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童年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你能想像嗎?一個40歲的成年人,依然被童年創傷籠罩。
演員陳喬恩在真人秀《旋風孝子裡》裡,提到母親從小對她的棍棒教育,讓她擔驚受怕40年。
「小時候她經常會拿樹枝將打我,直到身上都打出血。」
「她經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麼跟她講話……」
「現在,我還是怕她隨時會打我……」
……
她回憶的時候,表情看似平靜,身體卻本能地幾次驚恐回頭,確認母親是否在場,和童年時期犯錯恐懼母親責罰的小孩一模一樣。
2018年1月份,陳喬恩被臺灣警局以「公共危險罪」移送臺北地檢署,據悉,她是因為酒駕而被捕的,酒測值達0.67。
陳喬恩18歲就離開家裡,獨自一人跑到臺北當模特,以為遠離媽媽一切就會好起來。
從小就沒有感受到家庭溫暖,缺乏和父母溝通的她,習慣封閉自己。遇到了問題,第一時間不是去尋求父母的安慰,或者和身邊人去傾訴交流、宣洩。
她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排遣負面情緒的方式,酒精的麻醉效果反倒可以讓她內心舒服一些。
日積月累,酒就成為她情感的寄託,形成了依賴,也就很難戒掉了。
現在的陳喬恩已經年過40,早已成為「偶像劇女王」,外人看來,她獲得無數喜愛與成就,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的那些害怕、恐懼,實際上,她非常沒有安全感,多段感情也以失敗告終,平時也無法享受與人相處,寧願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跟貓作伴……
過去的創傷並沒有消失,反而深植在她的性格中,成為陪伴她一生的童年陰影。
02
過去的創傷塑造了如今的你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童年陰影,它是所有傷害中最難被察覺、影響最大和難以癒合的一種。
時間久了,它們被我們遺忘,甚至我們都不知道這原來也是一種傷害,但我們終其一生在為它的影響買單。
童年,也許是因為首次攝入世界的影像,才對任何傷害感觸很深;也許是因為年齡小,才那麼無助和無法承受。這些傷害甚至潛移默化影響我們人格成長、人際關係、對世界認知等方方面面:
從小缺少父母陪伴的人,可能會比較叛逆;小時候遭受過性侵、猥褻的人,可能會害怕接近異性;在暴力下成長的孩子,脾氣會比較差;從小被打壓控制的人,可能隱藏著深深的自卑……
更糟糕的是,童年受到傷害的人,長大後更容易發展出不健康的親密關係。
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往糟糕的情感體驗,會刻印在我們的「關係模式」中,一旦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便無法學會如何正確愛人,在感情中始終難以快樂,甚至,不斷重複父母錯誤的行為,將童年陰影籠罩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時間能讓我們淡忘曾經痛苦,卻無法改變這些經歷在我們人格中投下的陰影,唯有選擇正視、療愈過去,我們才能踏上重建內心的旅程。
就像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說的:
從成年期開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長任務,其實還肩負著另一個巨大使命——去補完童年缺失的品質,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雖然我們無法穿越回去保護童年那個弱小無助的自己,當認識到它的存在之後,我們可以主動去彌補童年的缺失、去降低它的影響,補全自己缺失的那一塊,成為一個完整而強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