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感到壓力很大」
「我總是覺得會有災難發生」
「事情一定會變得很糟糕」
「我會患上某種嚴重的疾病。」
「有一天我會變得窮困潦倒。」
......
你也會有類似的想法嗎?
時不時會感到未來無望,經常憂心忡忡,總是覺得不好的事情會發生,而自己無能為力。
你不是一個人。
開篇那些擔憂的話出自麥可·莫斯利(Michael Mosley)之口。他是醫生,也是BBC知名主持人,曾被譽為最著名的生物醫學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他還是暢銷書的作者,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
看上去生活安穩,但他其實是個悲觀主義者。在BBC紀錄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這部片子又貼心地叫做 Don't worry, be happy)裡,莫斯利分享了自己對性格的掙扎。
他總是對未來充滿不安,他習慣做最壞的打算,儘管壞事很少發生。雖然沒有達到抑鬱的程度,但這種性格卻讓焦慮始終糾纏著他。
悲觀的人更容易被消極信息吸引
在鏡頭前的莫斯利總是顯得理性、冷靜,帶著禮貌溫和的笑容。但實際上他很少會感到快樂。
因為對過去的惆悵和對未來的憂慮,他很難享受當下即時的簡單的快樂。
這種無由來的焦慮,讓他無形之中給自己帶來了許多額外的壓力。
作為一個習慣於出現在鏡頭前的人,他卻會因在100多個陌生人前唱歌而慌亂,雖然表面鎮定,但內心卻無比緊張。
他妻子是個樂天派,覺得他的擔憂不可能發生。但他就是忍不住胡思亂想,哪怕是在和家人聊天時,也會突然對著遠處發呆,開始思考一些不會發生的事。
他的睡眠質量變得很差,陷入了長期失眠的狀態,「早上3點鐘就醒了,腦袋裡面不停地想事情。」他花了15年的時間解決失眠問題,參加了3個關於睡眠的研究項目,但失眠依舊沒有改善。
在看了許多關於身心健康的研究後,莫斯利決定從性格入手。
他找到埃塞克斯大學的神經學家伊萊恩·福克斯,想要測量下自己的性格。
研究人員給他戴上測量大腦活動的設備。一般而言,悲觀和焦慮情緒更多的人的右額葉皮層的活動會比左額葉皮層的活動更多。而根據測試結果,莫斯利右腦活動量是左腦活動量的3倍。
接著,研究人員又在屏幕上輪番播放笑臉和怒臉,然後當屏幕上閃過黑點的時候,讓莫斯利按下按鈕。
其實,這個測試是想要測試他大腦的「潛意識偏見」,通過他按下按鈕的速度,判斷他對積極或消極信息的敏感程度。
當黑點出現在怒臉旁時,莫斯利按下的速度會更快,也就是說,他的大腦會更加偏好關注消極信息而不是積極信息。
或許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莫斯利總是憂心忡忡。因為他總是傾向於看到各種負面信息,慢慢地這些信息就會強化他的認知態度。像是陷入了一個怪圈。
心理狀態的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想像
性格對人生活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1975年,俄亥俄州的牛津鎮開啟了一項關於心理對身體影響情況的社會實驗。
當地大學的一位科學家,招募小鎮上所有5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研究,1000多名志願者報名參加,實驗一直進行了40餘年。
志願者們填了調查問卷,調查信息包括:健康狀況、工作、家庭、以及對衰老的態度。
問卷上的問題諸如此類:
你是否同意下面這句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變得越來越沒用。
隨著你變老,情況是變好了,還是和之前一樣,還是變糟糕了。......
填完調查問卷幾十年後,耶魯大學的副教授貝卡·利維開始對實驗數據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對衰老持積極態度的人,壽命要比其他人多7年半。進而證明了一個人思考的內容和方式非常重要。
莫斯利去拜訪了首批實驗參與者,他們都已高齡,白髮蒼蒼。他向他們詢問那些一直困擾他的問題,結果發現得到的回答都很積極。
其實,心理狀態的重要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雖然性格對健康的影響並非絕對,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們對人的壽命及患上各種疾病的可能性有影響。
比如,密西根大學健康與退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調查了7000名平均年齡為68歲的老年人,並將他們分為5類:外向型、親和型、盡責型、神經質型和開放探索型。
結果發現,雖然性格與癌症無關,但與許多其他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研究發現,盡責型的人患上中風的可能就更低。心理學家梅格 · 阿羅爾說,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們的性格影響了我們遇事的應對策略,或者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困境的方式。例如,有些人在壓力下可能會使用對身體有害的策略,如飲酒和吸菸
「這些行為比運動或與朋友交談等策略更有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
性格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性也讓心理學家認為,在常規醫療檢查中評估病人的性格就像記錄他們的家庭病史和吸菸習慣一樣有用。
性格源於基因和環境的共同作用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如此不同,而哪怕是同一個人的性格也會隨時間發生巨大的改變?
莫斯利也曾經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像任何人一樣。
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留下的視頻記錄裡,他開心地笑著,與自己的母親、兄弟一起躺鞦韆、滑滑梯、玩水......
他的父親外向,但一直在外工作,很少出現在他的童年生活裡。性情溫和的母親陪伴他長大。母親回憶起他小時候的樣子,很少有憂鬱的時候。
我們的性格到底從何而來,又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呢?
關於性格的形成有很多種理論。倫敦聖託馬斯醫院的蒂姆·斯派克教授二十年來,一直通過雙胞胎,研究先天和後天因素對人性格的影響。
斯派克早年研究是什麼讓雙胞胎如此相似,後來他開始研究為什麼同卵雙胞胎不完全相同,上百對雙胞胎參與到了他的研究中。
他發現,遺傳因素決定了性格的40%-50%,而環境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黛比和特魯迪是一對雙胞胎,她們從小一起長大,形影不離。但最近黛比卻患上了抑鬱。
斯派克通過研究類似的雙胞胎,發現這與基因的變化有關。
在這些一個抑鬱,一個不抑鬱的雙胞胎裡,斯派克發現,尤其是在與焦慮和消極情緒有關的海馬體上,他們的基因序列存在差異。
正因如此,給了我們很大的改變的可能。
其實,我們的性格是可塑的
在進行了各種研究後,莫斯利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加樂觀。
他開始在專家的幫助下開始嘗試認知偏差修正,不斷訓練自己在一些人臉中尋找那張快樂的臉。專家發現,人們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調整自己的情緒,只要定期花十分鐘進行訓練,就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他開始嘗試冥想。每天晚上冥想10分鐘,放空自己,什麼也不想。
最新的研究表明,每天花10-20分鐘進行冥想,不僅可以改變人的心理狀態,還可以改變人的生理狀態。會讓人的思緒更集中,壓力也會隨之減少。
七天之後,效果意外地明顯。困擾他多年的睡眠問題有所改善。他的妻子也發現,他的睡眠變好了。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往往認為性格是固定的,很難改變。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性格來改善自身的健康和幸福。
通常的規律是,人格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發展,在成年中期趨於穩定,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往往會再次發生變化。但它也可以通過學習新的生活方式而改變。
心理學家阿羅爾說,「我們的性格是可塑的,我們可以學習更多的適應方式來調節壓力,接住那些生活拋給我們的曲線球。」
除此之外,她也指出,悲觀並非一定對健康有害,對未來的悲觀情緒可能會鼓勵人們生活得更加謹慎,會採取更加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它實際上也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因為它意味著你不太可能從事威脅健康的行為。」
性格不能決定一切,但我們也要儘量擺脫墨菲定律的怪圈。心理學上認為長期的負面心理暗示會對人的心態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如果一直暗示自己事情會有變壞的可能,那麼這種壞的可能就更容易發生。
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多去瀏覽一些積極的內容,或許會給我們更多紓解壓力的方式和機會。
寫過許多社會大眾心理與人際交往類書籍的作家南任淑說,「幸福是就連抑鬱這種情緒,都能夠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能夠找著自己的樣子生活下去,並獲得滿足。」
我們都曾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所以,試著讓自己每天快樂一點吧。
主要參考資料:
紀錄片: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
Daily Mail:How your personality affects your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