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貧不串親,富不串鄰」,意思是說「人窮不要走親戚,發財了不要到鄉鄰去串門」,老祖宗為什麼留下這句話呢?
咱們說一說「貧不串親」:有句老話叫做「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意思是說人們都喜歡富人,討厭窮人。
這樣的話還有「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這話在古代沒有任何違和感,因為古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貧富之間有著深深的鴻溝,沒人看得起窮人。
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一些親戚。
如果你是窮人,你去走親戚,親戚害怕你借錢就會躲出去不見,甚至不讓你登門拜訪,這就是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的具體表現。
也就是說窮人串親戚不會得到任何幫助,反而自取其辱。與其這樣還不如不串親,發憤圖強,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改變自己的貧窮面貌,如此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富不串鄰」的意思是,有錢了不要和鄉鄰來往,如果非要來往會給自己惹上麻煩,鄉鄰會說你顯擺,或者向你借錢。
比如大衣哥朱之文,他因為唱歌出名掙了一些錢。
如果他不回老家,而是居住在城市裡,也就不會有前幾天「踹門風波」事件的發生。(大家有興趣可以搜一搜這件事)
朱之文有了錢,鄉鄰們就會想法借他的錢,借出去的錢,如果朱之文想要回就會得罪鄉親。
鄉鄰們認為,朱之文掙錢太容易了,唱首歌就是上萬八千的,他從前是村裡最窮的人,怎麼一下子掙大錢了?鄉鄰心中充滿了羨慕嫉妒恨。
鄉鄰認為朱之文的錢借了也是白借,不借白不借。結果朱之文錢借出去了,想要要不回,最後還得罪了鄉鄰,成了眾矢之的。
現在朱之文想搬出老家,鄉鄰們發話說:「你搬走就挖了你家的祖墳」。
發生在朱之文身上的事,說明農村部分人的素質很低,因此再次印證了「富不串鄰」這話的正確性。
當然,發生在朱之文身上的事件是個例,並非代表大多數農村人。大多數農村人還是有覺悟,有思想、有感恩之心的。我們絕不能說「洪桐縣裡無好人」,也不要因朱之文的事「一桿子打翻一船人」。你說是不?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