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垓下兵敗,烏江自刎,那他手下的將領最後都去哪裡了

2020-12-04 閒話千古事

公元前202年,被劉邦擊敗的項羽退守垓下,最終自刎於烏江。同年2月,劉邦在山西定陶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稱帝後的劉邦,馬上就開始了對項羽殘存勢力的大清算,其主要清算的就是原項羽手下的將領。那麼作為失敗一方的項羽舊將,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項伯

項伯,項羽的叔父,嚴格意義上,並不算項羽的下屬,但也是項羽集團的重要人物。

項伯早年與張良有舊,因為這層交情,項伯在劉邦勢力弱的時候,幫助劉邦從鴻門宴脫身,並且說服項羽把漢中之地也封給了劉邦而後又說服項羽放過了劉邦的父親、妻兒。儘管項伯分屬項羽集團,但他出於義氣,屢次幫助劉邦,因此劉邦沒有為難他,反而賜他姓劉,封射陽侯,並且還赦免了項氏遺族。

項聲

項聲可能時項羽的後輩,關於他的記錄很少,但應該是一位非常英武的將領。因為在英布叛楚的時候,項聲與龍且共同率軍大破英布。不過項聲並沒有參加垓下之戰,當時的他正在平定淮南。此後項聲在淮南被灌嬰擊敗,但是史書並未記載灌嬰是否殺死了項聲,這也是項聲最後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此後就再無記載了。

英布

英布,年輕的時候因為犯法而被處以黥刑(臉上刺字),因此又稱黥布

英布其實應該算是跟隨項梁起義的將領,特別是在項梁陣亡之後,英布逐漸成長為項羽麾下重要的將領。滅秦後,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楚漢爭霸開始之後,張良認為英布和彭越是劉邦最應該拉攏的對象。於是劉邦派出使者遊說,竟然成功

項羽戰死之後,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當時英布、彭越和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然而彭越被劉邦殺死之後,英布覺得劉邦遲早也會殺自己,於是謀反。此時漢朝根基已經穩固,英布起兵失敗,被殺。

鍾離眛

鍾離眛曾經是項羽最信任的大將之一,因為其對項羽忠心耿耿,同時武力超群,於是劉邦一直想要離間他和項羽的關係。劉邦手下的陳平花費重金,遊說項氏集團將領,竟然真的使得項羽和鍾離眛交惡。

在重要的廣武之戰中,項羽沒有任命戰功赫赫的鐘離眛為防守主將,而是任命更為信任的無能將領曹咎。最終導致廣武戰敗,唯獨鍾離眛堅守等到了項羽回軍。不過他依然不被項羽信任,項羽戰敗後,鍾離眛潛逃到楚王韓信那裡,最終被韓信逼得自刎而死。

龍且

最早參加項梁其一的重要將領,屢次立下大功。先是聯合田榮在東阿大敗秦軍,而後又會同項聲大破英布。不過在項羽烏江自刎之前,龍且在齊國與韓信的作戰中,因為輕敵導致自己兵敗被韓信所殺。

丁固

這位丁固也是個神人,他確實是項羽手下的將領。然而在一次戰役中,丁固率軍抓住了劉邦,但在劉邦的勸說下,丁固竟然放劉邦走了。由此,在漢朝建立後,丁固覺得自己有功於劉邦,並且希望在新朝擔任官職。這使得劉邦大為惱怒,以「不忠」的名義殺了丁固。

臧荼

嚴格意義上,臧荼不能算是項羽的將領,他是燕王手下的將領。不過在他在巨鹿之戰中會同項羽作戰,為項羽賞識,滅秦後被封為燕王

或許是因為臧荼並沒有跟隨項羽很長時間,對於項羽的情義並不是很深。在楚漢爭霸中,韓信攻克魏國後,臧荼很快就投降了。項羽戰死後,臧荼依舊還是燕王。不過兩年後,臧荼就謀反了,兵敗被劉邦所殺

季布

季布為人仗義,重信用,守承諾,流傳至今的「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季布說的就是他

季布也是很早就跟隨項梁起兵,項羽戰死後,劉邦曾懸賞捉拿他。不過因為他名氣太大,而且為人口碑非常好,於是在夏侯嬰的勸說下,劉邦赦免了季布,並且委以中郎將。季布一直活到了漢文帝時期,並且還出任過河東郡守。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

備註:文中使用的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不妥,煩請告知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項羽兵敗垓下為什麼要烏江自刎,原來是因為這樣!
    項羽前半生的戰績裡從來沒有過失敗,例如巨鹿之戰、彭城之戰等,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直到遇見了劉邦,確切的說是以劉邦為首的眾多稀世天才聯合抗擊下,如韓信、彭越、周勃、樊噲等,項羽才含恨敗亡。兵敗垓下以後,項羽本來是可以乘舟逃回江東的,為什麼要烏江自刎呢?
  • 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是現在的哪裡?
    項羽是戰死還是自刎而死,歷史上是有一定爭議的。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流傳千年,我個人是承認這種歷史事實的。但問題是,烏江自刎的烏江到底在哪裡?
  • 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是現在的哪裡?
    項羽是戰死還是自刎而死,歷史上是有一定爭議的。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流傳千年,我個人是承認這種歷史事實的。但問題是,烏江自刎的烏江到底在哪裡?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條烏江嗎?垓下之戰,戰場在哪裡?何時發生?我們知道,正是由於垓下之戰的失利,項羽南逃才有烏江自刎的事情發生。
  • 項羽兵敗垓下,為何自刎烏江?逃了的霸王還能東山再起否?
    導語:每當提起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總有人遺憾嘆息,明明英雄一世。明明推倒了秦的暴政。明明霸王之勇武不可當。明明一生七十多戰從無敗績。明明背水一戰敗章邯,王離聯軍,明明三萬騎兵侵略如火大敗諸侯五十六萬大軍。明明垓下之時十萬對六十萬也能突出重圍。
  • 項羽兵敗垓下逃至烏江,本有逃生的機會,卻因船夫一席話拔劍自刎
    項羽兵敗垓下逃至烏江,本有逃生的機會,卻因船夫一席話拔劍自刎文/號外飛飛說歷史 圖/網絡泱泱華夏有五千年的歷史,每一個時期都會有讓同代人感到難以望其項背的絕代英雄人物。而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以弱勝強更是成就了他「無敵戰神」的威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似神一般存在的男子,卻在大量一次敗仗之後,選擇拔劍自刎,不知道他當自刎時的內心是如何想的。公元前203年,項羽與劉邦籤訂停戰條約,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限,往東是項羽的勢力,往西是劉邦的勢力,然而在項羽帶領軍隊回朝途中,劉邦卻背信棄義命人追殺項羽,最終項羽被韓信等人包圍於垓下。
  • 項羽霸王別姬,他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
  • 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之後,手下五位大將結局怎麼樣?
    項羽一生從起兵反秦到滅亡秦朝,從戰無不勝到分封天下諸侯,從垓下兵敗到烏江自刎。其一生之榮辱讓人嘆息不已。項羽帳下本有五員大將,他們或戰死沙場,或投靠劉邦,每個人的命運各有不同。項梁死後成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項羽分封天下時,立英布為九江王。但不久之後就叛楚降漢,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次年,英布率軍協助劉邦在垓下圍攻項羽。漢十一年(前196),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等相繼被劉邦誅殺,英布為自保在此時起兵反漢,但不久後就兵敗被殺。季布,楚人,為人好逞意氣,愛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西楚霸王項羽在自刎烏江後,他手下的五大虎將都是什麼結局?
    項羽氣勢如虹,劉邦志在必得。戰前,誰都不敢說勝券在握。等待他們的,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酣戰。儘管在從前的多次戰鬥中,他們都能夠打敗各自的對手。但「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盟約,已經為他們的分崩離析和搏鬥廝殺埋下了伏筆。項羽和劉邦的決賽到了。在垓下,剛愎自用的項羽成了甕中之鱉。
  •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敗給劉邦,最後自刎於烏江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敗給劉邦,最後自刎於烏江秦朝末年因為實行暴政,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劉邦和項羽兩人是這些人裡面實力較大的兩支。最後項羽在巨鹿戰爭中以破釜沉舟的英勇殲滅了秦國的精銳部隊。楚漢之爭的過程中,劉邦曾經多次淪為項羽的手下敗將,但是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項羽最後卻垓下大敗,突圍至烏江邊後,自以為無顏回江東,遂自刎於烏江,那麼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實力本來不如他的劉邦呢?第一,項羽不如劉邦會識人用人。有兩個很典型的例子,韓信和範增兩個人分別是武將和謀臣得佼佼者。
  • 項羽烏江自刎後,他手下五位大將命運如何?
    項羽從起兵反秦到滅亡秦朝,從戰無不勝到分封天下諸侯,從垓下兵敗到烏江自刎。其一生之榮辱讓人嘆息不已!這五位大將曾一直追隨項羽,但隨著局勢的變化,他們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即使英布再傲慢,項羽也沒有攻打他。公元前204年,劉邦攻打楚國,派隨何遊說英布,讓英布叛楚歸漢。公元前202年,英布率軍到垓下會合其他漢軍打敗項羽,項羽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劉邦稱帝後,開始剪滅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相繼被劉邦殺死。英布怕劉邦對自己動手,為了自保起兵反漢,但因輕信他人,被殺死在民宅。
  • 霸王烏江自刎後,項羽手下五大將何去何從
    項羽身長八尺有餘(《漢書》中記載為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項羽的勇武天下無敵(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國數千年來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由著名才女李清照所寫的詞,為我們概括了楚霸王項羽的輝煌一生。項羽一生從起兵反秦到滅亡秦朝,從戰無不勝到分封天下諸侯,從垓下兵敗到烏江自刎。
  • 從《史記》了解歷史 項羽本紀(下) 垓下兵敗烏江自刎 魂兮歸來
    項羽看到劉邦的承諾,就先安心平定趙齊地區的叛亂,他向九江王黥布徵兵,一起攻齊,黥布稱病,只讓手下將領帶幾千兵助項羽,項羽內心就對黥布產生怨恨。這時,初封的西楚天下已然大亂,項羽開始了與劉邦攻守天下的爭霸時代。
  • 項羽烏江自刎後,他手下的「五虎將」結局如何?
    可惜,一代霸王敗在了劉邦的手下,就像李清照詩中所寫,項羽雖思念家鄉,但已無顏再去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在了烏江邊。項羽的手下也有五位驍勇善戰的虎將,那麼項羽烏江自刎後,這五位虎將的結局又是如何?兩人都是項羽麾下的猛將,可一對上,就知道誰強誰弱。
  • 項羽手下也有五虎將,項羽在烏江自刎後,他們的結局如何?
    也就是說,王莽冊封了九位將軍,這九人都十分勇猛,因此又被叫做"九虎"。可見,虎將一詞應該是所有驍勇武將的統稱,並非只是蜀漢的五位名將專屬。就在三國時期的五虎將這一群體出現的數百年前,其實中原大地上還有五位將領也可以被如此稱呼,他們便是西楚霸王項羽手下五位勇猛的戰將,即龍且、季布、鍾離眛、英布、虞子期五人。
  • 項羽烏江自刎後,他手下的五員大將都是什麼樣的下場?
    項羽烏江自刎後,他手下的五員大將都是什麼樣的下場?第一個,季布;秦朝末年,季布作為項羽的得力諸侯,多次痛擊劉邦的軍隊。後者自然恨得牙痒痒的,在項羽死後懸賞緝拿季布。不過,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並拜他為郎中。到了漢文帝在位時,季布還擔任了河東郡太守。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秦亡後項羽稱西楚霸王,與劉邦展開了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在這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是因後方補給不充足,糧草消耗殆盡,還猜疑亞父範增。最後項羽被劉邦所滅兵敗垓下,又被劉邦軍突圍至烏江邊,最後在那自刎而死,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收尾。雖敗猶榮這場激烈的戰爭雖然以項羽失敗結尾,可是他卻雖敗猶榮。
  • 烏江自刎是項羽最後的驕傲
    從巨鹿之戰的意氣風發,到鴻門宴的不可一世,再到垓下之戰的窘迫。讀《史記項羽本紀》,僅僅數十分鐘時間,就能夠將項羽的一生翻閱。垓下之圍,四面楚歌,一代霸王竟然不知所措。繼續被圍~~一個「田父」都要誆騙自己,這不是天意嗎(反過來想,一個「田父」都騙他,是不是他以往行為有些問題呢)?我有雄心,只是天要亡我!雖然僅僅剩下二十八騎,他依然奮勇殺敵,殺漢軍士數百,而手下只陣亡兩騎。
  • 項羽烏江自刎後,西楚霸王的五大將究竟是何結局?
    著名採女李清照曾經寫下了這樣的詞:「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一首,明顯概括楚霸王的輝煌一生的詞作,項羽這一生經歷的太多太多,自己起兵反秦直至秦朝的滅亡,自己參與了分割天下,有經歷了兵敗垓下,直至在烏江自刎,結束其輝煌的一生,而項羽成功的一生得益於身邊的五位大將
  • 項羽烏江自刎後,其麾下五大猛將結局如何?
    在這一過程中,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範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對於項羽來說,不僅自身勇猛無敵,而且手下還有猛將一群,也即後人常說的五大猛將。那麼,項羽烏江自刎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