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城市版圖,就好像一副巨大的拼圖,兩江分三鎮,不同城區的不同風情,也拼湊起了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氣質。
攝影@wenidon
長江是分割南北的天塹,而漢江則把江北的漢口和漢陽也阻隔開來,兩條大江,一百多條河流,將這片版圖割裂開來,而這種割裂感,即便是在三鎮合併多年後的今天,也仍然存在於許多武漢人的心中。
寬闊的江水就像武漢人的流動的血液,涵養出了武漢人火熱大氣的性格,也在無盡的慢慢流淌中見證了大武漢的蟄伏與變遷。
而水多之地,交通是註定不方便的,在許多年前,負責維繫武漢各區交通的,只有那些飄蕩在水面上的各類船隻。
從木質的手搖船到近代的蒸汽輪船,武漢人靠著水上的通路往來於武漢三鎮,人車過江都要去渡口尋船,而這樣的場景也一直持續到橋梁的建立。
其實在古代的武漢,就曾有成千上萬座橋梁,至清朝末期仍存世131座橋。到了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也首次把阻隔於長江兩岸的城鎮聯繫了起來。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毛爺爺的這首詞名滿天下,這裡的「橋」說的就是武漢長江大橋,它也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號稱「萬裡長江第一橋」。
西起漢陽龜山,上跨長江水道,東至武昌蛇山,上下兩層的結構,上層供車輛往來,下層為鐵路雙線軌道,四座橋頭堡矗立,一站就是六十多年。
但其實在建造初期,一切都顯得不那麼順利,建設規劃始於1910年代,1913年至1948年的35年間,先後進行過四次勘測選址和設計,但幾次的規劃都因為各種原因而擱置了,直到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終於建成通車,才結束了武漢人只能靠輪渡過江的歷史。
攝影@谷一鳴
在武漢叫「大橋」這個名字的人有不少,他們多是在那一年出生的。也許現在還有許多老一輩的武漢人能清晰記得,通車那天車帶紅花、人山人海的盛況。
▲長江大橋通車首日盛況
如今,長江大橋上奔流不息的車流,也成了許多武漢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而對於初來武漢或是外地遊客而言,與心愛的人一起攜手走過長江大橋,也成了永不會分離的美好寓言,這座靜靜屹立守候的大橋,也在這生動的傳說裡,多了幾分浪漫的色彩。
長江二橋是長江武漢段上興建的第二座橋梁,也是長江上第一座特大型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1995年通車的二橋比「大哥」小了整整38歲。連接了武昌與漢口的二橋,也徹底結束了「三鎮交通一橋牽」的歷史,讓武漢三鎮終於形成了一個環。
「長江二橋」這個名字深入許多武漢人的心中,但其實很多本土土著都不知道的是,長江二橋的原名是叫做武漢長江公路橋。通常橋梁的名字都是隨工程叫的,而武漢長江公路橋這個名字,也早在1994年二橋建成之前就已確定。
但隨著1995年大橋竣工,最後需要在主塔上提名的時候,參與二橋建設的工程師們討論覺得:前面已經有了一個大橋,那乾脆這個就叫二橋吧。於是「武漢長江二橋」一錘定音,深入了武漢人的內心。
如今的二橋,承擔著非常重的交通壓力,同時也擁有著極佳的城市觀景視角。腳下是流淌的江水,但包容著勇敢的渡江泳者;岸旁是成片的蘆葦,每到飛絮季節總引得遊人如織;臨到日落後的夜晚,燈光秀的靚麗也令人眩目。
白沙洲長江大橋是長江武漢段上的第三段公路大橋,也被稱為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長江大橋的建立,連接起了洪山區的107國道與漢陽區的318國道,也成功打通了武漢的中環。
但自建成通車以來,極大的通車壓力、超負荷的車輛碾壓,也使得橋面出現過大大小小多次問題。
不過今非昔比,再經過多次大修後,目前的白沙洲大橋橋面已有了全新的技術,橋面和鋼梁的更新換代,但依然有從前沉穩大氣的模樣。
二七長江大橋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三塔斜拉橋及結合梁斜拉橋,建成通車後,將二環線的竹葉山與和平大道連結成一條快速通道。
二七大橋也區別於當時武漢江面上已建立的四座雙塔斜拉橋,絕佳的設計將美觀的橋梁融於武漢的江面美景之中,輪廓流暢、造型優美,當夜幕降臨燈光亮起,明亮的黃也將暗淡的江面點亮。
「日暮鄉關何處是,此地空餘鸚鵡洲。」從前的鸚鵡洲是一座灘涂小島,春夏季有水成島,秋冬季無水與岸相連,而如今鸚鵡洲也順理成章的成了這座連接漢陽與武昌的大橋之名。
鮮紅的橋梁連綴著長江兩岸恢弘的城市圖景,它也是世界首座主纜連續的三塔四跨懸索橋。
每當夜幕降臨,橋面上炫目的燈光亮起,鮮亮的橙紅與晨昏輝映,如同橫跨江面的巨大豎琴,也讓這片江面多了幾分人文氣息。
顏色夢幻的Tiffany藍古田橋,一經建成就引得無數人打卡拍照。中西合璧的設計,將兩座主塔設計成兩座恢弘的拱門,普魯士藍搭配凱旋門的造型,開車經過都忍不住放慢速度好好欣賞。
在拱門頂部中央,還鑲嵌著一個鏤空的武漢市花梅花的造型,在浩浩江水與湛湛蔚藍中,也體現了武漢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
古田橋是跨越漢江的第六座橋,雙向8車道的寬度,也是漢江上最寬的一座橋,一橋聯通,讓古田片與漢陽、蔡甸之間有了最快速的通道。
其實楊泗港大橋在建設初期就受到了國內外網友的廣泛關注,Youtube視頻網站上也出現過多個楊泗港大橋的航拍大片,引得不少國外網友圍觀。
不少外國網友表示在他們國家建成這樣的大項目要花很久、很久、很久……
一位網友表示:「德國可能要花50年」
也有網友說:「5年,1.7千米,在我的國家要花一個世紀。」
楊泗港大橋是世界跨度最大的雙層公路懸索橋,中間沒有橋墩,一步跨越長江。
金秋黃的大橋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炫目的色彩粼粼的江面,遠眺是白沙洲江灘,自然風景與人文建設,在這裡得到了有機的統一。
武漢的橋,
其實遠不止十分君介紹的這些,
晴川橋、月湖橋、長豐橋、知音橋......
都採用了不同的建橋技術,
依地形地勢而起,
千姿百態卻又氣象萬千。
如今的武漢,已經集齊了9種以上顏色的橋梁:長江大橋的工業黑、鸚鵡洲大橋的國際橘、古田橋的普魯士藍、晴川橋的點絳紅、楊泗港大橋的金秋黃......
它們或色彩鮮豔,或大氣沉穩,
但都默默承載起每日人來車往的生活畫卷。
長江漢江上的橋梁越來越多,
從前的天塹已成了如今的通途,
這一座座橋梁連綴起的武漢城市版圖,
也在一天天的壯大中。
但這座城內裡的堅韌,
也就藏在這日復一日的流水中,
不動聲色,卻衝刷著武漢人的骨血。
文字:公子七
排版:公子七
圖片:公子七 網絡
十分武漢原創出品