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我們一家外出,在火車站聽到一對小夫妻的爭吵。
妻子說:你這次還不回去看我爺爺嗎?男的回答:有必要嗎?!我抬頭看了男方一眼,心想挺過分啊,過年拜見長輩不是很正常嗎!
然後聽見妻子聲音抬高了幾度:你真的不去?我爺爺活著的時候你就沒看過他,過世的時候你沒看他,好不容易這次過年回我家,你還不回去看他!
男的懟回去:我們那裡沒有這樣的風俗啊。
我想原來是這樣啊,過年掃墓好象有些地方的確是認為不妥的。
這時我們該進站了,後面的談話沒有聽清,但是看姑娘抱著孩子面紅耳赤的樣子,肯定是動了怒,看那架勢,吵架肯定是要升級。
想必這是個遠嫁的姑娘,她對爺爺感情很深,好不容易今年輪到她過年回娘家,想去給爺爺上墳,讓爺爺知道她現在過得很幸福,有自己幸福的小家。
可是她的丈夫很難理解她對爺爺的深厚感情,而她沒有表述的更清楚,兩人吵架一觸即發。
晚上到達住處安頓好後,拿出手機刷微信,看見朋友圈一條信息:今天好多鄰居夫妻幹仗的啊,看來都是過年喝酒惹的禍……
真的是過年喝酒惹的禍?!
確實過年很容易成為情緒的爆發期。
先說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催婚的,催生二胎的,比較彼此工作、收入、成就的就不一一說了。以前年少時,每逢過年我也時常惶恐,怕自己成就不夠,收入不夠,讓家人蒙羞。後來收入漸長,單身大齡之時,更是早早便收拾行李準備離家,不為別的,只因我媽看見別人家的小朋友就眼冒金星,成星星眼狀,歡喜得不得了。只要早早結婚嫁人生子的姑娘,哪怕明顯看上去灰頭土臉,都成了我媽口中的人生贏家,勵志典範。因為,人家孩子都有了啊!好吧,我的錯。仿佛我收入再多,成就再高也彌補不了大齡未婚的羞恥感。
如今年歲漸長,也是當了媽的人,再回過頭來看身邊年輕的小朋友們,真心覺得,一個年輕人,離開家,孤身一人在外打拼,沒作妖,沒惹禍,沒抑鬱,沒欠債,健康平安,活蹦亂跳的回來了,還拿著年終獎孝敬爹媽,這難道不是最該高興自豪的事兒嗎?父母何須責怪攀比呢?
老媽們情緒的暴發會是在突然一瞬間,被家事、年夜飯 、親戚應酬忙活得團團轉的老媽們,會突然爆發:就我一個人在忙,你們都閒著!你們這群豬!
所以,春節期間,家庭戰爭時有爆發,有的有解,有的無解。
人生百態 ,各得其味。
婚姻中,仿佛到了春節期間,大家都閒下來了,大腦開始有空閒時間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了,才發現,婚姻多年後,彼此之間的差別竟然是越來越大了。
首先男女的歸屬和追求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
當前大部份女性還是會把情感作為人生幸福的一個重要指標,很多人會對愛情孤注一擲。就象男人對待事業一樣,男人們會一再強調,他們在工作中寄託了太多的期待,非得要在工作中才能實現人生一切的快樂、成就感和熱愛。
而女人則在情感中患得患失,認為一個女人只有擁有一份好的愛情,圓滿的婚姻,一個好的歸宿才是幸福的。
可是問題來了,如果女人如此看重愛情和婚姻的話,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女人這些的需求都是需要男人來滿足的。而男人只有在成為一個成功人士的時候,他才更有資格和條件去滿足這些需求。可是如果是這樣的話,愛情會不會就成為了一個可衡量和物化的標準呢?
結果,我們看到,彼此都是在感情中夾雜了太多自我的訴求,而非要讓對方哪怕不計自尊也要成全我們呢。
現實中,我們聽到和看到的那些故事中,男男女女們的感情故事也是在這兩種價值觀中來回的切換。
那些得不到的愛,已失去的愛,還有未達到滿足,又覺得失去了控制感的愛,讓人怨懟重生。
如果婚姻是一個互相合作的契約,那麼從結婚那天起,彼此之間就開始有了分工與協作。一對夫妻相處的越長,他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就會越來越大。
比如妻子承擔更多的家務和育兒,丈夫承擔更多的養家重擔。一方更擅長房產投資,而另一方對證券投資更有經驗。一方精於看報表,一方精於做旅遊攻略。一方長於人情打點,一方長於記帳和規劃。
幾年下來,你們精於的那部份都各自成了專家,而不擅長的領域更為倒退了。分工精細化的結果就是兩人的差距越來越大,而這種影響則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些夫妻感情出現了危機,但卻選擇冷戰的原因也許就在於這種分工在漫長的婚姻中已經過於極端,彼此過於依賴,互相糾纏,從而意識不到自己還能有所選擇。所以,我們有責任去意識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我們的能力是不可以退化的。
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哥們離婚後的幾年時間裡,一買東西就條件反射的買了前妻習慣買的日用品,哪怕是他不喜歡的。典型的人走了,她的生活方式還在影響著你。
比如我結婚之前,性格暴燥,除了工作掙錢這種洋氣的事兒以外,沒什麼愛好,也沒時間去愛好,加班、出差,每天下班都覺得象是沒了半條命。拼命工作,不敢出錯。
而如今,全職主婦七年時間過去,我能將以前讓我頭疼的家務終於開始做得有條不紊,神清氣爽,自覺也是一大進步。而且,送娃上學之後,我可以有充足的獨處的時間,看書、碼字,追劇,單從內心來說,我挺滿意的。心中寧靜,自在,有種每天都在一點點擴大自己認知邊界的成長感,這種感覺之前真的不曾擁有過。
而娃他爹,認識我之前不緊不慢的上著班,下班後寫著自己的三國博客,就是一死宅。然而眼看這位宅男,開始接觸凡塵,與客戶拼酒,帶團隊,脾氣也越來越爆,簡直是一場遲來的青春叛逆期,看著他電話不斷,急得跳腳的樣子,一如當年的我。
只是我會遞給他杯茶,拍拍他,提醒一下,別入戲太深。而當年,無人這樣教我。
都是成長,但方向卻並不一樣,我更趨於心靈的成長,他則去補了社會這一課。
都在惡補自己殘缺的那一面,都仍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都想修復曾經的破碎,進化為人格的圓滿。
人到了中年之後,會突然產生一種成長的欲望,想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希望自己體驗並不擅長的另一種的生活,這種欲望會越來越強烈。
因為人生來就有強烈的成長、擴展的需要。不僅僅是擁有更多的財富、領土和權力,也包括擴展自己的知識、意識以及身份。
我們迫不急待的想要讓自己從裡到外得到統一,也許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裡,我們的人生觀總會被推倒重來一次。(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被灌輸的太多。)
我們會越來越有同理心,越來越體諒他人,但也有點悲傷的發現,年輕時曾想執劍走天涯,交朋遍天下,而如今,對於能走進我們內心的朋友,是越來越少,條件也越來越高,人生有二三足矣。
面對世事無常,面對變化,願新的一年,我們都能打開自己,擴展邊界,仍然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