解歷史 項羽本紀(下) 垓下兵敗烏江自刎 魂兮歸來

2020-10-10 小小林家堡


歡迎關注

接上篇。

天下大亂

漢元年四月,諸侯就國回封地。

項羽讓人遷義帝到長沙郴縣定都,卻密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在江中殺義帝。韓國在反秦時,沒怎麼出兵,所以項羽不讓韓王成回封地,帶他到彭城,廢王號,改封侯,又殺了他。(封了殺,自己不彆扭嗎?)

臧荼回燕國,趕走原燕王韓廣去遼東,韓廣不從,被殺,遼東也併入臧荼燕國了。

田榮聽說項羽將原齊王封到膠東,立齊將田都為齊王,十分生氣,聯合齊王反叛,將田都趕到楚國,但齊王怕項羽,偷偷回膠東繼承王位,田榮生氣,派人殺死齊王,自立為王,向西進兵,殺濟北王田安,吞併三齊。田榮將齊將軍印授給彭越,讓他在梁地起來反楚。

陳餘暗中派人聯繫田榮,希望他資助兵馬,讓他幫恢復原趙王的地位,攻打常山王張耳。他們聯兵趕走了張耳,張耳歸附劉邦,趙王歇回趙地稱王,立陳餘為代王。

這時,劉邦早已趁勢起兵,出漢中,攻三秦,吞併了漢中,但齊趙反叛拖住了項羽,項羽就封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讓他阻擊漢軍東進。


楚漢戰爭圖

項羽命令蕭公角攻擊彭越,但蕭公角敗了。漢王派張良去韓地招撫(張良本是韓國人),並致書項羽,吞併三秦是因為之前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他拿回自己本應有的土地就好了,絕不東進。(信他個鬼!)

項羽看到劉邦的承諾,就先安心平定趙齊地區的叛亂,他向九江王黥布徵兵,一起攻齊,黥布稱病,只讓手下將領帶幾千兵助項羽,項羽內心就對黥布產生怨恨。

這時,初封的西楚天下已然大亂,項羽開始了與劉邦攻守天下的爭霸時代。


楚漢爭霸 楚攻漢守

漢二年冬天,田榮、項羽在城陽展開會戰,田榮兵敗,逃到平原,平原當地百姓將他殺死,項羽率軍向北,燒毀齊國房屋,將城池夷為平地,坑殺田榮降卒,擄走老弱婦女,一路進軍向北,燒殺搶奪。(反王已死,百姓何罪?太不理智!)齊國人聚起,聯合反抗項羽,田榮弟田橫召集逃散士卒數萬,在城陽兵變,反抗項羽,項羽留下來,攻城陽,幾次未下。都是自己殘暴,打下齊國,百姓安撫,讓降卒在陣前衝鋒,當炮灰不好嗎?不是坑殺,就是掠奪,民不聊生,哀兵必勝,肯定反抗,寧死不降。

來到春天,劉邦麾下聚有五路諸侯,兵力五十六萬,他們聚兵東進,討伐楚國。項羽收到消息,留下屬攻齊,自率三萬精兵抗漢。漢諸侯聯軍進攻楚都彭城,也是沿途搜掠珍寶美女,天天設宴狂歡,項羽軍到達蕭縣,清晨發動攻擊,在彭城大敗漢軍。殺得漢軍四下逃跑,到睢水,十多萬漢軍被楚三萬士兵包圍,死傷的漢軍堵塞了睢水。

這時刮來一陣大風,吹斷樹,掀房屋,飛沙走石,天助劉邦逃跑,劉邦帶幾十個騎兵逃走。本打算帶上家眷,但去沛縣時,家人都已逃跑,路上遇上劉盈、魯元公主(當時還小),接上,楚騎兵追得緊,將他倆推下去,同行的滕公把他們抱上來,楚軍跟上來,追得又緊了,又推下,滕公又抱上來,這樣反覆好幾次。(累不累?兩個小孩很重嗎?)當然,劉邦最終還是沒被追上。

當時,劉邦找呂雉、太公沒找到,下屬審食其帶他倆從小路逃,但被楚軍抓住,交給項羽。

劉邦抄小路逃到下邑,收拾殘兵,進駐滎陽,與其他敗軍會合,蕭何帶關中老兵也來到滎陽,漢軍軍勢大振,與楚軍交戰,楚軍敗,項羽無法再從滎陽向西推進。

楚漢相爭,田橫趁機收復齊國,立田榮子田廣為齊王。劉邦在彭城戰敗,楚軍勢盛,諸侯又棄漢王,投奔項羽。

漢三年,劉邦想與項羽講和,範增認為不可,劉邦就對項羽使用了手段最低劣的離間計。聽說來談判的是項羽使者,就拿出牛、羊盛宴,假裝問使者是亞父派來的嗎?不是,是項王的使者,劉邦就撤下飯菜,端上粗茶淡飯。項羽懷疑範增與漢軍私通,範增氣不過,只有告老還鄉,沒到彭城,毒發身亡。

這麼低劣的招數也能騙到項羽,他該有多單純?還沒證據,你就亂懷疑自己的親信,且是從起兵起,一直跟著叔父和自己的親信,是真蠢!

楚軍圍困滎陽,漢王危急,劉邦將領紀信喬裝漢王出城,被項羽抓住,劉邦趁機逃出滎陽,紀信被項羽殺死,而劉邦留下了周苛、樅公、魏王豹守滎陽。周苛、樅公認為魏豹叛國,信不過,殺了他,楚軍攻破滎陽,烹死周苛,殺了樅公。

劉邦逃出滎陽,在路上邊走邊招士兵,收服了九江王黥布,率軍入成皋,固守,項羽再攻成皋,破,劉邦與滕公出逃,來到修武張耳、韓信軍營。

楚軍破成皋,再西進,劉邦派兵在鞏縣拖住了楚軍步伐。


楚漢戰爭圖

此時,劉邦得韓信兵馬,想南下,被勸阻,而彭越這時在東阿攻楚軍,殺了楚將薛公,項羽親自率軍東進攻彭越,劉邦派劉賈帶兵助彭越,燒楚軍糧草,項羽打敗了他們,彭越逃走。

劉邦這時,已率軍渡河,殺回成皋,駐軍廣武,在敖倉取糧,項羽平定東面,回軍,也駐紮廣武,兩軍對峙數月。

此時,逃走的彭越在梁地多次攻擊楚軍,且斷了楚軍糧草,項羽憂心。警告劉邦,不投降就烹殺劉太公。劉邦說,我們曾一起受命楚懷王,結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若項羽殺他父親,劉邦希望分一杯羹。項羽更生氣了,想殺太公,項伯勸他,打天下的人不會顧念家人,殺了劉太公,有害無益,項羽聽了他的建議。

楚漢當時長期對峙,項羽對劉邦說,天下紛爭不斷,只因我們兩人相爭,要不我們單挑吧?劉邦說,別,我鬥智,不鬥力。項羽派人去漢軍前叫陣挑戰,劉邦軍有一樓煩,善騎射,項羽派三人叫陣,都被他射死,項羽氣急,自己上陣,樓煩還想射他,項羽怒目呵斥,樓煩嚇死,手哆嗦地逃回軍營。劉邦知道叫陣的人是項羽後,十分震驚。

項羽接近劉邦軍營,與劉邦隔著水澗對話,劉邦數落項羽的幾條罪狀,項羽氣急,揚言與劉邦決戰,劉邦不肯,項羽令身邊埋伏的弓弩手射劉邦,劉邦受傷,逃回成皋。


楚漢爭霸 漢攻楚守

此時,韓信帶兵,單獨拿下河北,並擊垮了趙、齊兩國軍隊,將要擊楚,項羽派龍且迎擊韓信,龍且兵敗,被殺,韓信趁機在齊地自立為王。項羽聽說龍且兵敗,很恐慌,派武涉遊說韓信加入楚軍攻漢,成著封王。韓信不從。

此時,彭越又襲楚,攻下梁地,再斷絕楚軍的糧道。

斷糧是大事,項羽對海春侯曹咎等人說,守好成皋,不要交戰,給他十五天時間,徹底平定梁地,殺掉彭越,就回來與將軍會合,他便領軍東去。

打外黃,幾天沒攻下,後來外黃投降了,項羽又想坑殺外黃成年男子,被外黃縣令門客之子勸告,外黃被彭越壓迫,才暫時投降彭越,等大王來解救,大王來了,卻想坑殺百姓,那天下還有百姓想歸降您嗎?從這兒往東梁地其餘十幾城,百姓都很恐懼您,就都不會投降了。項羽聽了他的話,赦免了即將被殺的百姓,由此,外黃以東直至睢陽,百姓望風而降。

而成皋,漢軍連續五六天罵陣,曹咎聽後,受不了了,讓士兵渡過汜水擊漢軍。楚軍半渡,漢軍突然出擊,漢軍大勝,入成皋,繳獲項羽全部物資,而曹咎、司馬欣在汜水上自刎而死。曹咎是故事開頭的蘄縣獄掾,司馬欣是櫟陽獄掾,兩人曾對項梁有恩,項羽十分器重,但這時,他們重創了項羽,間接導致了項羽無力與劉邦持久作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物質,就沒有持久作戰的基礎,項羽苦了!

在曹咎兵敗時,項羽在睢陽,聽到消息後,回軍滎陽,解救鍾離昧。此時的局勢,已是漢攻楚守,漢軍兵多糧足,項羽兵疲糧絕。

這時,劉邦派侯公去項羽處,遊說項羽,平分天下,劃鴻溝西歸漢,鴻溝東歸楚。項羽同意了,並歸還了劉邦的妻子和父親。項羽與劉邦講和後,便解除了軍事對峙,率軍東去。

劉邦準備西歸,張良、陳平勸說,楚國現在正是最弱之際,漢王也有天下諸侯歸附,這時不滅楚,小心養虎為患。劉邦採納了他們的建議。

漢五年,劉邦率軍追項羽到陽夏,約韓信、彭越一起攻楚,但到了固陵,韓信、彭越還未來,漢軍與楚軍交戰,打了敗仗,部隊進入營壘,固守。劉邦問張良,諸侯還不來攻楚是為什麼?張良說,楚軍馬上失敗,但是韓信、彭越還沒有一塊正式封地,不來會合也合情理,漢王要是與他們平分天下,他們一定馬上來,漢王將陳縣東到海邊地區劃給韓信,睢陽北到谷城地區劃給彭越,他們各自為戰,一定可以打敗楚軍。劉邦接受了他的意見,並派使者將分土事宜告訴韓信、彭越,他們立即回話,我們立刻出兵攻楚。

韓信從齊地出發,劉賈從壽春出發,兩軍會合,攻下城父,屠城,直達垓下。楚大司馬周殷背叛楚國,屠了六縣,調動九江士兵,隨劉賈、彭越也來到垓下會集。諸侯軍將項羽軍圍了幾重。


烏江自刎

項羽築營壘,固守垓下。這是「烏江自刎」的片段。高中也學過。漢軍四面楚歌,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漢戰爭 漢滅楚

後,深夜率八百壯士騎兵突圍,天亮漢軍發現這事,灌嬰率五千騎兵追項羽。項羽渡淮水,發現騎兵只有一百多人,到陰陵迷路,問農夫,農夫欺騙他,將他指向沼澤中,漢軍便追上了項羽。

項羽領軍向東,到東城,只剩二十八騎,而追項羽的漢騎兵有幾千人。

項羽覺得自己跑不掉,便引兵分四隊攻擊漢軍,殺了幾十上百人,自己隊騎兵只死了兩個。項羽再向東,想要東渡烏江,烏江亭長帶著船等他,對他說,大王快上船,江東地廣人多,足夠大王稱王,這裡只有我一條船,漢軍來了沒船,追不上您。項羽不肯,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最後,將自己的烏騅馬送給了亭長。

他令騎兵下馬步行,用短兵器與漢軍交戰,又殺死了幾百個漢軍,自己也受了十多處傷,回頭看見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認出是故人,知道劉邦以自己的人頭做封賞,就做了個順水人情給呂馬童,自刎烏江。

項羽死後,楚地紛紛向漢投降,只有當初楚懷王封項羽魯公時的魯地不降,劉邦率軍準備屠城,但他們看見項羽的人頭後,最後也投降了。因此,劉邦用魯公之禮,將項羽安葬在谷城(今山東泰安東平縣舊縣鄉),為他舉行葬禮,哭了一場,離開谷城。


項羽烏江自刎

而項羽的宗親,劉邦都沒殺,封項伯射陽侯。還有其他宗親也被封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並賜姓他們劉氏。

項羽的故事,至此也結束了。

我們先看看太史公的評價。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 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譯文:太史公說:我聽說周生曾經說過「舜的眼睛大概有兩個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孔。難道項羽是舜的後裔嗎?否則為什麼會那麼迅速地興起呢?秦朝政治腐敗,陳涉率先發難,接著天下豪傑四起,互相爭奪,不可勝數。但是項羽毫無憑藉,發跡於民間,只用了三年時間,就率領五路諸侯將暴秦消滅,分割天下,封王建侯,自己頒布各種政令,自稱「霸王」,地位雖然沒有保持到最後,但是近古以來,從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事情。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想念楚地,放逐義帝在楚地自立為王,抱怨王侯將相背叛自己的時候,時局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危險時刻了。項羽誇耀自己的功勳,只憑藉單槍匹馬的智慧去逞強,不效仿古人的做法,認為所謂的霸王基業,需要用武力來經營天下。只用了五年時間,他親手建立起的國家就覆滅了,他自己身死東城,卻還沒有覺悟,不進行自我譴責,這就是他的錯了。項羽說「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打仗的過錯」,這樣的話豈不是太荒謬了嗎?

太史公的評價分為三步,第一,項羽雖有楚國貴族的身份,但是項羽的成長是起於微末,貴族身份對他沒發揮作用。一切的成果都是他自己爭取的。第二,項羽後來回到楚地,自立為王,放逐義帝,又殺了,不智。第三,憑藉武力建立霸業,用武力治理天下,不仿古人,愚蠢。第四,在死前還不覺悟,認為自己「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十分可笑。我很認同太史公的觀點。


我的觀點

對於項羽其人,他是複雜的,出身貴族,一直致力於恢復舊式分封國家,不了解時代形勢,最終導致失敗。

他是一個學習能力強的人,但是學習精神不專一,不踏實。但是以當時的社會水平,也算是有才之人,學文學武、兵法謀略都有涉獵。才能已中等之上。但是他的帝王心術,統治水平沒人教他,這個天賦很重要。他太單純,有些心軟,做事猶豫。在他分封諸王前,有很多機會殺劉邦,他都顧念舊情,沒殺,做帝王的,就得將一切可能的潛在敵人都扼殺在萌芽之中,他也沒想到劉邦真的有能力奪他的天下。

可是他也有殘暴一面,對友軍善良,但是對百姓、敵人,不留一絲餘地,屠城可以漲士氣,但是濫殺,一絲不開心就屠,有些反人類,代表他的內心裡,對人民不在乎,古時的人年齡偏低,活一個都難得,還一次遇抵抗,反王造一次反,就屠他的城,太不拿人命當回事兒了。

所以,項羽的統御術要修煉,仁政、德政思維欠缺,權謀心機沒有,只可為將,不能稱王。勇冠三軍,權謀孤兒。

相關焦點

  • ...之圍時自刎了嗎?|虞姬|垓下之圍|霸王別姬|項羽|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作為一幕悽美的歷史悲劇,曾讓無數後人掩卷嘆息,但關於這齣悲劇的女主角虞姬,實際上史書中卻並無太多記述,那麼虞姬真的是在垓下之圍時自刎而死麼?我們還是從歷史記載中尋找答案。推理出來的自刎垓下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項羽兵敗垓下為什麼要烏江自刎,原來是因為這樣!
    直到遇見了劉邦,確切的說是以劉邦為首的眾多稀世天才聯合抗擊下,如韓信、彭越、周勃、樊噲等,項羽才含恨敗亡。兵敗垓下以後,項羽本來是可以乘舟逃回江東的,為什麼要烏江自刎呢?小編認為有一下幾點項羽烏江自刎一、一代天驕與生俱來的傲氣
  • 烏江自刎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項羽真正的死因你可能猜不到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李清照 西楚霸王項羽力可拔山氣吞長河,結果最終霸王別姬烏江自刎。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撩開歷史的迷霧,來看一下項羽真的是自刎身亡的麼?
  • 烏江自刎是項羽最後的驕傲
    從巨鹿之戰的意氣風發,到鴻門宴的不可一世,再到垓下之戰的窘迫。讀《史記項羽本紀》,僅僅數十分鐘時間,就能夠將項羽的一生翻閱。垓下之圍,四面楚歌,一代霸王竟然不知所措。繼續被圍~~一個「田父」都要誆騙自己,這不是天意嗎(反過來想,一個「田父」都騙他,是不是他以往行為有些問題呢)?我有雄心,只是天要亡我!雖然僅僅剩下二十八騎,他依然奮勇殺敵,殺漢軍士數百,而手下只陣亡兩騎。
  • 項羽垓下兵敗,烏江自刎,那他手下的將領最後都去哪裡了
    公元前202年,被劉邦擊敗的項羽退守垓下,最終自刎於烏江。同年2月,劉邦在山西定陶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稱帝後的劉邦,馬上就開始了對項羽殘存勢力的大清算,其主要清算的就是原項羽手下的將領。那麼作為失敗一方的項羽舊將,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 項羽兵敗垓下逃至烏江,本有逃生的機會,卻因船夫一席話拔劍自刎
    項羽兵敗垓下逃至烏江,本有逃生的機會,卻因船夫一席話拔劍自刎文/號外飛飛說歷史 圖/網絡泱泱華夏有五千年的歷史,每一個時期都會有讓同代人感到難以望其項背的絕代英雄人物。而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以弱勝強更是成就了他「無敵戰神」的威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似神一般存在的男子,卻在大量一次敗仗之後,選擇拔劍自刎,不知道他當自刎時的內心是如何想的。公元前203年,項羽與劉邦籤訂停戰條約,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限,往東是項羽的勢力,往西是劉邦的勢力,然而在項羽帶領軍隊回朝途中,劉邦卻背信棄義命人追殺項羽,最終項羽被韓信等人包圍於垓下。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自刎而死。項羽為何要起義?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
  • 霸王烏江自刎後,項羽手下五大將何去何從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其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過烏江呢?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項羽本紀》中的項羽一直勝,為何只垓下一戰,就一敗塗地了呢?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羽一路開掛,從殺會稽守殷通到烏江自刎,簡直就是行走的開掛機,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即便這樣,即便是一路勝啊勝,但只一個垓下大敗,就落得一個烏江自刎的結局,也未免太不可思議了。為什麼項羽一路勝啊勝的,只一個垓下之戰,就一敗塗地了呢?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34;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34;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 項羽兵敗垓下,為何自刎烏江?逃了的霸王還能東山再起否?
    導語:每當提起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總有人遺憾嘆息,明明英雄一世。明明推倒了秦的暴政。明明霸王之勇武不可當。明明一生七十多戰從無敗績。明明背水一戰敗章邯,王離聯軍,明明三萬騎兵侵略如火大敗諸侯五十六萬大軍。明明垓下之時十萬對六十萬也能突出重圍。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關於項羽的出身來歷,司馬遷記載的清清楚楚,即今天江蘇宿遷人,楚國貴族項氏。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 項羽為何自刎也不東渡烏江以圖東山再起?原來是虛榮心作怪
    想必大家對楚霸王項羽不陌生吧?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當初秦始皇滅了楚國,項羽的爺爺項燕兵敗自殺前發毒誓:「楚雖三戶,亡秦者楚也」。意思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滅秦的一定是楚國人,結果項羽長大後滅了秦國。項羽出生於貴族,卻有「力拔山兮萬夫不擋」之勇,史書記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畫像)項羽推翻秦朝以後,他和劉邦展開了「逐鹿中原」的「楚漢相爭」,言外之意就是說秦朝滅亡了,將來咱倆誰坐天下呢?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項羽不渡烏江,到底是不願還是不能?
    此詩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至於此詩是否為楚霸王作,是有待考證的。但是太公司馬遷能在史記中對項羽的高度評價不難看出,項羽在古代是受到萬人敬仰的,而李晚芳更是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後人讀起歷史,每每提到項羽,都是充滿了無盡的感嘆,哀其一生未嘗敗績,力拔山兮,卻最終落了個死無全屍。怒其自持武力,剛愎自用,不知靈活變通去運用陰謀陽謀。
  • 由項羽的生平事跡入手,分析項羽生平被《史記》列入本紀的原因
    引言司馬遷,古往今來中國最著名史學家,以一本《史記》聞名於世。他所著《史記》一書,上可以追溯到炎黃時期,下可以到漢武帝劉徹期間,這幾千年歷史時光全部記錄在內。項羽烏江自刎從歷史上看,項羽雖然帶兵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但並沒有登上過帝位,雖然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勝似帝王一般,但終究不是真正的帝王
  • 專家稱項羽並非自刎烏江 民間傳說不可信
    《史記·項羽本紀》論贊中就曾點明:項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更為明確:「漢五年……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漢書·灌嬰傳》也記載:「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新說一出,文章被《新華文摘》等多家報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